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智能终端辅助支撑装置,包括底座、挡边和固定架,所述底座上还设置有第一铰链和第二铰链,所述固定架包括第一支撑件和第二支撑件,第一支撑件活动铰接在所述第一铰链上,第二支撑件活动铰接在所述第二铰链上;在支撑状态下可快速便捷的在底座上形成固定架,为手机、平板或家教机等产品提供背部支撑,再结合底座提供的底部支撑和挡边提供的正面格挡,即可快速便捷的形成用于卡设外部设备的支撑卡位,手机或平板直接放置在所述支撑卡位上,即可解放用户双手,且结构简单使用便捷。此外,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双支撑件相互连接形成固定架的方案替代了现有技术中惯用的阻尼转轴固定件,成本更低。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智能终端辅助支撑装置
本技术涉及支架结构设计领域,尤指一种用于为平板电脑、家教机和手机等智能终端提供桌面支撑的智能终端辅助支撑装置。
技术介绍
近年来,随着手机、平板和家教机等手持式移动电子产品的快速发展,相关电子产品已逐步渗入人们工作、生活、学习等方方面面。人们使用手持式移动电子产品的时间越来越长,为了解决长时间手持手机或平板电脑手部疲劳的问题,目前市场上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手机支架,为用户解放双手、解决手部疲劳问题提供多种解决方案。现有市面的手机支架产品主要由底座、挡边和固定架组成,三者共同组成用于卡设外部设备的支撑卡位,由所述固定架通过阻尼转轴形成可调式固定倾斜支撑角度,为手机提供智能终端辅助支撑装置。申请人发现当前市面类似产品均存在由于阻尼转轴元件本身价格较高,导致手机支架成本较高,或因为结构设计不合理导致使用寿命短、支撑收纳不方便等问题。为更好的为智能终端产品提供桌面支撑,本申请人致力于开发一种新型智能终端辅助支撑装置,解决长时间手持手机、平板和家教机等产品导致的手部疲劳问题,并克服现有产品结构使用不便和成本较高的缺陷。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新型智能终端辅助支撑装置,解决长时间手持手机、平板和家教机等产品导致的手部疲劳问题,并克服现有产品结构使用不便和成本较高的缺陷。一种智能终端辅助支撑装置,包括底座、挡边和固定架,所述挡边和所述固定架设置在所述底座上,三者形成用于卡设外部设备的支撑卡位。所述底座上还设置有第一铰链和第二铰链,所述第一铰链和所述第二铰链设置在所述挡边的同一侧,所述固定架包括第一支撑件和第二支撑件,第一支撑件活动铰接在所述第一铰链上,第二支撑件活动铰接在所述第二铰链上。在支撑状态下:所述第一支撑件与所述第二支撑件相互连接形成所述固定架,所述固定架与所述底座和所述挡边形成所述支撑卡位。本技术如上提供的智能终端辅助支撑装置采用双支撑件结构,在支撑状态下可快速便捷的在底座上形成固定架,为手机、平板或家教机等产品提供背部支撑,再结合底座提供的底部支撑和挡边提供的正面格挡,即可快速便捷的形成用于卡设外部设备的支撑卡位,手机或平板直接放置在所述支撑卡位上,即可解放用户双手,且结构简单使用便捷。此外,本技术通过双支撑件相互连接形成固定架的方案替代了现有技术中惯用的阻尼转轴固定件,成本更低。进一步优选地,本技术的所述底座上表面具有一直线状边缘,由所述直线状边缘向上凸起形成所述挡边,并在所述底座上表面的中部并排设置所述第一铰链和所述第二铰链,所述第一铰链延伸方向与所述挡边所在位置相互垂直。进一步优选地,所述第一支撑件上设置有第一磁吸件,所述第二支撑件上设置有第二磁吸件,所述第一支撑件与所述第二支撑件通过所述第一磁吸件和所述第二磁吸件相互连接形成所述固定架。进一步优选地,所述底座上还设置有第三磁吸件和第四磁吸件,在收纳状态下,所述第一支撑件和所述第二支撑件解除连接状态,所述第一支撑件通过所述第一磁吸件与所述第三磁吸件相互连接固定于所述底座上表面,所述第二支撑件通过所述第二磁吸件与所述第四磁吸件相互连接固定于所述底座上表面。如上,本技术进一步的优化支撑装置结构,通过第一磁吸件和第二磁吸件的磁吸连接方式实现第一支撑件和第二支撑件实现快速便捷组合与分开,在支撑状态和收纳状态之间进行快速切换。且进一步通过加设第三磁吸件和第四磁吸件,对应吸附第一磁吸件和第二磁吸件,使得在收纳状态下,将第一支撑件和第二支撑件吸附固定在底座上,避免第一支撑件和第二支撑件随意摇晃,且还可以通过第一磁吸件和第二磁吸件将收纳状态的支撑装置吸附固定在平板或手机背面,进一步便于携带使用。进一步优选地,所述支撑状态下的所述固定架形成一用于支撑外部设备的支撑面,且所述支撑面与所述底座上表面呈70°-80°夹角,优选夹角为75°,结合上述合理的造型使得两支撑件在支撑状态下,为平板提供75度的拍摄角度。进一步优选地,所述底座为等腰梯形板,所述挡边沿所述底座的较长底边设置。进一步优选地,所述第一铰链和第二铰链均平行于所述底座对称轴设置。进一步优选地,所述第一支撑件和所述第二支撑件形状相同,呈相互对称设置于所述底座对称轴两侧。进一步优选地,所述第一支撑件与所述第二支撑件均为合页板,在所述支撑状态下,所述第一支撑件和所述第二支撑件均垂直于所述底座上表面,且所述第一支撑件与所述第二支撑件相向侧面完全贴合连接,形成所述固定架,所述第一支撑件与所述第二支撑件朝向挡边的侧面共同组成用于支撑外部设备的倾斜支撑面。