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祛痘软膏及其制备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6398519 阅读:39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1-20 13:49
本发明专利技术属于皮肤药物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祛痘软膏及其制备方法。所述祛痘软膏含有以下重量百分数的各组分:壬二酸5%‑20%,薄荷醇0.1%‑1%,脂肪醇15%‑25%,多元醇50%‑70%,乳化剂2%‑10%,聚二甲基硅氧烷0.1%‑2%。本发明专利技术的祛痘软膏能使壬二酸以溶解状态存在于配方中,有效成分更容易渗透进入皮肤,提高痤疮的治疗效果;同时由于添加了乳化剂和脂肪醇,使多元醇溶解的壬二酸缓慢释放,减轻高含量多元醇带来的油腻感和不良反应,提高了软膏的低温稳定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祛痘软膏及其制备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皮肤药物
,具体涉及一种祛痘软膏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介绍
痤疮(青春痘)是毛囊皮脂腺单位的一种慢性炎症性皮肤病,临床症状以面部粉刺、丘疹、脓疱、结节等多形性皮损为主,痤疮本身或留下的瘢痕会影响面部的美观,严重者会造成色素沉着、持久性红斑、凹陷性或肥厚性瘢痕等。痤疮主要好发于青少年,对青少年的心理和社交影响很大。玫瑰痤疮又称酒糟鼻,是以面中部为主要发病部位,累及毛囊皮脂腺、血管的一种慢性炎症皮肤病。临床初期可表现为皮脂溢出及红斑,并逐渐出现毛细血管扩张,呈树枝状,中期反复出现痤疮样、脓疱,但无粉刺生成。后期由于长期充血,反复感染,鼻部结缔组织增殖、皮脂腺异常增大,形成大小不等的隆起性结节,畸形如赘生物。严重时还会影响视力,引起结膜炎、角膜炎等眼部炎症。据我国皮肤病协会、我国青少年联合会联合调查显示:我国痤疮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80%以上的人不同程度的碰到过痤疮问题。病情较严峻痤疮发病率占青年人的1/3以上。其中中学生痤疮患者为2.94亿,大学生痤疮患者人数为1.33亿,25岁以上的上班族白领痤疮患者达1.27亿多,三大部分人群总共达5.5亿多人。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祛痘消费者正以每年400-600万人次增长,我国的祛痘市场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急速上升。以每位有意愿治疗的长痘者年均500的祛痘费用来算,祛痘市场的规模已经超过700亿。痤疮严重影响人的容貌和自信,对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产生消极影响,因此祛痘产品和方法是研究热点之一。目前,临床上一般采用激素或抗生素(如四环素类、大环内酯类等)来治疗痤疮,但副作用多,还会产生耐药性;还有采用物理激光治疗法治疗痤疮的,通过用特定波长的激光照射使细菌死亡,促进细胞合成,加快组织修复,从而使痤疮的炎症皮损得以清除,但激光治疗只能从物理方法上清除已有的痤疮,不能从根源上祛痘、防痘。因此,急需一种能够提高痤疮治愈率的药物或产品。壬二酸,又名杜鹃花酸,分子式为HOOC(CH2)7-COOH,一种天然存在的含有9个碳原子的天然直链二元羧酸,在医学护肤美容、皮肤病的预防治疗方面具有很高的价值,相关研究表明,壬二酸具有抑制黄金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白色念珠菌、痤疮丙酸杆菌等需氧菌和厌氧菌的作用,在较高浓度时(大于250mmol/L),对上述细菌具有杀灭作用;而且壬二酸还有明显的抗炎褪红作用,主要是通过抑制活性氧自由基的产生和作用;此外,可竞争性抑制二氢睾酮的酶过程,减少二氢睾酮因素诱发的皮肤油脂过多,降低皮肤表面游离脂肪酸和脂质的成份;还有抗角化作用,其作用原理主要由于减少丝状角蛋白的合成,从而减少毛囊角化过度;壬二酸具有选择性作用于异常黑色素细胞,抑制其过度活性,减轻色素沉着,淡化色斑,美白皮肤,有效淡化痘印;此外壬二酸分子结构决定其对皮肤有较好的渗透性,使其能有效且快速的发挥效果。综上,壬二酸常用于痤疮、玫瑰痤疮,美白祛斑改善色素沉着等的治疗。但由于壬二酸仅溶于热水、酒精及部分多元醇,微溶于冷水、醚和苯,且高温易分解。因此,在应用上有很大的技术难度和局限性,往往达不到应有的祛痘效果。目前市面上的壬二酸产品常做成膏剂,做成膏剂的目的是为了增加其溶解性和渗透性。如申请号为201610786026.2的专利技术专利公开了一种痤疮膏及其制备方法,由早用膏剂和晚用膏剂组成,其中的晚用膏剂包括第二原料和乳膏基质,第二原料由以下物质组成:10%壬二酸,0.1%阿达帕林,1%克林霉素,1%水杨酸,1.5%油脂性氮酮和0.2%尼泊尔金甲酯。这类产品通过油性的原料来溶解壬二酸,同时加入助渗透剂(一般为油性原料)促进它在皮肤中的渗透,这样就使得产品只能是含油的膏霜或者乳液。壬二酸的用量大则油性原料用量则多,渗透性强助渗剂量也越大,副作用也越大,使用时往往有颗粒感。