一种预制装配施工的建筑梁体交叉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423936 阅读:27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1-20 14:2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预制装配施工的建筑梁体交叉结构,其具备单个部件体量小,易于运放的特点,且形成的交叉结构稳固性好,结构强度高,包括横向梁体,纵向梁体,下支撑框体,上支撑板,下支撑框体包括下横向板与下纵向板,其俯视形状为“十”字形的板形体,下横向板的两侧边沿位置固定设置有侧板一,下纵向板的两侧边沿位置固定设置有侧板二,下横向板与下纵向板的外侧端边沿排列固定设置有多道延长条一,上支撑板包括上横向板与上纵向板,另外,下支撑框体,上支撑板上设置有多道固定孔洞,横向梁体与纵向梁体外周部位设置有对应锚固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中的各个部件体量有限,可以便于运放。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预制装配施工的建筑梁体交叉结构
本技术涉及装配建筑结构
,尤其涉及一种预制装配施工的建筑梁体交叉结构。
技术介绍
装配式的施工方式在建筑施工中运用越来越多,一方面因为传统现浇施工进度慢,需要待混凝土凝固才能形成支撑强度,影响下一步工序的进行,另一方面现浇施工会带来环境噪音问题,影响城市市容,所以国家也在积极推广使用装配式建筑施工方式。建筑结构中出现较多的梁体结构,梁体主要是对楼板结构形成支承,而单根梁体无法形成支承作用,需要多根梁体交叉共同发挥作用,所以十字形的梁体构造在建筑结构中较为常见,一般的装配式结构中在梁体交叉的部位下方会再设置柱体增加支撑,但是下方若没有条件设置柱体则给装配式施工带来难度,只能将整个交叉梁体作为一体化的结构进行吊装施工,结构体量过大,也不便于运输,所以有必要设计新型的有利于装配式施工的梁体交叉结构。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预制装配施工的建筑梁体交叉结构,其具备单个部件体量小,易于运放的特点,且形成的交叉结构稳固性好,结构强度高。具体包括横向梁体,纵向梁体,下支撑框体,上支撑板,所述横向梁体与纵向梁体均为截面为矩形状的长条形柱状结构体,所述横向梁体与纵向梁体均存在两道,所述横向梁体的端头位置伸出有多道钢筋条一,所述钢筋条一的一部分埋入在横向梁体内,另一部分露出在外,且露出在外的部分长度相同,同样,所述纵向梁体的端头位置伸出有多道钢筋条二,所述钢筋条二的一部分埋入在纵向梁体内,另一部分露出在外,且露出在外的部分长度相同,所述下支撑框体包括下横向板与下纵向板,所述下横向板与下纵向板交叉形成俯视形状为“十”字形的板形体,所述下横向板与下纵向板处于同一平面,两者实际为一体铸造形成,所述下横向板的两侧边沿位置固定设置有侧板一,所述侧板一之间的间距等于所述横向梁体的宽度,侧板一的高度等于横向梁体的高度,且侧板一与下横向板保持垂直关系,则两道横向梁体能够正好相对布置在侧板一之间,同样,所述下纵向板的两侧边沿位置固定设置有侧板二,所述侧板二之间的间距等于所述纵向梁体的宽度,侧板二的高度等于纵向梁体的高度,且侧板二与下纵向板保持垂直关系,则两道纵向梁体能够正好相对布置在侧板二之间,所述侧板一与侧板二的上侧边沿外侧固定设置有固定边条,在横向梁体与纵向梁体分别置入在侧板一与侧板二内后,固定边条的上端面能够分别与横向梁体与纵向梁体的上端面平齐,另外,所述下横向板与下纵向板的外侧端边沿排列固定设置有多道延长条一,同一部位的多道延长条一处于相互平行状态,且多道延长条一分别与下横向板和下纵向板处于同一平面。所述上支撑板包括上横向板与上纵向板,所述上横向板与上纵向板交叉形成俯视形状为“十”字形的板形体,同样,所述上横向板与上纵向板处于同一平面,两者实际为一体铸造成型,所述上横向板的宽度等于两侧的侧板一上边沿外侧的固定边条外侧边之间形成的宽度,则上横向板覆盖于侧板一之间上方时,上横向板的两侧边缘能够正好将两侧的固定边条覆盖,同样,所述上纵向板的宽度等于两侧的侧板二上边沿外侧的固定边条外侧边之间形成的宽度,则上纵向板覆盖于侧板二之间上方时,上纵向板的两侧边缘能够正好将两侧的固定边条覆盖,所述上横向板与上纵向板的外侧端边沿排列固定设置有多道延长条二,同一部位的多道延长条二处于相互平行状态,且多道延长条二分别与上横向板与上纵向板处于同一平面。