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车灯调光防振圈支撑机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387790 阅读:73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1-19 23:5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车灯调光防振圈支撑机构,其包括:壳体;固定在第一角部的球头座;设置在第二角部和第三角部的调节螺杆,第二角部的调节螺杆上有手动滑板,第三角部的调节螺杆上设有电动滑板;设置在壳体内的调光支架,调光支架的左上方设有调节球头,调光支架的右上方和左下方设有滑板座。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将调节球头嵌设在球头座内,手动滑板的端部和电动球头嵌设在滑板座内,同时在调光支架的右下方设置防振圈,防振圈的周围设有防振片,防振片止抵在调节滑道内,该结构大大地提高了内部调光机构连接的稳定性,亦提高了调光机构的抗振性能,解决了以往车灯内部调光机构抗振性能差、易松动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车灯调光防振圈支撑机构
本技术属于车灯
,具体地说,涉及一种车灯调光防振圈支撑机构。
技术介绍
自适应车灯照明系统可以根据道路状况切换成不同的照明模式,如高速公路模式、城市道路模式、乡村道路模式、远光照明模式及自适应远光照明模式等。不同照明模式下的照明光形各不相同,用来实现不同照明模式的照明光形并且能按照需要在不同照明模式之间进行切换的调光机构称作自适应调光机构。现在售后市场经常反馈有车灯内部调光机构松动,调节失效的问题,其抗振能力较弱,已经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高抗振性要求。因此,需要提供一种安装牢固、抗振性能好的调光机构来解决这个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申请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了一种车灯调光防振圈支撑机构,通过将调节球头嵌设在球头座内,手动滑板的端部和电动球头嵌设在滑板座内,同时在调光支架的右下方设置防振圈,防振圈的周围设有防振片,防振片止抵在调节滑道内,该结构大大地提高了内部调光机构连接的稳定性,亦提高了调光机构的抗振性能,解决了以往车灯内部调光机构抗振性能差、易松动的问题。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公开了一种车灯调光防振圈支撑机构,其包括:壳体,壳体设有第一角部、第二角部、第三角部和第四角部,第二角部、第三角部和第四角部设有凸出的调节座,调节座内设有调节滑道;固定在第一角部的球头座;设置在第二角部和第三角部的调节螺杆,第二角部的调节螺杆上有手动滑板,第三角部的调节螺杆上设有电动滑板;设置在壳体内的调光支架,调光支架的左上方设有调节球头,调光支架的右上方和左下方设有滑板座,调节球头嵌设在球头座内,手动滑板的端部嵌设在滑板座内;设置在调光支架右下方的防振圈,防振圈的周围设有防振片,防振片止抵在第四角部的调节滑道内。根据本技术一实施方式,其中上述手动滑板和电动滑板均卡设在对应位置的调节滑道内。根据本技术一实施方式,其中上述电动滑板上设有调节电机。根据本技术一实施方式,其中上述调节电机上设有电动球头,电动球头嵌设在滑板座内。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可以获得包括以下技术效果:通过将调节球头嵌设在球头座内,手动滑板的端部和电动球头嵌设在滑板座内,同时在调光支架的右下方设置防振圈,防振圈的周围设有防振片,防振片止抵在调节滑道内,该结构大大地提高了内部调光机构连接的稳定性,亦提高了调光机构的抗振性能,解决了以往车灯内部调光机构抗振性能差、易松动的问题。当然,实施本技术的任一产品必不一定需要同时达到以上所述的所有技术效果。附图说明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技术的一部分,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的车灯调光防振圈支撑机构分解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的调节支架70背部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的调节支架70侧面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的车灯调光防振圈支撑机构局部放大图。附图标记壳体10,第一角部11,第二角部12,第三角部13,第四角部14,调节座20,调节滑道21,球头座30,调节螺杆40,手动滑板50,电动滑板60,调光支架70,调节球头71,滑板座72,防振圈80,防振片81,调节电机90,电动球头91。