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智能空气分子间作用力实验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教学实验装置,具体涉及一种空气分子间作用力实验装置,属于教学装置
技术介绍
分子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力,这种作用力包括引力和斥力,它们同时存在与两个相近的分子间,大小与分子间的距离有关。分子间作用力的实际表现为引力与斥力的合力,当分子间距较大时,合力表现为引力;当分子间距较小时,合力表现为斥力。在中学物理教学内容中,对于分子运动论方面虽然举例较多,但由于缺乏能简单、形象、生动地演示分子间相互作用力与内能变化关系的实验仪器,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理解比较困难,关于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吸引力和排斥力知识内容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的。因此,教师和学生都希望能有这类教学演示用的实验仪器。目前,市面上拥有的类似产品,其采用注射器向气球注入气体,再将气球内的气体注入圆柱筒内的压缩装置中,用压强传感器记录压力的变化,进而实现直观表达分子间作用力的功能。此种结构的实验装置结构复杂,气体需要多次转换,准确度会逐渐下降。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直观观察分子间作用力数值和变化曲线的智能空气分子间作用力的实验装置。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本专利技术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智能空气分子间作用力的实验装置,包括底板、垂直于底板的针筒架,架设在针筒架上的针筒,针筒内还套接有推杆,推杆的尾部还连接有双向力传感器,在针筒的另一侧同时还连接有一固定在底板上的双向力传感器。且上述的双向力传感器和针筒在同一直线上。r>进一步,上述的针筒架设置有两组,分别为第一针筒架和第二针筒架,且分别支撑针筒的两端,且第一针筒架和第二针筒架均通过亚克力胶胶粘在底板上。而上述的推杆和与其连接的双向力传感器之间,以及针筒与固定的双向力传感器之间均通过连接件进行连接,且所述的连接件包括相互连接的针筒连接件和静力连接件。且,上述的针筒连接件和静力连接件之间还依次设置有垫片和弹性垫片,并通过螺钉和螺母配合连接。更进一步,非固定的双向力传感器与静力连接件之间还设置有隔离柱。此外,上述的底板的下部还设置有脚垫。本专利技术的有益之处在于:本专利技术利用双向活塞筒原理,使得本实验仪器能够验证空气分子间作用力的存在,即空气分子间引力、斥力的存在,再配合上双向力传感器,使得双向力传感器能够实时监测到力大小的实时数值及变化曲线,能够达到高中物理教材中分子间作用力一节中的实验相关要求。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一;图2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二。图中附图标记的含义:1、蝶形螺钉2、静力连接件3、针筒连接件4、第二针筒架5、针筒6、第一针筒架7、内六角半盘头螺钉8、十字平头螺钉9、透明垫脚10、底板11、双向力传感器12、静力固定螺钉13、M3螺母14、垫片15、弹性垫片16、M5螺母17、隔离柱。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具体的介绍。实施例图1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一;图2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二。如图1和图2所示:智能空气分子间作用力的实验装置,包括静力连接件2、针筒连接件3、第二针筒架4、60ML针筒5、第一针筒架一6、底板10、静力固定螺钉12、双向力传感器11、蝶形螺钉1、内六角半盘头螺钉7、十字平头螺钉8、透明垫脚9、M3螺母13、M3垫片14、M3弹性垫片15、M5螺母16、M5垫片17、隔离柱18。第二针筒架4和第一针筒架6用亚克力胶胶在底板10上,并在底板10的底面,粘连透明垫脚9。静力固定螺钉12以螺纹的方式拧紧在底板10上,将60ML针筒5放到两个针筒架上,并用内六角半盘头螺钉7固定在第一针筒架6上。将静力连接件2用十字平头螺钉8、M3螺母13、M3垫片14、M3弹性垫片15固定在针筒连接件3上。再将针筒连接件3按图所示用胶水胶合在60ML针筒5的推杆上。将双向力传感器11固定在静力固定螺钉12上,在固定前调整好传感器位置,使两个传感器与60ML针筒5在同一直线上。并通过调节十字平头螺钉8上的隔离柱18,来调节两个针筒推杆之间的初始实验位置。工作过程:1、将双向力传感器11固定在静力固定螺钉12上,在固定前调整好传感器位置,使两个传感器与60ML针筒5在同一直线上。2、轻轻向外拉动非固定一端的双向力传感器11,再轻轻向内推双向力传感器11,观察整个过程中双向力传感器11的数值变化,可以清楚的通过图像表明:分子间存在引力和斥力。在拉伸时,分子间作用表现为引力;在收到压缩时,分子间作用力表现为斥力。工作原理:双向活塞筒的应用使得实验仪器能够验证空气分子间作用力的存在,即空气分子间引力、斥力的存在。再配合上双向力传感器,使得双向力传感器能够实时监测到力大小的实时数值及变化曲线。能够达到高中物理教材中分子间作用力一节中的实验相关要求。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专利技术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上述实施例不以任何形式限制本专利技术,凡采用等同替换或等效变换的方式所获得的技术方案,均落在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智能空气分子间作用力的实验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底板、垂直于底板的针筒架,架设在针筒架上的针筒,针筒内还套接有推杆,推杆的尾部还连接有双向力传感器,在针筒的另一侧同时还连接有一固定在底板上的双向力传感器。/n
【技术特征摘要】
1.智能空气分子间作用力的实验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底板、垂直于底板的针筒架,架设在针筒架上的针筒,针筒内还套接有推杆,推杆的尾部还连接有双向力传感器,在针筒的另一侧同时还连接有一固定在底板上的双向力传感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空气分子间作用力的实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双向力传感器和针筒在同一直线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空气分子间作用力的实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针筒架设置有两组,分别为第一针筒架和第二针筒架,且分别支撑针筒的两端,且第一针筒架和第二针筒架均通过亚克力胶胶粘在底板上。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空气分子间...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殷建军,幸研,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艾迪生教育发展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