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手榴弹训练辅助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6389405 阅读:79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1-19 23:5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手榴弹训练辅助装置,包括手持部、控制部与弹体,所述弹体与手持部活动连接,所述手持部包括盖体、手柄、韧性纤维棒、防脱弹力拉绳组成,控制部由手套和套袖组成;所述控制部的手套由四指手套、第一束带与第二束带组成,所述套袖侧面呈“T”型,中间位置有圆孔,套袖两端有第三束带和第四束带,套袖向手腕延伸端是与套袖一体的弹力带A区和磁扣B区,向肩部延伸端是套袖一体磁扣C区;通用性高,减少日常训练伤的发生,提高了训练效果,同时控制部可对部队士兵的战术训练也起到保护作用、对射击练习的肘部定位相应起到限制作用,并且通过韧性纤维棒与防脱弹力拉绳进行爆发力与力量的练习,进一步提高训练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手榴弹训练辅助装置
本技术涉及军事训练辅助器械
,具体尤其涉及一种手榴弹训练辅助装置。
技术介绍
手榴弹投远是新兵入伍训练必训的基础课目之一,手榴弹投远时需要全身动作协调,尤其肢、臂、协调因素最大。如果投弹挥臂慢,手臂肘部弯曲过大,腕部扣腕方向不正确,投弹时就会出现弹体投不远,投偏现象。另外,动作要领掌握不正确还容易造成肩、腰、颈部位受伤,轻者会造成局部拉伤,重者则会出现脱臼、肱骨骨折等情况,训练时极大地增大新兵心理的不良影响,短时间提高训练成绩难,急需一种装置能够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出一种手榴弹训练辅助装置,产品实用,结构简单,安装方便,能够有效地解决弹体投偏问题,提高投弹的距离。此外,经过长期使用还能有效减少训练伤。本技术通过如下手段实现:一种手榴弹训练辅助装置,包括手持部、控制部与弹体,所述弹体与手持部活动连接,所述手持部包括盖体、手柄、韧性纤维棒、防脱弹力拉绳,控制部由手套和套袖组成。其中所述盖体有上盖体和下盖体,上盖体中部有小孔,下盖体中部焊接有卡钩,所述手柄内部为中空,上盖体与下盖体分别与手柄的顶部与底部螺纹连接,所述韧性纤维棒一端可以从上盖体小孔能穿过,另一端设有突出卡环,突出卡环能阻止韧性纤维棒从上盖体脱落,所述防脱弹力拉绳两端均设有卡锁,其中位于一端的卡锁可固定于下盖体的卡钩上,防脱弹力拉绳的其它部分可隐藏于手柄的中空部,所述控制部的手套由四指手套、第一束带与弹力带组成,四指手套的外侧面有固定套孔,所述第一束带内侧有分布均匀的弹性矩阵,外侧可通过磁扣固定在手腕上;所述弹力带内侧设有粘贴磁扣,一端缝定于第一束带上,另一端可穿过四指手套的套孔反向粘贴在弹力带上,使用时,通过调控弹力带粘贴位置能限制手腕向内侧弯曲;所述控制部的套袖侧面为呈“T”型,中间位置有圆孔,套袖两端有第二束带和第三束带,第二束带一侧、第三束带一侧分别设有第四束带与第五束带,套袖向手腕延伸端是与套袖一体的弹力带A区和磁扣B区,向肩部延伸端是套袖一体磁扣C区。使用时,套袖穿穿于手臂,套袖上圆孔固定于肘部,第二束带和第三束带进一步固定手臂位置,可调整长度的弹力带A区紧贴肘外侧,通过磁扣B区与磁扣C区固定达到限制肢臂弯曲。优选地,所述手柄为木质材质,手柄外观与实弹相同,具有真实的握弹手感。优选地,所述韧性纤维棒采用弹性模量为1.5-15MPa的软质PVC材质。优选地,所述手套和套袖材质为网孔面料,轻薄透气。所述“T”型套袖中部圆孔上有垫片,垫片能减震减压。优选地,所述第一束带、弹力带、第四束带、第五束带采用魔术贴,所述弹性矩阵采用防滑硅胶。本技术有益效果:本技术产品实用,通用性高,通过韧性纤维棒与防脱弹力拉绳进行爆发力与力量的练习,进一步提高手榴弹投远训练成绩。在士兵的战术训练中,通过控制部的使用,提高了士兵投弹的质效,减少日常训练伤的发生。此外,对射击瞄准练习的肘部定位也能起到辅助作用。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手持部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控制部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优选实施例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根据图中所示一种手榴弹训练辅助装置,包括手持部、控制部与弹体1,所述弹体1与手持部活动连接,所述手持部包括盖体、手柄、韧性纤维棒、防脱弹力拉绳,控制部由手套和套袖组成,所述手套和套袖材质为网孔面料,轻薄透气。