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软土地区超大规格基坑无内支撑支护体系及其施工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基坑施工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软土地区超大规格基坑无内支撑支护体系及其施工方法。
技术介绍
在软土地基施工环境下,基坑四周土体稳定性差,对基坑支护结构的侧向土压力大,有着明显的“时空效应”。超大规格深基坑安全风险高,通常采用连墙或灌注支护桩与内支撑结构结合的组合型支护体系。采用上述组合支护体系,需要在基坑内侧支设大量的内支撑结构(如支撑和挡梁等),以保证基坑的安全,但是支设内支撑结构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而且内支撑结构与主体结构存在交叉,使得在进行主体结构施工的过程中,主体结构须穿越内支撑结构进行施工,造成施工不便;且下一步施工必须等内支撑结构拆除并增加临时支撑后才能进行,延长了施工工期;另外,在一些要求严格的工程建造施工中,由于工艺对结构完整性的特殊要求,无法实现竖向构件穿越内支撑支护,不满足实际施工要求。因此,急需一种既能避免主体结构穿越内支撑结构而造成的施工不便、又能保证基坑安全且适用于软土地基施工环境的无内支撑支护体系。专利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软土地区超大规格基坑无内支撑支护体系,其特征在于,包括:/n沿基坑边线的方向间隔并排设置于基坑的内侧的多组斜直桩组;/n沿所述基坑边线的方向间隔并排设置于所述斜直桩组的内侧的多根灌注桩,所述灌注桩的顶部低于所述斜直桩组的顶部且高于所述斜直桩组的底部;/n与多根所述灌注桩一对一连接的多根旋喷桩,所述旋喷桩的顶部与所述灌注桩的顶部连接,所述旋喷桩的底部向相对的所述斜直桩组的底部倾斜。/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软土地区超大规格基坑无内支撑支护体系,其特征在于,包括:
沿基坑边线的方向间隔并排设置于基坑的内侧的多组斜直桩组;
沿所述基坑边线的方向间隔并排设置于所述斜直桩组的内侧的多根灌注桩,所述灌注桩的顶部低于所述斜直桩组的顶部且高于所述斜直桩组的底部;
与多根所述灌注桩一对一连接的多根旋喷桩,所述旋喷桩的顶部与所述灌注桩的顶部连接,所述旋喷桩的底部向相对的所述斜直桩组的底部倾斜。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软土地区超大规格基坑无内支撑支护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斜直桩组包括第一预制桩和第二预制桩,所述第一预制桩沿竖直方向设置,所述第二预制桩的顶部与所述第一预制桩的顶部闭合固定,所述第二预制桩的底部向所述灌注桩的方向倾斜。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软土地区超大规格基坑无内支撑支护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预制桩的底部向所述灌注桩的方向倾斜18°~22°。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软土地区超大规格基坑无内支撑支护体系,其特征在于:
多根所述旋喷桩包括间隔设置的多根短旋喷桩和多根长旋喷桩;
所述短旋喷桩的底部位于相对所述第二预制桩的下方内侧;
所述长旋喷桩的底部位于相对所述第二预制桩和所述第一预制桩的下方之间。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软土地区超大规格基坑无内支撑支护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灌注桩的内侧布设有多排工程桩,所述工程桩的顶部位于基坑的底面位置,且低于所述灌注桩的顶部,所基坑的底面铺设有反压垫层,所述反压垫层与所述灌注桩和至少一排所述工程桩相结合。
6.一种软土地区超大规格基坑无内支撑支护体系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开挖基坑前,于基坑的内侧沿基坑边线的方向间隔并排设置多组斜直桩组,于多组斜直桩组的内侧沿所述基坑边线的方向间隔并排设置多根灌注桩,使所述灌注桩的顶部低于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孙加齐,于海申,王宝德,周志健,黄志昕,李富强,于长江,高记远,毛春燕,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建筑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上海;3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