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将配合附图及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技术的实施方式,借此对本技术如何应用技术手段来解决技术问题并达成技术功效的实现过程能充分理解并据以实施。请参考图1、图2、图3和图4,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的车灯调光防振圈支撑机构分解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的调节支架70背部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的调节支架70侧面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的车灯调光防振圈支撑机构局部放大图。如图所示,一种车灯调光防振圈支撑机构,其包括:壳体10,壳体10的四个角落分别设有第一角部11、第二角部12、第三角部13和第四角部14。其中第一角部11固定有球头座30,第二角部12、第三角部13和第四角部14均设有凸出的调节座20,调节座20内设有调节滑道21。第二角部12和第三角部13设有调节螺杆40。其中第二角部12的调节螺杆40上有手动滑板50,第三角部13的调节螺杆40上设有电动滑板60。手动滑板50和电动滑板60均卡设在对应位置的调节滑道21内。可以通过转动调节螺杆40,来调节手动滑板50和电动滑板60在调节滑道21内的位置。壳体10内设有调光支架70,调光支架70的左上方设有调节球头71,调光支架70的右上方和左下方设有滑板座72。其中调节球头71嵌设在球头座30内。手动滑板50端部的球头嵌设在对应位置的滑板座72内,电动滑板60上设有调节电机90,调节电机上设有电动球头91,电动球头91亦嵌设在对应位置的滑板座72内。值得一提的是,调光支架70右下方设有防振圈80,防振圈80的周围设有防振片81,防振片81止抵在第四角部14的调节滑道21内。在调光支架70调整运动时,带动防振圈80在调节滑道21内被动的运动。当车灯受到剧烈振动时,周围的防振片81能够起到很好的缓冲作用,大大地提高了调光机构的抗振性。当需要调节调光支架70的位置时,可以通过转动调节螺杆40,来调节手动滑板50和电动滑板60在调节滑道21内的位置。当调节手动滑板50时,手动滑板50带动调光支架70的右上角运动。当调节电动滑板60时,既可以通过转动调节螺杆40实现较大幅度的调整,亦可以通过调节电机90控制电机球头91升降,实现对调光支架70左下角位置的电动微调。该结构的调光机构将调节球头71嵌设在球头座30内,手动滑板50端部的球头和电动球头91嵌设在滑板座72内,在保证了调光需求的同时,使得调光机构的连接更加的稳固。同时在调光支架70的右下方设置防振圈80,防振圈80的周围设有防振片81,防振片81止抵在调节滑道21内,该结构大大地提高了内部调光机构连接的稳定性,亦提高了调光机构的抗振性能,解决了以往车灯内部调光机构抗振性能差、易松动的问题。上述说明示出并描述了本申请的若干优选实施例,但如前所述,应当理解本申请并非局限于本文所披露的形式,不应看作是对其他实施例的排除,而可用于各种其他组合、修改和环境,并能够在本文所述申请构想范围内,通过上述教导或相关领域的技术或知识进行改动。而本领域人员所进行的改动和变化不脱离本申请的精神和范围,则都应在本申请所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车灯调光防振圈支撑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n壳体,所述壳体设有第一角部、第二角部、第三角部和第四角部,所述第二角部、第三角部和第四角部设有凸出的调节座,所述调节座内设有调节滑道;/n固定在所述第一角部的球头座;/n设置在所述第二角部和第三角部的调节螺杆,所述第二角部的调节螺杆上有手动滑板,所述第三角部的调节螺杆上设有电动滑板;/n设置在所述壳体内的调光支架,所述调光支架的左上方设有调节球头,所述调光支架的右上方和左下方设有滑板座,所述调节球头嵌设在所述球头座内,所述手动滑板的端部嵌设在所述滑板座内;/n设置在所述调光支架右下方的防振圈,所述防振圈的周围设有防振片,所述防振片止抵在所述第四角部的调节滑道内。/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灯调光防振圈支撑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设有第一角部、第二角部、第三角部和第四角部,所述第二角部、第三角部和第四角部设有凸出的调节座,所述调节座内设有调节滑道;
固定在所述第一角部的球头座;
设置在所述第二角部和第三角部的调节螺杆,所述第二角部的调节螺杆上有手动滑板,所述第三角部的调节螺杆上设有电动滑板;
设置在所述壳体内的调光支架,所述调光支架的左上方设有调节球头,所述调光支架的右上方和左下方设有滑板座,所述调节球头嵌设在所述球头座内,所述手动滑板的端部嵌设在所述滑...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彭爱堂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擎天车业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