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工业大麻可替换抑菌口罩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397687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1-20 13:4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工业大麻可替换抑菌口罩,包括由外而内设置的外层和内层、穿设在内层上的可替换中层,所述外层采用高纱支工业大麻面料缝制而成,所述内层采用工业大麻无纺布或工业大麻梭织布制成,所述中层为大麻无纺布或医用无纺或通过活性炭过滤片和医用无纺布结合形成,所述内层包括由外而内设置的第一内层和第二内层,所述第二内层上下两端分别缝合固定,所述第二内层两侧与第一内层形成左右两侧贯通的开口,所述中层由开口一侧穿入并放置在第一内层与第二内层之间。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抑菌效率高、轻薄透气、贴合性高、亲肤柔软的特点,且中层替换操作简单,方便外层与内层的重复使用,解决了一次性医用口罩的资源浪费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工业大麻可替换抑菌口罩
本技术涉及医用敷料
,特别是涉及一种工业大麻可替换抑菌口罩。
技术介绍
口罩是一种戴在口鼻部位用于过滤进入口鼻的空气,以阻挡有害气体、气味、飞沫进出佩戴者口鼻的卫生用品。现有的口罩一般都是由棉或无纺布制成,其对空气并没有抑菌作用,人们长时间佩戴口罩时,空气不流通,会在口鼻处形成一个相对湿热的局部环境,容易滋生细菌,造成佩戴者细菌感染;另现有的一次性医用口罩不能重复使用,尤其是在当前抗击新型肺炎病毒疫情现况下,每天需消耗大量的一次性医用口罩,不仅造成严重的资源浪费,而且口罩使用后变成垃圾,增加环境污染。工业大麻是天然抑菌材料,含有大麻二酚,同时其纤维具有很多孔洞结构,具有极好的透气性,能很好的抑制病菌,并使得厌氧菌不能生存,经测试,工业大麻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白色念珠菌具有92%以上的抑菌效果,另外,工业大麻材料还具有很好的亲肤性、透气性,因此,工业大麻作为口罩材料具有很大的优势,可有效解决现有口罩所存在的不足。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工业大麻可替换抑菌口罩,具有抑菌效率高、轻薄透气、贴合性高、亲肤柔软的特点,且中层替换操作简单,方便外层与内层的重复使用,解决了一次性医用口罩的资源浪费问题。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工业大麻可替换抑菌口罩,包括由外而内设置的外层和内层、穿设在内层上的可替换中层,所述外层采用高纱支工业大麻面料缝制而成,所述内层采用工业大麻无纺布或工业大麻梭织布制成,所述中层为大麻无纺布或医用无纺或通过活性炭过滤片和医用无纺布结合形成,所述内层包括由外而内设置的第一内层和第二内层,所述第二内层上下两端分别缝合固定,所述第二内层两侧与第一内层形成左右两侧贯通的开口,所述中层由开口一侧穿入并放置在第一内层与第二内层之间。所述中层长度小于第一内层长度且小于第二内层长度。所述第二内层居中设置在第一内层中部。所述第二内层长度为第一内层长度的1/3~2/3。所述中层放置在第一内层与第二内层之间后其两侧均不超出第二内层。所述外层上端向内翻折将第一内层上端和第二内层上端覆盖并与第一内层上端和第二内层上端缝合,所述第二内层下端与第一内层下部缝合,所述外层下端向内翻折将第一内层下端覆盖并与第一内层下部缝合,所述外层侧端与第一内层侧端一并向内翻折并与所对应的外层部分和第一内层部分缝合。所述口罩还包括分别设于口罩两侧的用于佩戴的耳带。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口罩外层和内层均采用具有天然抑菌作用的工业大麻材料制成,赋予口罩高效抑制病菌的功效,也使得口罩轻薄透气,贴合性高,亲肤柔软,佩戴更加舒适;中层采用大麻无纺布或医用无纺布制成或通过活性炭过滤片和医用无纺布结合制成,且中层为可替换穿设在内层上,不仅可有效隔离病菌,而且方便口罩外层与内层的重复使用,解决了一次性医用口罩的资源浪费问题。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立体图;图2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中:外层1、内层2、第一内层21、第二内层22、中层3、耳带4。