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压力和温度识别的残端塑型器
本专利技术涉及残端塑型器,具体涉及一种压力和温度识别的残端塑型器。
技术介绍
截肢患者可以利用假肢重新获得缺失的功能。但由于肢体截肢后,对残端皮肤进行缝合时往往很难做到将残端的形状固定好,伤口愈合过程中容易出现瘢痕增生、残端表面凹凸不平等情况,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假肢的安装,延长了安装假肢的时间。这时就需要在截肢术后对患肢残端进行包扎塑形,消除残端肿胀,使残端形成锥体状,以使其适合假肢的接收腔。塑型常采用压力疗法,主要包括穿戴弹力绷带、弹力套或弹力衣,既可减轻患幻肢痛,又有利于肢体残端塑型,缩短安装假肢时间。弹力绷带和压力肢套等塑型方法均属于压力治疗。压力治疗的有效压力范围尚未达成共识。有研究显示,压力治疗所使用的压力在15mmHg左右为宜,患者能够长期耐受这种压力,且治疗效果最佳。而在目前的常用方法中因每个人缠绕力量的大小和手法均未能很好的控制压力,且残端的温度变化情况也没有依据,塑型效果很难判断。弹力绷带:1.弹力绷带主要依靠人力进行包扎,残端塑型有着较高的专业性,对使用者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压力和温度识别的残端塑型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压力套和负压吸引装置;/n所述压力套用于包裹残端;所述负压吸引装置用于将压力套与残端之间的空气排出。/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压力和温度识别的残端塑型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压力套和负压吸引装置;
所述压力套用于包裹残端;所述负压吸引装置用于将压力套与残端之间的空气排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力和温度识别的残端塑型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压力套包括:织布(1)、凝胶套(2)、橡皮封口条(3)、硅胶圆垫(4)、圆垫螺母、铜阀门(6)、第一压力传感器片(7)、第二压力传感器片(8)、第三压力传感器片(9)、第四压力传感器片(10)、温控探头(11)和第一传感器接口(12);
所述压力套的头部为圆弧形封闭端,其尾部为开口端,其内层为凝胶套(2),其外层为织布(1);所述压力套的圆弧形封闭端的中心处设置有出气孔,并粘有硅胶圆垫(4);所述硅胶圆垫(4)的中心处设置有圆垫中心孔(5);所述圆垫中心孔(5)内设置有圆垫螺母;所述圆垫螺母与出气孔保持同心;所述铜阀门(6)与圆垫螺母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压力传感器片(7)、第二压力传感器片(8)、第三压力传感器片(9)和第四压力传感器片(10)分布于凝胶套(2)内侧中间位置的四个方位上;所述温控探头(11)设置于靠近压力套的圆弧形封闭端的凝胶套(2)内侧上;所述第一压力传感器片(7)、第二压力传感器片(8)、第三压力传感器片(9)、第四压力传感器片(10)和温控探头(11)均与第一传感器接口(12)电连接;所述第一传感器接口(12)设置于压力套的开口端;所述橡皮封口条(3)设置于靠近压力套的开口端的织布(1)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压力和温度识别的残端塑型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凝胶套(2)的厚度为3mm;所述硅胶圆垫(4)的厚度为10mm,其直径为80mm;所述圆垫螺母的内螺纹的中径为8mm;所述铜阀门(6)进气口的外螺纹的中径为8mm;所述橡皮封口条(3)的宽度为10mm,其厚度为1mm。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压力和温度识别的残端塑型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负压吸引装置包括:负压桶体(13)、显示屏(14)、软管接口(15)、电源接口(16)、电源开关(17)、第一调压按钮(18)、第二调压按钮(19)、第二传感器接口(20)、第一压力传感器检测模块、第二压力传感器检测模块、第三压力传感器检测模块、第四压力传感器检测模块、温度传感器检测模块、负压吸引器、负压吸引器驱动模块、电源模块和主控模块;
所述显示屏(14)、软管接口(15)、电源接口(16)、电源开关(17)、第一调压按钮(18)、第二调压按钮(19)和第二传感器接口(20)设置于负压桶体(13)表面;所述第一压力传感器检测模块、第二压力传感器检测模块、第三压力传感器检测模块、第四压力传感器检测模块、温度传感器检测模块、负压吸引器、负压吸引器驱动模块、电源模块和主控模块设置于负压桶体(13)内部;所述电源模块的输出端分别与负压吸引器驱动模块、主控模块、显示屏(14)、第一压力传感器检测模块、第二压力传感器检测模块、第三压力传感器检测模块、第四压力传感器检测模块和温度传感器检测模块电连接,其输入端与电源接口(16)电连接;所述主控模块分别与显示屏(14)、第一调压按钮(18)、第二调压按钮(19)、负压吸引器驱动模块、第一压力传感器检测模块、第二压力传感器检测模块、第三压力传感器检测模块、第四压力传感器检测模块和温度传感器检测模块通信连接;所述第二传感器接口(20)通过导线与第一传感器接口(12)电连接;所述负压吸引器驱动模块与负压吸引器电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压力和温度识别的残端塑型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压力传感器检测模块、第二压力传感器检测模块、第三压力传感器检测模块和第四压力传感器检测模块结构均相同,均包括:电阻R1、压力传感器接口R2、电阻R2、电阻R3、电阻R4、电阻R5、电阻R6、电阻R7、电阻R8、接地电阻R9、接地电阻R10、电阻R11、接地电阻R12、放大器U1、放大器U2、放大器U4和ADC模数转换芯片U3;
所述放大器U1的反相输入端分别与电阻R1的一端和电阻R7的一端连接,其正相输入端分别与电阻R3的一端和接地电阻R10连接,其输出端分别与电阻R1的另一端和电阻R4的一端连接;所述放大器U4的反相输入端分别与电阻R8的一端和电阻R7的另一端连接,其正相输入端分别与压力传感器接口R2的一端和接地电阻R9连接,其输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思敏,杜春萍,吴姁怿,宋竹,王娇,曾敬茹,贺竹,汪学玲,
申请(专利权)人: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四川;5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