如上,本技术进一步的优化支撑装置结构,通过采用等腰梯形板+长底挡+合页板贴合连接设计,使得支撑装置结构重心更稳,结构更牢固,使用操作更加便携。本技术智能终端辅助支撑装置的技术效果包括如下一条或多条:1、本技术公开的智能终端辅助支撑装置新型结构能够实现在无阻尼转轴下,固定架不会出现过翻的情况,使得支撑装置在支撑过程中的使用更为方便。同时降低了生产成本。2、本技术在第一支撑件和第二支撑件上加设磁吸件,能够使得第一支撑件和第二支撑件在支撑状态下,快速吸附在一起,快速架构其固定架,且在磁力连接以及底座铰接作用下形成稳定结构,支撑使用过程中不会出现摇晃和过翻现象。3、在收纳状态下,底座在各磁吸件的作用下,会将第一支撑件和第二支撑件吸附固定在底座上,使得第一支撑件和第二支撑件不会左右摇晃,使得产品外观简洁的同时携带起来不会出现摇晃的现象,同时还可以将其临时吸附在平板等设备背面,提高了产品的简洁度以及便携度。4、本技术通过合理巧妙的结构设计,使得第一支撑件和第二支撑件在翻开形成支撑状态后,即可为手机、平板等提供预设角度的支撑卡位。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图1是本技术具体实施例智能终端辅助支撑装置之支撑状态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具体实施例智能终端辅助支撑装置之支撑状态立体结构剖视图。图3是本技术具体实施例智能终端辅助支撑装置之收纳状态立体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具体实施例智能终端辅助支撑装置之收纳状态结构平面图。附图标号说明:底座10、挡边20、固定架30、第一支撑件31,第二支撑件32,第一磁吸件33,第二磁吸件34,第三磁吸件35,第四磁吸件36,第一铰链40、第二铰链50,夹角α。具体实施方式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作为本技术的一个具体实施例,本实施例公开了一种智能终端辅助支撑装置,包括底座10、挡边20和固定架30,挡边20和固定架30设置在底座10上,三者形成用于卡设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智能终端辅助支撑装置,包括底座、挡边和固定架,所述挡边和所述固定架设置在所述底座上,三者形成用于卡设外部设备的支撑卡位;其特征在于:/n所述底座上还设置有第一铰链和第二铰链,所述第一铰链和所述第二铰链设置在所述挡边的同一侧,所述固定架包括第一支撑件和第二支撑件,第一支撑件活动铰接在所述第一铰链上,第二支撑件活动铰接在所述第二铰链上;/n在支撑状态下:所述第一支撑件与所述第二支撑件相互连接形成所述固定架,所述固定架与所述底座和所述挡边形成所述支撑卡位。/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智能终端辅助支撑装置,包括底座、挡边和固定架,所述挡边和所述固定架设置在所述底座上,三者形成用于卡设外部设备的支撑卡位;其特征在于:
所述底座上还设置有第一铰链和第二铰链,所述第一铰链和所述第二铰链设置在所述挡边的同一侧,所述固定架包括第一支撑件和第二支撑件,第一支撑件活动铰接在所述第一铰链上,第二支撑件活动铰接在所述第二铰链上;
在支撑状态下:所述第一支撑件与所述第二支撑件相互连接形成所述固定架,所述固定架与所述底座和所述挡边形成所述支撑卡位。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终端辅助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上表面具有一直线状边缘,由所述直线状边缘向上凸起形成所述挡边,并在所述底座上表面的中部并排设置所述第一铰链和所述第二铰链,所述第一铰链延伸方向与所述挡边所在位置相互垂直。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智能终端辅助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件上设置有第一磁吸件,所述第二支撑件上设置有第二磁吸件,所述第一支撑件与所述第二支撑件通过所述第一磁吸件和所述第二磁吸件相互连接形成所述固定架。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智能终端辅助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上还设置有第三磁吸件和第四磁吸件,在收纳状态下,所述第一支撑件和所述第二支撑件解除连接状态,所述第一支撑件通过所述第一磁吸件与所述第三磁吸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朱思颖,吴杰鸿,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小天才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