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牵引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404347 阅读:36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1-20 13:56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牵引车,涉及牵引车技术领域。该牵引车包括前车架、前配重、后车架、车钩固定结构和后车钩,其中前车架内部设置有前车钩,且前车钩沿车的前进方向伸出前车架,前配重支撑于前车架,后车架与前车架铰接,后车架包括沿车的前进方向设置于后车架最末端的后板,车钩固定结构沿车的后退方向延伸且与后板连接,后车钩设置于车钩固定结构内且沿车的后退方向部分伸出车钩固定结构。前车架和后车架铰接,有利于该牵引车进行转向,通过前车钩和后车钩能够完成牵引货箱的目的,同时后车钩与后车架的后板连接,与现有技术相比,有利于后车架的结构布置;此外设置前配重,能够保证整车布置有足够的配重,满足重载货物的牵引需求。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牵引车
本专利技术涉及牵引车
,尤其涉及一种牵引车。
技术介绍
目前在部分港口和钢厂会铺设火车轨道,用货箱来转运货物,以提高货物的运输效率。在这种工况下,需要使用牵引车来牵引货箱在轨道上行驶。港口或钢厂一般铺设多个并行的短距离轨道,需要牵引车在多个轨道频繁的转向和牵引。轮式装载机是一种多功能的铲运机械,广泛应用于港口、矿山和钢厂等。装载机具有输出牵引力大,铰接转向灵活等特点,满足牵引车的需求。因此,部分港口和钢厂在装载机基础上改装牵引车,用来牵引货箱。现有技术中在装载机基础上改装的牵引车,存在结构布置不合理的问题,一些牵引车在整机的前侧没有布置足够的配重,无法满足重载货物的牵引需求;且将后车钩布置在车架内部,不利于后车架的结构布置。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牵引车,在整机的前侧布置有足够的配重,结构布置合理。为达此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牵引车,其中包括:前车架,所述前车架内部设置有前车钩,且所述前车钩沿车的前进方向伸出所述前车架;前配重,所述前配重支撑于所述前车架;后车架,所述后车架与所述前车架铰接,所述后车架包括沿车的前进方向设置于所述后车架最末端的后板;车钩固定结构,所述车钩固定结构沿车的后退方向延伸且与所述后板连接;后车钩,所述后车钩设置于所述车钩固定结构内且沿所述车的后退方向部分伸出所述车钩固定结构。可选地,所述前车架包括:铰接板,所述铰接板用于与所述后车架铰接;支撑组件,所述支撑组件与所述铰接板连接,所述支撑组件位于所述铰接板沿所述车的前进方向的前侧,所述支撑组件包括支撑平面,所述支撑平面位于所述铰接板的上端面的下方,所述前配重同时支撑于所述支撑平面和所述铰接板的上端面。可选地,所述前配重包括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所述第一部分支撑于所述支撑平面,所述第二部分支撑于所述铰接板的上端面,所述第一部分的上端面为倾斜设置,所述上端面在沿所述车的前进方向上与地面之间的间距逐渐减小。可选地,所述支撑组件包括沿所述车宽方向间隔设置的两个支撑件,两个所述支撑件均与所述铰接板连接,所述支撑平面包括两个所述支撑件的上端面。可选地,所述前车架还包括两个腹板,两个所述腹板间隔设置且均与所述铰接板连接,两个所述腹板分别与两个所述支撑件连接。可选地,所述前车架还包括挡板,所述挡板分别与两个所述腹板的顶端连接,所述挡板和两个所述腹板围设成第一容纳槽,所述第一容纳槽用于收容所述前车钩。可选地,所述车钩固定结构包括安装座,所述安装座与所述后板连接,所述安装座内设置有第二容纳槽,所述第二容纳槽用于收容所述后车钩。可选地,所述车钩固定结构还包括第一托板,所述第一托板设置于所述后车钩的下侧且两端均与所述安装座连接,所述第一托板凸设有调节块,所述调节块能够与所述后车钩抵接。可选地,所述车钩固定结构还包括调节板和与所述第一托板间隔设置的第二托板,所述第二托板支撑于所述后车钩的下侧且两端均与所述安装座连接,所述调节板能够位于所述第二托板和所述安装座之间。可选地,所述牵引车还包括后配重,所述后配重支撑于所述后车架。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提供的牵引车,整车分为前车架和后车架,且二者铰接,有利于该牵引车进行转向,并在前车架前侧设置有前车钩,后车架后侧设置有后车钩,通过前车钩和后车钩完成牵引货箱的目的,同时后车钩与后车架的后板连接,与现有技术中后车钩设置在后车架内部相比,有利于后车架的结构布置;此外在前车架上设置有前配重,能够保证整车的前侧布置有足够的配重,结构布置合理,能够满足重载货物的牵引需求。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牵引车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的正视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牵引车的前车架的第一视角示意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牵引车的前车架的第二视角示意图;图5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牵引车的车钩固定结构的第一视角示意图;图6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牵引车的车钩固定结构的第二视角示意图。