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型河道疏浚淤泥垃圾连续防堵分离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6423090 阅读:29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1-20 14:19
中小型河道疏浚淤泥垃圾连续防堵分离装置,由进泥口(3)进入箱体(1)的泥浆,一部分从传送带装置(4)的泥孔(42)流出,主流从右侧转弯经过90°弧形筛板(9)从出泥口(12)流出,在旋转闸门(6)下方形成漩涡,在箱体(1)内右上侧即垃圾清理口(11)内侧形成低流速区,控制进泥口(3)流速在1.0‑2.5m/s的情况下,在90°弧形筛板(9)上部区域形成漩涡区,漩涡区流速在0.1‑0.6m/s,通过旋转闸门(6)在箱体(1)右侧构造封闭空间,实现不间断清淤作业。利用水流动力将淤泥中的垃圾集中至一侧,通过旋转闸门构造封闭空间,可以顺利将淤泥中的垃圾分离出来,实现了不间断清淤作业,有效防止传送带表面筛孔堵塞的问题,有效解决了中小河道疏浚过程中泵口易堵的难题,显著提高疏浚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中小型河道疏浚淤泥垃圾连续防堵分离装置
本技术涉及水下清淤机械设备,尤其涉及中小型河道疏浚淤泥垃圾连续防堵分离装置。
技术介绍
目前,由于河道遭受工业污水排放的污染,工业废弃物、生活垃圾被弃置于河道中的情况时有出现,淤泥的处理自然也就成为了中小河道疏浚的一大难题。城市中小河道和农村河道的清淤工程,受城区交通、桥涵、两岸建筑、堆泥场、防汛、水质、环保等影响,通常采用人工方式水力冲挖排干清淤,清淤方式单一,效率低下,泵口极易堵塞。如上所述,传统的疏浚方式已无法满足需求。现有清淤设备体积较大,无法满足中小河道的通行通航要求,因此亟需技术一种中小河道内垃圾分离装置。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中小型河道疏浚淤泥垃圾连续防堵分离装置,将河道淤泥和淤泥中垃圾完全分离,克服以上技术缺陷,以满足中小河道的疏浚要求,有效解决中小河道内淤泥中垃圾极难处理、泵口易堵的难题。为实现以上技术目的,本技术采用了以下技术方案:本技术包括:箱体、框架、进泥口、传送带装置、旋转闸门、90°弧形筛板、垃圾清理口和出泥口;箱体固定在框架上,箱体前端壁上有进泥口,箱体内在进泥口内侧水平安装传送带装置,传送带装置尾部下侧连接安装90°弧形筛板,而且,传送带装置尾部后侧安装旋转闸门,旋转闸门的中轴水平设置,箱体后端壁上安装垃圾清理口,箱体内传送带装置下侧有出泥口。尤其是,传送带装置包括传送带、泥孔、转轴和凸块;传送带卷绕在两端平行设置的二根转轴之间,传送带表面设泥孔,所述的转轴表面设凸块,转轴表面凸块大小与传送带泥孔大小相匹配,泥孔间距等于转轴表面相邻凸块之间的圆弧段长度。尤其是,旋转闸门的顶部和底部的箱体内壁上分别水平固定上挡板和下挡板;同时,旋转闸门包括上闸门、下闸门和旋轴;旋轴水平铰接安装在箱体内,旋轴外壁上对称固定连接上闸门、下闸门,上闸门、下闸门共面,而且该共面平面穿过旋轴中轴;上闸门、下闸门处于竖立垂直状态时,上闸门、下闸门的边缘分别贴紧上挡板和下挡板。尤其是,90°弧形筛板半径与旋转闸门相同。尤其是,上挡板和下挡板边缘位置设置密封胶圈,垃圾清理口内侧设密封圈。尤其是,传送带装置底部固定安装支撑杆;支撑杆位于90°弧形筛板两侧。尤其是,出泥口通过法兰与泥浆泵管路相连。尤其是,90°弧形筛板表面设筛孔,孔径为20mm。本技术的积极效果是:可以顺利将淤泥中的垃圾分离出来,有效防止传送带表面筛孔堵塞的问题,既解决了泥浆泵泵口易堵的难题,又节约劳动力,整套设备结构简单,操作方便,有效解决了中小河道疏浚过程中泵口易堵的难题,显著提高疏浚效率。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中箱体内流体动态原理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中的垃圾分离装置的主视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中的垃圾分离装置的轴侧透视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中传送带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中旋转闸门的垂直剖面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中90°弧形筛板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包括:1-箱体、2-框架、3-进泥口、4-传送带装置、41-传送带、42-泥孔、43-转轴、44-凸块、5-电机、6-旋转闸门、61-上闸门、62-下闸门、63-旋轴、7-上挡板、8-下挡板、9-90°弧形筛板、91-筛孔、10-支撑杆、11-垃圾清理口、12-出泥口。具体实施方式针对中小河道垃圾复杂的问题,本技术原理在于,利用水流动力将淤泥中的垃圾集中至箱体1内接近出口一侧,通过旋转闸门6构造旋转开启或封闭空间,实现不间断清淤作业。具体原理包括:通过在传送带装置4的传送带转轴43表面设与传送带装置4表面的筛孔91相匹配凸块44,一旦出现杂物堵塞筛孔的情况,将初步筛分过程中传送带筛孔内部的堵塞物顶出,可有效防堵。