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DN网络的并发测试方法和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6385072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1-19 23:54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SDN网络的并发测试方法和系统,方法包括:仿真终端模拟多用户场景,设定并发测试的初始并发数,并将并发测试请求发送给云平台;所述云平台响应所述并发测试请求,向SDN控制器发出并发测试指令,形成第一时间戳,并将所述第一时间戳发送至调整模块;所述SDN控制器响应所述并发测试指令,形成第二时间戳,并将所述第二时间戳发送至所述调整模块;所述调整模块根据所述第一时间戳与所述第二时间戳的间隔时间,确定并发测试是否成功。本发明专利技术示例通过设置一个并发调整模块,利用云平台和SDN控制器反馈的时间戳信息,通过调整模块计算并判断并发量是否合理,通过迭代算法迭代产生最优的并发数,达到自动合理调整并发数的目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SDN网络的并发测试方法和系统
本专利技术涉及云计算和软件定义网络
,特别涉及SDN网络的并发测试方法和系统。
技术介绍
SDN采用了将网络控制面从数据转发设备中解耦,并汇聚到逻辑中心控制器的设计:拥有全局网络视角的逻辑中心控制器通过诸如OpenFlow、OSPF(OpenShortestPathFirst,开放式最短路径优先协议)、BGP(BorderGatewayProtocol,边界网关协议)等标准接口,准确控制每一个设备的转发行为;汇聚在控制器上的控制面功能构建出全局网络操作系统,实现网络转发行为的统一控制;在此基础之上,网络操作系统对设备的控制能力进行抽象、封装,向上开放出控制面的可编程能力。借助这些开放的编程接口,网络管理者可以通过编写应用软件的方式定义整个网络的行为,这也是它之所以被称为“软件定义网络”的缘由。这样的设计不仅极大简化了网络的管控方式,更使得网络功能的定制、新协议的部署可以通过升级、替换网络操作系统上所运行应用的方式灵活实现。由于具有这些优势,SDN自提出起就受到了网络运营商、数据中心运营商、设备厂商等的广泛关注、参与和推动。目前,SDN已经在一些数据中心、园区网络,甚至骨干网(如一些互联网交换节点)中得到部署。但不可否认的是,这离软件定义网络技术的大规模部署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一方面,作为非常重要的基础设施,对运行中的网络所使用的技术和设备进行升级或替换,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另一方面,作为一种新兴技术,SDN自身也在演变,目前还存在很多问题需要解决。专利技术内容本专利技术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以下技术问题。现有的SDN控制器的性能测试中,没有针对SDN系统中出现的高并发情况进行优化处理工作。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SDN网络的并发测试方法,包括:仿真终端模拟多用户场景,设定并发测试的初始并发数,并将并发测试请求发送给云平台;所述云平台响应所述并发测试请求,向SDN控制器发出并发测试指令,形成第一时间戳,并将所述第一时间戳发送至调整模块;所述SDN控制器响应所述并发测试指令,形成第二时间戳,并将所述第二时间戳发送至所述调整模块;所述调整模块根据所述第一时间戳与所述第二时间戳的间隔时间,确定并发测试是否成功。本专利技术实施例通过设置调整模块,利用云平台和SDN控制器反馈的时间戳信息,通过调整模块计算并判断并发量是否合理。在一个示例中,还包括:所述调整模块判断所述SDN控制器是否形成所述第二时间戳;若未形成所述第二时间戳,则根据预先设置的迭代算法,确定仿真终端下一次并发测试的并发数。本专利技术实施例通过预先设置的算法对并发量自动进行调整,减少了人力成本。在一个示例中,所述调整模块根据所述第一时间戳与所述第二时间戳的间隔时间,确定并发测试是否成功,包括:若所述间隔时间在预设区间内,则判断此次并发测试成功。本专利技术示例通过调整模块对并发测试进行判断,降低了试错的成本在一个示例中,所述调整模块根据所述第一时间戳与所述第二时间戳的间隔时间,确定并发测试是否成功,包括:若所述间隔时间不在预设区间内,则通过迭代算法调整所述初始并发数,确定下一次并发测试的并发数。在一个示例中,所述若所述间隔时间不在预设区间内,则通过迭代算法调整所述初始并发数,确定下一次并发测试的并发数,包括:若所述间隔时间大于所述预设区间的最大值,则通过迭代算法,在所述初始并发数的基础上降低并发数,确定下一次并发测试的并发数。在一个示例中,所述若所述间隔时间不在预设区间内,则通过迭代算法调整所述初始并发数,确定下一次并发测试的并发数,包括:若所述间隔时间小于所述预设区间的最小值,则通过迭代算法,在所述初始并发数的基础上提高并发数,确定下一次并发测试的并发数。本专利技术示例通过预先设置的迭代算法,针对不同的状况,针对性的对并发数进行调整,提高了并发测试的测试效率。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SDN网络的并发测试系统,包括:仿真终端,所述仿真终端用于模拟多用户场景,设定并发测试的初始并发数,以及向云平台发送并发测试请求;云平台,所述云平台用于响应仿真终端发送的并发测试请求,并向SDN控制器发出并发测试指令,以及形成第一时间戳,将所述第一时间戳发送给调整模块;SDN控制器,所述SDN控制器用于响应云平台发送的并发测试指令,形成第二时间戳,并将所述第二时间戳发送至调整模块;调整模块,所述调整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第一时间戳和所述第二时间戳的间隔时间,确定并发测试是否成功。