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一步描述:如图1~图2所示,一种工业大麻可替换抑菌口罩,包括由外而内设置的外层1和内层2、穿设在内层2上的可替换中层3,所述外层1采用高纱支工业大麻面料缝制而成,使得外层1具有面料细腻、轻薄、贴合性高且能抑菌的特点;所述内层2采用工业大麻无纺布或工业大麻梭织布制成,使得内层2具有亲肤柔软且能抑菌的特点,另内层2采用工业大麻梭织布制成时,可使内层2更加轻薄,更加透气,提升佩戴舒适度;所述中层3为大麻无纺布或医用无纺或通过活性炭过滤片和医用无纺布结合形成,其中所用医用无纺布为SSS医用无纺布,仅为大麻无纺布时可使中层3具有可有效隔离病菌且能实现外层1与内层2的方便重复使用,仅为医用无纺布时可使中层3具有抑菌且能实现外层1与内层2的方便重复使用,同时采用活性炭过滤片和医用无纺布时,能使得中层3具有双重保护的功能,能更有效的抑制病菌,同时也能能实现外层1与内层2的方便重复使用,另活性炭过滤片和医用无纺布外形轮廓相同,活性炭过滤片和医用无纺布为两者独立的结构,使用时两者同时放置在第一内层21与第二内层22之间,且活性炭过滤片和医用无纺布无需分内外侧放置,均能达到相同的隔离病菌的效果。所述第二内层22上下两端分别缝合固定,所述第二内层22两侧与第一内层21形成左右两侧贯通的开口,所述中层3由开口一侧穿入并放置在第一内层21与第二内层22之间,通过上述结构设计实现中层3的便捷替换,方便口罩外层1和内层2的重复使用,保证了口罩的长期有效抑菌效果,解决了一次性医用口罩的资源浪费问题。所述中层3长度小于第一内层21长度且小于第二内层22长度;所述第二内层22居中设置在第一内层21中部;所述第二内层22长度为第一内层21长度的1/3~2/3;所述中层3放置在第一内层21与第二内层22之间后其两侧均不超出第二内层22;上述结构设计便于中层3的替换,也节约了第二内层22面料的消耗,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所述外层1上端向内翻折将第一内层21上端和第二内层22上端覆盖并与第一内层21上端和第二内层22上端缝合,所述第二内层22下端与第一内层21下部缝合,所述外层1下端向内翻折将第一内层21下端覆盖并与第一内层21下部缝合,所述外层1侧端与第一内层21侧端一并向内翻折并与所对应的外层1部分和第一内层21部分缝合,通过上述缝合方式实现外层1、内层2的固定,且外形美观。外层1上部边缘内可穿设软质铁丝,使得口罩与口鼻部位更加贴合,确保抑菌效果。所述口罩还包括分别设于口罩两侧的用于佩戴的耳带4,耳带4采用松紧带制成,可调节松紧度,改善佩戴舒适感,也能使口罩更贴合口鼻部位,保证抑菌效果。耳带4可通过多种方式实现连接,比如:外层1侧端与第一内层21侧端一并向内翻折并与所对应的外层1部分和第一内层21部分缝合时,可形成上下两端开口的结构,耳带4为环状结构,耳带4部分穿过上述形成的上下两端开口的结构实现连接,此外,耳带4还可为带状结构,耳带4两端分别直接缝制在上述形成的上下两端开口的结构的两端。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技术,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工业大麻可替换抑菌口罩,包括由外而内设置的外层(1)和内层(2)、穿设在内层(2)上的可替换中层(3),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层(1)采用高纱支工业大麻面料缝制而成,所述内层(2)采用工业大麻无纺布或工业大麻梭织布制成,所述中层(3)为大麻无纺布或医用无纺或通过活性炭过滤片和医用无纺布结合形成,所述内层(2)包括由外而内设置的第一内层(21)和第二内层(22),所述第二内层(22)上下两端分别缝合固定,所述第二内层(22)两侧与第一内层(21)形成左右两侧贯通的开口,所述中层(3)由开口一侧穿入并放置在第一内层(21)与第二内层(22)之间。/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工业大麻可替换抑菌口罩,包括由外而内设置的外层(1)和内层(2)、穿设在内层(2)上的可替换中层(3),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层(1)采用高纱支工业大麻面料缝制而成,所述内层(2)采用工业大麻无纺布或工业大麻梭织布制成,所述中层(3)为大麻无纺布或医用无纺或通过活性炭过滤片和医用无纺布结合形成,所述内层(2)包括由外而内设置的第一内层(21)和第二内层(22),所述第二内层(22)上下两端分别缝合固定,所述第二内层(22)两侧与第一内层(21)形成左右两侧贯通的开口,所述中层(3)由开口一侧穿入并放置在第一内层(21)与第二内层(22)之间。


2.如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工业大麻可替换抑菌口罩,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层(3)长度小于第一内层(21)长度且小于第二内层(22)长度。


3.如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工业大麻可替换抑菌口罩,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内层(22)居中设置在第一内层(21)中部。


4.如权利...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季国苗季萍黄行舟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吉麻良丝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