另外,所述下横向板,下纵向板,侧板一,侧板二,延长条一,延长条二,以及上横向板,上纵向板上均排列设置有多道固定孔洞,所述横向梁体与纵向梁体外周部位内部在相应位置埋入设置有锚固件,所述锚固件上设置有锚固孔,所述锚固孔露出在横向梁体与纵向梁体的表面外,且当横向梁体与纵向梁体摆放在对应位置后,其上的锚固孔能够与固定孔洞对位,从而可以锚入螺栓将各部位结构固定为一体,另外,所述上横向板与上纵向板的边缘部位上与固定边条上设置有位置对应的固定穿孔,其内可锚入螺栓进行固定。操作流程是,先将横向梁体与纵向梁体分别相对放置到侧板一与侧板二之间,形成交叉结构,由下横向板与下纵向板承托,再在对应位置的固定孔洞与锚固孔之间锚入螺栓进行固定,此时横向梁体与纵向梁体端头位置的钢筋条一与钢筋条二相互穿插设置,再对其进行绑扎或焊接后在此中心部位灌入混凝土使得钢筋条一与钢筋条二被埋入,则横向梁体与纵向梁体形成一体的交叉结构体,最后在上方盖上上支撑板,其中上横向板与上纵向板的边缘位置的固定穿孔分别与固定边条上的固定穿孔对位,向固定穿孔内锚入螺栓,同时向上横向板与上纵向板上的固定孔洞与梁体上对应位置的锚固孔内锚入螺栓,则该部位施工完成,形成一体的交叉梁结构。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梁体的上下部位均受到固定限制,且交叉的中心部位通过预设钢筋条并浇灌混凝土可将各道梁体组成同一的整体,同时,梁体结构主要是上方承载受力,对进行承载的下横向板与下纵向板造成拉伸,而本技术通过增加设置延长条可以将底部拉伸力分散到梁体靠外的结构上,增加结构稳固性与结构强度,这样下横向板与下纵向板不需要设置很长,减少材料消耗与自重,另外,本技术中的各个部件体量有限,可以便于运放。具体的,所述横向梁体端头位置的钢筋条一的露出长度等于纵向梁体的宽度,所述纵向梁体端头位置的钢筋条二的露出长度等于横向梁体的宽度,这是钢筋条能够伸出的最大长度,这样钢筋条相互穿插后基本全部重叠,提高结构整体强度。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组装状态立体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部件分离状态立体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组装过程状态立体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的说明。一种预制装配施工的建筑梁体交叉结构,如图2所示,包括横向梁体1,纵向梁体2,下支撑框体3,上支撑板4,所述横向梁体1与纵向梁体2均为截面为矩形状的长条形柱状结构体,所述横向梁体1与纵向梁体2均存在两道,所述横向梁体1的端头位置伸出有多道钢筋条一11,所述钢筋条一11的一部分埋入在横向梁体1内,另一部分露出在外,且露出在外的部分长度相同,同样,所述纵向梁体2的端头位置伸出有多道钢筋条二21,所述钢筋条二21的一部分埋入在纵向梁体2内,另一部分露出在外,且露出在外的部分长度相同,所述下支撑框体3包括下横向板31与下纵向板32,所述下横向板31与下纵向板32交叉形成俯视形状为“十”字形的板形体,所述下横向板31与下纵向板32处于同一平面,两者实际为一体铸造形成,所述下横向板31的两侧边沿位置固定设置有侧板一33,所述侧板一33之间的间距等于所述横向梁体1的宽度,侧板一33的高度等于横向梁体1的高度,且侧板一33与下横向板31保持垂直关系,则两道横向梁体1能够正好能相对布置在侧板一33之间,同样,所述下纵向板32的两侧边沿位置固定设置有侧板二34,所述侧板二34之间的间距等于所述纵向梁体2的宽度,侧板二34的高度等于纵向梁体2的高度,且侧板二34与下纵向板32保持垂直关系,则两道纵向梁体2能够正好相对布置在侧板二34之间,所述侧板一33与侧板二34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预制装配施工的建筑梁体交叉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横向梁体(1),纵向梁体(2),下支撑框体(3),上支撑板(4),所述横向梁体(1)与纵向梁体(2)均为截面为矩形状的长条形柱状结构体,所述横向梁体(1)与纵向梁体(2)均存在两道,所述横向梁体(1)的端头位置伸出有多道钢筋条一(11),所述钢筋条一(11)的一部分埋入在横向梁体(1)内,另一部分露出在外,且露出在外的部分长度相同,同样,所述纵向梁体(2)的端头位置伸出有多道钢筋条二(21),所述钢筋条二(21)的一部分埋入在纵向梁体(2)内,另一部分露出在外,且露出在外的部分长度相同,所述下支撑框体(3)包括下横向板(31)与下纵向板(32),所述下横向板(31)与下纵向板(32)交叉形成俯视形状为“十”字形的板形体,所述下横向板(31)与下纵向板(32)处于同一平面,所述下横向板(31)的两侧边沿位置固定设置有侧板一(33),所述侧板一