其中所述盖体有上盖体3和下盖体5,上盖体3中部有小孔4,下盖体5中部有焊接卡钩6,所述手柄2内部为中空,所述手柄2为木质材质,手柄2外观与实弹相同,具有真实的握弹手感,上盖体3与下盖体5分别与手柄2的顶部与底部螺纹连接,所述韧性纤维棒7采用弹性模量为1.5-15MPa的软质PVC材质,所述韧性纤维棒7一端可以从上盖体3小孔4能穿过,另一端设有突出卡环8,突出卡环8能阻止韧性纤维棒7从上盖体脱落,所述防脱弹力拉绳9两端有卡锁10,一端卡锁10可固定于下盖体的卡钩6上,其它部分可隐藏于手柄2的中空部。所述控制部的手套由四指手套11、第一束带13与弹力带14组成,四指手套11的外侧面有固定套孔12,所述第一束带13内侧有分布均匀的弹性矩阵15,外侧可通过磁扣固定在手腕上;所述弹力带14内侧设有粘贴磁扣,一端缝定于第一束带13上,另一端可穿过四指手套11的固定套孔12反向粘贴在弹力带14上,使用时,通过调控弹力带14粘贴位置能限制手腕向内侧弯曲。所述控制部的套袖侧面为呈“T”型,中间位置有圆孔21,圆孔21上有垫片22,垫片22能减震减压,套袖两端有第二束带16和第三束带17,套袖向手腕延伸端是套袖一体的弹力带A区18和磁扣B区19,向肩部延伸端是套袖一体磁扣C区20;使用时,套袖穿于肘臂,套袖上圆孔固定于肘部,第四束带23和第五束带24进一步加固稳定,可调整长度的弹力带A区18紧贴肘外侧,通过磁扣B区19与磁扣C区20固定达到限制肢臂弯曲。所述第一束带13、弹力带14、第四束带23、第五束带24可采用魔术贴,所述弹性矩阵15采用防滑硅胶,防止脱滑。实施例2在投弹训练结束后,可将弹体1取下,接着将上盖体3取下,将韧性纤维棒7设有突出卡环一端放置在手柄内,另一端从上盖体3小孔穿过,接着将上盖体4进行旋转安装在手柄2上,通过韧性纤维棒7可进行手榴弹固定托举练习,并且还可以通过韧性纤维棒7进行挥臂练习,以练习士兵的耐力与爆发力,并且可将上盖体3取下,将防脱弹力拉绳9取出,将防脱弹力拉绳9一端穿过上盖体3的小孔4通过挂钩与固定装置相连接,通过手柄2与防脱弹力拉绳9,可进行手臂的拉力练习。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技术,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手榴弹训练辅助装置,包括手持部、控制部与弹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弹体与手持部活动连接,所述手持部包括盖体、手柄、韧性纤维棒、防脱弹力拉绳,控制部由手套和套袖组成,所述盖体包括上盖体和下盖体,上盖体中部有小孔,下盖体中部焊接有卡钩,所述手柄内部为中空,上盖体与下盖体分别与手柄的顶部与底部螺纹连接,所述韧性纤维棒一端可以从上盖体小孔穿过,另一端设有突出卡环,所述防脱弹力拉绳两端均设有卡锁,其中位于一端的卡锁可固定于下盖体的卡钩上,防脱弹力拉绳的其它部分可隐藏于手柄的中空部,所述控制部的手套由四指手套、第一束带与弹力带组成,四指手套的外侧面有固定套孔,所述第一束带内侧有分布均匀的弹性矩阵,外侧可通过磁扣固定在手腕上;所述弹力带内侧设有粘贴磁扣,一端缝定于第一束带上,另一端可穿过四指手套的固定套孔反向粘贴在弹力带上,所述控制部的套袖侧面呈“T”型,中间位置有圆孔,套袖两端有第二束带和第三束带,第二束带一侧、第三束带一侧分别设有第四束带与第五束带,套袖向手腕延伸端是与套袖一体的弹力带A区和磁扣B区,向肩部延伸端是套袖一体磁扣C区。/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手榴弹训练辅助装置,包括手持部、控制部与弹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弹体与手持部活动连接,所述手持部包括盖体、手柄、韧性纤维棒、防脱弹力拉绳,控制部由手套和套袖组成,所述盖体包括上盖体和下盖体,上盖体中部有小孔,下盖体中部焊接有卡钩,所述手柄内部为中空,上盖体与下盖体分别与手柄的顶部与底部螺纹连接,所述韧性纤维棒一端可以从上盖体小孔穿过,另一端设有突出卡环,所述防脱弹力拉绳两端均设有卡锁,其中位于一端的卡锁可固定于下盖体的卡钩上,防脱弹力拉绳的其它部分可隐藏于手柄的中空部,所述控制部的手套由四指手套、第一束带与弹力带组成,四指手套的外侧面有固定套孔,所述第一束带内侧有分布均匀的弹性矩阵,外侧可通过磁扣固定在手腕上;所述弹力带内侧设有粘贴磁扣,一端缝定于第一束带上,另一端可穿过四指手套的固定套孔反向粘贴在弹力带上,所述控制部的套袖侧面呈“T”型...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鲁晓飞唐剑陈林山张宗亮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人民解放军三一六一九部队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