控制进泥口3流速在1.0-2.5m/s的情况下,利用水流动力学原理,在90°弧形筛板9上部区域形成漩涡区,漩涡区流速在0.1-0.6m/s,淤泥中硬质垃圾在漩涡区内不断堆积,而漂浮垃圾则集中在箱体右上角的低流速区域,通过旋转闸门6在箱体1右侧构造封闭空间,以便于及时清理,实现不间断清淤作业。本技术中,由进泥口3进入箱体1的泥浆,一部分从传送带装置4的泥孔42流出,主流从右侧转弯经过90°弧形筛板9从出泥口12流出,在旋转闸门6下方形成漩涡,硬质垃圾堆积于此处,如附图1所示,在箱体1内右上方的流速很小,为悬浮垃圾堆积处,由进泥口3至垃圾清理口11和出泥口12流体方向,泥浆主流流向满足泥浆过流要求,在传送带装置4下侧,以及90°弧形筛板9和旋转闸门6之间形成的漩涡区,促进将淤泥连续输出;同时,在箱体1内右上侧即垃圾清理口11内侧形成低流速区,有助于垃圾聚集清理。本技术特别适用于城市、农村中小型河道疏浚。本技术包括:箱体1、框架2、进泥口3、传送带装置4、旋转闸门6、90°弧形筛板9、垃圾清理口11和出泥口12。以下通过实施例和附图进一步说明。实施例:如附图2、3所示,箱体1固定在框架2上,箱体1前端壁上有进泥口3,箱体1内在进泥口3内侧水平安装传送带装置4,传送带装置4尾部下侧连接安装90°弧形筛板9,而且,传送带装置4尾部后侧安装旋转闸门6,旋转闸门6的中轴水平设置,箱体1后端壁上安装垃圾清理口11,箱体1内传送带装置4下侧有出泥口12。前述中,整套设备的吸力由出泥口12外接的泥浆泵提供。箱体1密封良好,保证运行过程中箱体1内保持真空负压状态,箱体1大小可根据匹配泥浆泵流量大小调节。前述中,框架2为整个箱体1的骨架结构,起到支撑箱体1的作用。前述中,进泥口3通过法兰与泥浆管对接,进泥口3直径为200mm,超出该大小范围的垃圾无法进入箱体1。前述中,如附图4所示,传送带装置4包括传送带41、泥孔42、转轴43和凸块44;传送带41卷绕在两端平行设置的二根转轴43之间,传送带41表面设泥孔42,所述的转轴43表面设凸块44,转轴43表面凸块44大小与传送带泥孔42大小相匹配,泥孔42间距等于转轴43表面相邻凸块44之间的圆弧段长度,该凸块44可将初步筛分过程中卡入泥孔42内部的堵塞物顶起,可有效防堵。前述中,箱体1上安装电机5,电机5与传送带装置4传动连接。传送带装置4由电机5驱动,顺时针方向旋转,在水流的共同作用下将垃圾集中至箱体1右侧。前述中,旋转闸门6的顶部和底部的箱体1内壁上分别水平固定上挡板7和下挡板8。同时,如附图5所示,旋转闸门6包括上闸门61、下闸门62和旋轴63;旋轴63水平铰接安装在箱体1内,旋轴63外壁上对称固定连接上闸门61、下闸门62,上闸门61、下闸门62共面,而且该共面平面穿过旋轴63中轴。上闸门61、下闸门62处于竖立垂直状态时,上闸门61、下闸门62的边缘分别贴紧上挡板7和下挡板8。旋轴63外端传动接出箱体1并连接手摇杆,旋转闸门6通过人工手摇杆操纵,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中小型河道疏浚淤泥垃圾连续防堵分离装置,包括箱体(1)、框架(2)、进泥口(3)、传送带装置(4)、旋转闸门(6)、90°弧形筛板(9)、垃圾清理口(11)和出泥口(12);其特征在于,箱体(1)固定在框架(2)上,箱体(1)前端壁上有进泥口(3),箱体(1)内在进泥口(3)内侧水平安装传送带装置(4),传送带装置(4)尾部下侧连接安装90°弧形筛板(9),而且,传送带装置(4)尾部后侧安装旋转闸门(6),旋转闸门(6)的中轴水平设置,箱体(1)后端壁上安装垃圾清理口(11),箱体(1)内传送带装置(4)下侧有出泥口(12)。/n

【技术特征摘要】
1.中小型河道疏浚淤泥垃圾连续防堵分离装置,包括箱体(1)、框架(2)、进泥口(3)、传送带装置(4)、旋转闸门(6)、90°弧形筛板(9)、垃圾清理口(11)和出泥口(12);其特征在于,箱体(1)固定在框架(2)上,箱体(1)前端壁上有进泥口(3),箱体(1)内在进泥口(3)内侧水平安装传送带装置(4),传送带装置(4)尾部下侧连接安装90°弧形筛板(9),而且,传送带装置(4)尾部后侧安装旋转闸门(6),旋转闸门(6)的中轴水平设置,箱体(1)后端壁上安装垃圾清理口(11),箱体(1)内传送带装置(4)下侧有出泥口(12)。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小型河道疏浚淤泥垃圾连续防堵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传送带装置(4)包括传送带(41)、泥孔(42)、转轴(43)和凸块(44);传送带(41)卷绕在两端平行设置的二根转轴(43)之间,传送带(41)表面设泥孔(42),所述的转轴(43)表面设凸块(44),转轴(43)表面凸块(44)大小与传送带泥孔(42)大小相匹配,泥孔(42)间距等于转轴(43)表面相邻凸块(44)之间的圆弧段长度。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小型河道疏浚淤泥垃圾连续防堵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旋转闸门(6)的顶部和底部的箱体(1)内壁上分别水平固定上挡板(7)和下挡板(8);同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邓柏旺沈达徐燚朱彬彬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市水利工程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