(33)之间的间距等于所述横向梁体(1)的宽度,侧板一(33)的高度等于横向梁体(1)的高度,且侧板一(33)与下横向板(31)保持垂直关系,两道横向梁体(1)能够正好能相对布置在侧板一(33)之间,同样,所述下纵向板(32)的两侧边沿位置固定设置有侧板二(34),所述侧板二(34)之间的间距等于所述纵向梁体(2)的宽度,侧板二(34)的高度等于纵向梁体(2)的高度,且侧板二(34)与下纵向板(32)保持垂直关系,两道纵向梁体(2)能够正好相对布置在侧板二(34)之间,所述侧板一(33)与侧板二(34)的上侧边沿外侧固定设置有固定边条(35),在横向梁体(1)与纵向梁体(2)分别置入在侧板一(33)与侧板二(34)内后,固定边条(35)的上端面能够分别与横向梁体(1)与纵向梁体(2)的上端面平齐,另外,所述下横向板(31)与下纵向板(32)的外侧端边沿排列固定设置有多道延长条一(51),同一部位的多道延长条一(51)处于相互平行状态,且多道延长条一(51)分别与下横向板(31)和下纵向板(32)处于同一平面;/n所述上支撑板(4)包括上横向板(41)与上纵向板(42),所述上横向板(41)与上纵向板(42)交叉形成俯视形状为“十”字形的板形体,同样,所述上横向板(41)与上纵向板(42)处于同一平面,所述上横向板(41)的宽度等于两侧的侧板一(33)上边沿外侧的固定边条(35)外侧边之间形成的宽度,所述上纵向板(42)的宽度等于两侧的侧板二(34)上边沿外侧的固定边条(35)外侧边之间形成的宽度,所述上横向板(41)与上纵向板(42)的外侧端边沿排列固定设置有多道延长条二(52),同一部位的多道延长条二(52)处于相互平行状态,且多道延长条二(52)分别与上横向板(41)与上纵向板(42)处于同一平面;/n另外,所述下横向板(31),下纵向板(32),侧板一(33),侧板二(34),延长条一(51),延长条二(52),以及上横向板(41),上纵向板(42)上均排列设置有多道固定孔洞(61),所述横向梁体(1)与纵向梁体(2)外周部位内部在相应位置埋入设置有锚固件(7),所述锚固件(7)上设置有锚固孔(71),所述锚固孔(71)露出在横向梁体(1)或纵向梁体(2)的表面外,且当横向梁体(1)与纵向梁体(2)摆放在对应位置后,其上的锚固孔(71)能够与固定孔洞(61)对位,另外,所述上横向板(41)与上纵向板(42)的边缘部位上与固定边条(35)上设置有位置对应的固定穿孔(62)。/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预制装配施工的建筑梁体交叉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横向梁体(1),纵向梁体(2),下支撑框体(3),上支撑板(4),所述横向梁体(1)与纵向梁体(2)均为截面为矩形状的长条形柱状结构体,所述横向梁体(1)与纵向梁体(2)均存在两道,所述横向梁体(1)的端头位置伸出有多道钢筋条一(11),所述钢筋条一(11)的一部分埋入在横向梁体(1)内,另一部分露出在外,且露出在外的部分长度相同,同样,所述纵向梁体(2)的端头位置伸出有多道钢筋条二(21),所述钢筋条二(21)的一部分埋入在纵向梁体(2)内,另一部分露出在外,且露出在外的部分长度相同,所述下支撑框体(3)包括下横向板(31)与下纵向板(32),所述下横向板(31)与下纵向板(32)交叉形成俯视形状为“十”字形的板形体,所述下横向板(31)与下纵向板(32)处于同一平面,所述下横向板(31)的两侧边沿位置固定设置有侧板一(33),所述侧板一(33)之间的间距等于所述横向梁体(1)的宽度,侧板一(33)的高度等于横向梁体(1)的高度,且侧板一(33)与下横向板(31)保持垂直关系,两道横向梁体(1)能够正好能相对布置在侧板一(33)之间,同样,所述下纵向板(32)的两侧边沿位置固定设置有侧板二(34),所述侧板二(34)之间的间距等于所述纵向梁体(2)的宽度,侧板二(34)的高度等于纵向梁体(2)的高度,且侧板二(34)与下纵向板(32)保持垂直关系,两道纵向梁体(2)能够正好相对布置在侧板二(34)之间,所述侧板一(33)与侧板二(34)的上侧边沿外侧固定设置有固定边条(35),在横向梁体(1)与纵向梁体(2)分别置入在侧板一(33)与侧板二(34)内后,固定边条(35)的上端面能够分别与横向梁体(1)与纵向梁体(2)的上端面平齐,另外,所述下横向板(31)与下纵向板(32)的外侧端边沿排列固定设置有多道延长...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不公告发明人
申请(专利权)人:山东信诚建筑规划设计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