因此,膏霜型的壬二酸相对油感厚重,患者的依从性低,透气性差,副作用较大,对于脂溢性痤疮甚至可能加重症状,有效物含量不高,并不能发挥理想的治疗效果。另一类壬二酸产品是凝胶剂,此类凝胶剂一般使用大量多元醇溶解壬二酸,再使用聚合物增稠,这类产品会有发热、瘙痒等不适反应,油腻感重,且低温稳定性差。如申请号为201810825807.7的专利技术专利公开了一种壬二酸凝胶剂,由以下重量百分比的组分组成:壬二酸10~20%,水杨酸0.5~2%,ZEN1~3%,1,3-丙二醇60~74%,其余为水。虽然该壬二酸凝胶剂相对于膏霜是无油分添加的配方,能很好的溶解壬二酸,但由于丙二醇含量偏高,存在一定的不良反应,其实施例中记载的不良反应主要为灼痛、瘙痒、红斑、水肿、干燥、脱屑。因此,针对现有壬二酸产品存在的上述问题,应寻找一种既能很好溶解壬二酸、提高有效物含量,又能减轻油腻感和不良反应,提高低温稳定性的新祛痘壬二酸产品。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祛痘软膏,能使壬二酸以溶解状态存在于配方中,能使有效成分更容易渗透进入皮肤,提高痤疮的治疗效果;同时由于添加了乳化剂和脂肪醇,使多元醇溶解的壬二酸缓慢释放,减轻高含量多元醇带来的油腻感和不良反应,提高了软膏的低温稳定性。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以下技术方案:一方面,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祛痘软膏,所述祛痘软膏含有以下重量百分数的各组分:壬二酸5%-20%,薄荷醇0.1%-1%,脂肪醇15%-25%,多元醇50%-70%,乳化剂2%-10%,聚二甲基硅氧烷0.1%-2%。优选地,所述祛痘软膏含有以下重量百分数的各组分:壬二酸10%-15%,薄荷醇0.5%-0.8%,脂肪醇16%-24%,多元醇55%-65%,乳化剂3%-5%,聚二甲基硅氧烷0.5-1.5%。更优选地,所述祛痘软膏含有以下重量百分数的各组分:壬二酸15%,薄荷醇0.5%,脂肪醇18%,多元醇61.5%,乳化剂4%,聚二甲基硅氧烷1%。具体地,所述脂肪醇包括但不限于鲸蜡醇、鲸蜡硬脂醇、硬脂醇或山嵛醇中的任一种或几种。具体地,所述多元醇包括但不限于丙二醇、丁二醇、甘油聚醚、二丙二醇或聚乙二醇中的任一种或几种。具体地,所述乳化剂包括但不限于硬酯醇聚醚-2、硬酯醇聚醚-21、鲸蜡硬酯醇聚醚-6、鲸蜡硬脂醇聚醚-25、山嵛醇聚醚-25、聚甘油-3硬脂酸酯、聚甘油-2硬脂酸酯、聚甘油-4硬脂酸酯或聚甘油-6硬脂酸酯中的任一种或几种。另一方面,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上述祛痘软膏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将壬二酸均匀分散于多元醇中,搅拌加热至65-85℃,得到溶液A;S2.将乳化剂均匀分散于溶液A中,搅拌加热至65-85℃,得到溶液B;S3.将脂肪醇边搅拌边加入溶液B中,得到溶液C;S4.将聚二甲基硅氧烷和薄荷醇加入溶液C中,搅拌均匀,然后冷却至室温,得到祛痘软膏。优选地,步骤S1中所述加热的温度为85℃,步骤S2中所述加热的温度为85℃。又一方面,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上述祛痘软膏在制备预防和/或治疗痤疮的药物中的应用。相对于现有技术,本专利技术具有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祛痘软膏,其特征在于,所述祛痘软膏含有以下重量百分数的各组分:壬二酸5%-20%,薄荷醇0.1%-1%,脂肪醇15%-25%,多元醇50%-70%,乳化剂2%-10%,聚二甲基硅氧烷0.1%-2%。/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祛痘软膏,其特征在于,所述祛痘软膏含有以下重量百分数的各组分:壬二酸5%-20%,薄荷醇0.1%-1%,脂肪醇15%-25%,多元醇50%-70%,乳化剂2%-10%,聚二甲基硅氧烷0.1%-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祛痘软膏,其特征在于,所述祛痘软膏含有以下重量百分数的各组分:壬二酸10%-15%,薄荷醇0.5%-0.8%,脂肪醇16%-24%,多元醇55%-65%,乳化剂3%-5%,聚二甲基硅氧烷0.5-1.5%。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祛痘软膏,其特征在于,所述祛痘软膏含有以下重量百分数的各组分:壬二酸15%,薄荷醇0.5%,脂肪醇18%,多元醇61.5%,乳化剂4%,聚二甲基硅氧烷1%。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项所述祛痘软膏,其特征在于,所述脂肪醇为鲸蜡醇、鲸蜡硬脂醇、硬脂醇或山嵛醇中的任一种或几种。


5.根据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项所述祛痘软膏,其特征在于,所述多元醇为丙二醇、丁二醇、甘油聚醚、二丙二醇或聚乙二醇...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谢志辉吴超锐
申请(专利权)人:谢志辉生物医药研究院广州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