图中:1-前车架;10-下底板;11-铰接板;12-侧板;13-支撑件;131-第一支撑板;1311-第一横板;1312-第二连接板;1313-第二横板;132-立板;133-连接筋;14-腹板;141-第一竖板;142-第一连接板;143-第二竖板;15-挡板;16-横梁;17-车钩安装座;18-前板;181-开口;19-加强板;2-前车钩;3-前配重;4-后车架;41-后板;5-后车钩;6-后配重;7-车钩固定结构;71-安装座;711-侧梁;7111-竖板;7112-第一板;7113-第二板;7114-加强筋;712-限位件;713-第三连接板;714-第二支撑板;715-第二冲击座;72-第一托板;73-调节块;74-第二托板;75-盖板;76-耐磨板;77-防护板;8-发动机罩。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专利技术解决的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和达到的技术效果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固定”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专利技术中的具体含义。在本专利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说明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如图1和图2所示,该牵引车包括前车架1、前配重3、后车架4、车钩固定结构7和后车钩5,其中前车架1内部设置有前车钩2,且前车钩2沿车的前进方向(图1中b方向)伸出前车架1,前配重3支撑于前车架1,后车架4与前车架1铰接,后车架4包括沿车的前进方向设置于后车架4最末端的后板41,车钩固定结构7沿车的后退方向(图1中b的相反方向)延伸且与后板41连接,后车钩5设置于车钩固定结构7内且沿车的后退方向部分伸出车钩固定结构7。可以理解的是,该牵引车分为前车架1和后车架4,且二者铰接,有利于该牵引车进行转向,并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牵引车,其特征在于,包括:/n前车架(1),所述前车架(1)内部设置有前车钩(2),且所述前车钩(2)沿车的前进方向伸出所述前车架(1);/n前配重(3),所述前配重(3)支撑于所述前车架(1);/n后车架(4),所述后车架(4)与所述前车架(1)铰接,所述后车架(4)包括沿车的前进方向设置于所述后车架(4)最末端的后板(41);/n车钩固定结构(7),所述车钩固定结构(7)沿车的后退方向延伸且与所述后板(41)连接;/n后车钩(5),所述后车钩(5)设置于所述车钩固定结构(7)内且沿所述车的后退方向部分伸出所述车钩固定结构(7)。/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牵引车,其特征在于,包括:
前车架(1),所述前车架(1)内部设置有前车钩(2),且所述前车钩(2)沿车的前进方向伸出所述前车架(1);
前配重(3),所述前配重(3)支撑于所述前车架(1);
后车架(4),所述后车架(4)与所述前车架(1)铰接,所述后车架(4)包括沿车的前进方向设置于所述后车架(4)最末端的后板(41);
车钩固定结构(7),所述车钩固定结构(7)沿车的后退方向延伸且与所述后板(41)连接;
后车钩(5),所述后车钩(5)设置于所述车钩固定结构(7)内且沿所述车的后退方向部分伸出所述车钩固定结构(7)。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牵引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前车架(1)包括:
铰接板(11),所述铰接板(11)用于与所述后车架(4)铰接;
支撑组件,所述支撑组件与所述铰接板(11)连接,所述支撑组件位于所述铰接板(11)沿所述车的前进方向的前侧,所述支撑组件包括支撑平面,所述支撑平面位于所述铰接板(11)的上端面的下方,所述前配重(3)同时支撑于所述支撑平面和所述铰接板(11)的上端面。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牵引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前配重(3)包括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所述第一部分支撑于所述支撑平面,所述第二部分支撑于所述铰接板(11)的上端面,所述第一部分的上端面为倾斜设置,所述上端面在沿所述车的前进方向上与地面之间的间距逐渐减小。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牵引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组件包括沿车宽方向间隔设置的两个支撑件(13),两个所述支撑件(13)均与所述铰接板(11)连接,所述支撑平面包括两个所述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明增王永左贵杰汪贞伟王晓龙陈修乐席杰刘军裴栓乐
申请(专利权)人:山东临工工程机械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