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竖转横双向约束锚拉桩支护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基坑、边坡支护
,尤其涉及一种竖转横双向约束锚拉桩支护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技术介绍
传统的锚拉桩板挡墙锚索占用的水平空间较大,导致大部分锚索出项目用地红线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相连地块后期开发施工存在可能破坏已有锚索的风险,影响已支护结构的安全。现有部分地方政府已明文规定禁止锚索、锚杆超出用地红线。本文提出一种竖转横双向约束锚拉桩支护结构,实现了锚拉桩的支护的功能,避免了锚索出红线后期不可控的风险,第一锚索与转向装置的支点作用牛腿竖向荷载,提供抗滑桩顶抗倾覆弯矩,与悬臂桩相比能减小截面尺寸与配筋,能严格控制桩顶变形、降低支护成本、提高了支护结构体系的可靠度,该支护结构便于推广与应用。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竖转横双向约束锚拉桩支护结构及其施工方法,充分利用锚拉结构的优势,桩顶设置牛腿,在牛腿上设置第一锚索,以第一锚索为支点通过锚索转向装置提供横向锚拉,实现双向约束,第一锚索对牛腿施加预应力提供桩顶倾覆力矩,第二锚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竖转横双向约束锚拉桩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多个并列且竖直或斜向设置的抗滑桩(3),所述抗滑桩(3)的下端嵌固在基坑坑底以下稳定基岩中,所述抗滑桩(3)顶部均设置有顶梁(4)与牛腿(5),所述牛腿(5)设在所述抗滑桩(3)的顶部后侧,相邻的两个所述抗滑桩(3)之间均设桩间挡板(6),所述牛腿(5)远离所述抗滑桩(3)的一端的顶部设置有第一锚索(7),所述第一锚索(7)的一端通过第一锚头(10)与所述牛腿(5)的顶部固定连接用于对所述牛腿(5)施加预应力荷载,所述第一锚索(7)的另一端为锚固端用于锚固在稳定基岩中,所述牛腿(5)上设有锚索转向装置(11),所述锚索转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竖转横双向约束锚拉桩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多个并列且竖直或斜向设置的抗滑桩(3),所述抗滑桩(3)的下端嵌固在基坑坑底以下稳定基岩中,所述抗滑桩(3)顶部均设置有顶梁(4)与牛腿(5),所述牛腿(5)设在所述抗滑桩(3)的顶部后侧,相邻的两个所述抗滑桩(3)之间均设桩间挡板(6),所述牛腿(5)远离所述抗滑桩(3)的一端的顶部设置有第一锚索(7),所述第一锚索(7)的一端通过第一锚头(10)与所述牛腿(5)的顶部固定连接用于对所述牛腿(5)施加预应力荷载,所述第一锚索(7)的另一端为锚固端用于锚固在稳定基岩中,所述牛腿(5)上设有锚索转向装置(11),所述锚索转向装置(11)的一端与所述第一锚索(7)设有所述第一锚头(10)的一端固定连接,且以所述第一锚头(10)为支点设置在所述牛腿(5)上,所述锚索转向装置(11)的另一端与第二锚索(8)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二锚索(8)的另一端通过第二锚头(9)固定于所述抗滑桩(3)的前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竖转横双向约束锚拉桩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锚索转向装置(11)包括马鞍形工字钢梁(12)、锚具一(13)、锚具二(14)、支座(15)和钢垫板(16),所述马鞍形工字钢梁(12)的外侧面通过所述支座(15)固定设在所述牛腿(5)的顶部,所述锚具一(13)和所述锚具二(14)分别固定设在所述马鞍形工字钢梁(12)的两端,所述马鞍形工字钢梁(12)的一端通过所述锚具二(14)与所述第一锚索(7)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锚具二(14)设在所述第一锚头(10)上,所述锚具二(14)与所述第一锚头(10)之间设有所述钢垫板(16);所述马鞍形工字钢梁(12)的另一端通过所述锚具一(13)与所述第二锚索(8)的一端固定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竖转横双向约束锚拉桩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锚索(7)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α,其中α的取值为60°-80°。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竖转横双向约束锚拉桩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锚头(9)距离所述抗滑桩(3)顶部距离大于等...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干飞,李美霖,郑刚,杨军,肖杨,张毅,毕靖,王超林,曹腾,孟宝华,叶晓明,阴可,
申请(专利权)人:贵州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贵州;52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