在一个示例中,所述调整模块设置有预设区间,所述调整模块用于根据所述预设区间与所述间隔时间的关系,确定仿真平台下一次并发测试的并发数。在一个示例中,所述调整模块设置有迭代算法,所述调整模块用于根据所述迭代算法,基于所述预设区间与所述间隔时间的关系,在所述初始并发数的基础上,确定下一次并发测试的并发数。在一个示例中,所述调整模块设置有存储器,用于存储每次并发测试过程中的时间戳数据。本专利技术示例通过将每次并发测试过程中的时间戳数据进行永久存储,能够使测试人员更好的查看测试过程,对测试的算法进行优化。附图说明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申请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申请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申请,并不构成对本申请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方法流程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方法逻辑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系统框架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更清楚的阐释本申请的整体构思,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以示例的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并发测试是SDN系统性能测试中的重要部分,而高并发的测试则是考验整个系统的瓶颈,测量系统的最大事务处理能力。目前性能测试主要依靠仿真终端来模拟真实的用户环境,以此试验系统的最大并发值。在仿真模拟并发测试中,单次的并发数是一个未知量,只有通过数次的迭代试验,才可以得到最优值。当前的测试方法主要依靠仿真测试结果,手动调整并发数,但是调整的幅度只能预估,无法精确调节。手动调节主要为主观判断,多次的调整测试,也会造成测试资源浪费。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第一方面,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SDN网络的并发测试方法,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方法流程示意图,如图所示,包括:S101仿真终端模拟多用户场景,设定并发测试的初始并发数,并将并发测试请求发送给云平台;S102所述云平台响应所述并发测试请求,向SDN控制器发出并发测试指令,形成第一时间戳,并将所述第一时间戳发送至调整模块;S103所述SDN控制器响应所述并发测试指令,形成第二时间戳,并将所述第二时间戳发送至所述调整模块;S104所述调整模块根据所述第一时间戳与所述第二时间戳的间隔时间,确定并发测试是否成功。通过仿真终端,模拟多用户应用的场景,向云平台发送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SDN网络的并发测试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n仿真终端模拟多用户场景,设定并发测试的初始并发数,并将并发测试请求发送给云平台;/n所述云平台响应所述并发测试请求,向SDN控制器发出并发测试指令,形成第一时间戳,并将所述第一时间戳发送至调整模块;/n所述SDN控制器响应所述并发测试指令,形成第二时间戳,并将所述第二时间戳发送至所述调整模块;/n所述调整模块根据所述第一时间戳与所述第二时间戳的间隔时间,确定并发测试是否成功。/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SDN网络的并发测试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仿真终端模拟多用户场景,设定并发测试的初始并发数,并将并发测试请求发送给云平台;
所述云平台响应所述并发测试请求,向SDN控制器发出并发测试指令,形成第一时间戳,并将所述第一时间戳发送至调整模块;
所述SDN控制器响应所述并发测试指令,形成第二时间戳,并将所述第二时间戳发送至所述调整模块;
所述调整模块根据所述第一时间戳与所述第二时间戳的间隔时间,确定并发测试是否成功。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所述调整模块判断所述SDN控制器是否形成所述第二时间戳;
若未形成所述第二时间戳,则根据预先设置的迭代算法,确定仿真终端下一次并发测试的并发数。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调整模块根据所述第一时间戳与所述第二时间戳的间隔时间,确定并发测试是否成功,包括:
若所述间隔时间在预设区间内,则判断此次并发测试成功。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调整模块根据所述第一时间戳与所述第二时间戳的间隔时间,确定并发测试是否成功,包括:
若所述间隔时间不在预设区间内,则通过迭代算法调整所述初始并发数,确定下一次并发测试的并发数。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若所述间隔时间不在预设区间内,则通过迭代算法调整所述初始并发数,确定下一次并发测试的并发数,包括:
若所述间隔时间大于所述预设区间的最大值,则通过迭代算法,在所述初始并发数的基础上降低并发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熊琦陈洪鑫李明
申请(专利权)人:浪潮思科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