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音梁十弦琴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381036 阅读:45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1-19 23:49
一种双音梁十弦琴,包括共鸣箱,该共鸣箱的箱体由面板、底板和侧板拼合而成,箱体内设有中间板,中间板将箱体内部空间分割成位于上部的第一共鸣腔和位于下部的第二共鸣腔,其特征在于:在面板内壁上、中间板上下侧壁面上以及底板内壁上均并列固定设置有双音梁;在面板内壁上、中间板上下侧壁面上以及底板内壁上均开设有横向和纵向沟槽并形成音隧;在第一共鸣腔和第二共鸣腔内的横向均设置有横音梁。本方案解决了以往十弦琴演奏时高音区亮不出来,而低音区浑厚圆润不够以及琴声穿透力不强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双音梁十弦琴
本专利技术涉及弹拨乐器,特别涉及一种双音梁十弦琴。
技术介绍
十弦琴是木胎,斫制辅以雕制。由琴身和活动底板构成,琴身分为音箱(共鸣箱)和尾板两部分。音箱(共鸣箱)近长方体,活动底板着地,音箱(共鸣箱)内空,底面有二孔与内相通,首端有十个弦孔,岳山存勒弦痕迹。弧长形的尾板微上翘而悬空,尾端上也有勒弦痕迹,板下有栓弦枘。琴面隆起,阴刻弦纹,通体髹黑漆,光泽柔润,素面。十弦琴为系列古代弹拨乐器,分为中琴、次大琴和大琴三种,其中,中琴为十根弦,音域为五个八度;次大琴为十五根弦,音域为六个八度;大琴为二十根弦,音域为七个八度。十琴弦存在的问题是:高音区和低音区的音色不佳,具体表现是高音区亮不出来,而低音区浑厚圆润不够,十弦琴琴声的穿透力不强,有待进一步提高。究其原因主要是十弦琴共鸣箱无法满足从高音区到低音区之间良好的共鸣振动要求,即不能同时适应高音区、中音区和低音区较宽频率变化的共鸣和振动。进一步研究表明共鸣箱中影响共鸣和振动的因素较多,除面板和底板材质和厚薄而外,共鸣箱内部结构和构造影响较大。而现有十弦琴的共鸣箱因设计不合理,不利于发挥从高音区到低音区之间良好声波共鸣和振动。有鉴于此,如何对现有十弦琴的共鸣箱进行改进,特别是对共鸣箱内部结构和构造进行改进是本专利技术研究的课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双音梁十弦琴,其目的是要解决现有十弦琴共鸣箱无法兼顾高、中、低音区同时具备良好共鸣音色和穿透力的问题。为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双音梁十弦琴,包括共鸣箱,该共鸣箱的箱体由面板、底板、侧板拼合而成,底板由前底板与后底板在箱体高度方向上错位连接形成,其中,前底板在箱体高度方向上低于后底板;箱体内设有中间板,该中间板在箱体前后方位上位于前底板对应的位置上,并将前底板与面板之间的箱体内部空间分割成位于上部的第一共鸣腔和位于下部的第二共鸣腔,其中,第一共鸣腔由中间板与面板之间的空间以及后底板与面板之间的空间共同构成,第二共鸣腔由中间板与前底板之间的空间构成;中间板上设有第一音孔,第一共鸣腔与第二共鸣腔通过中板音孔连通,其创新在于:在所述第一共鸣腔内设有两根第一上音梁,第一上音梁为长条状的音梁构件,两根第一上音梁的一侧紧贴固定在所述面板的内壁上,两根第一上音梁的另一侧在第一共鸣腔内悬空,两根第一上音梁的长度方向与共鸣箱的长度方向一致,在共鸣箱的宽度方向上两根第一上音梁并列且相隔一段距离。在所述第一共鸣腔对应的面板的内壁上设有第一沟槽,第一沟槽沿共鸣箱的宽度方向开设;在所述第一共鸣腔对应的面板的内壁上设有第二沟槽,第二沟槽沿共鸣箱的长度方向开设;第一沟槽与第二沟槽在面板的内壁上交叉布置并且相互贯通,其中,第二沟槽位于两根第一上音梁之间的位置,第二沟槽的长度方向与第一上音梁的长度方向一致;第一沟槽在共鸣箱的宽度方向上横跨两根第一上音梁,并在面板的内壁上形成上横向音隧,第二沟槽在面板的内壁上形成上纵向音隧。在所述第二共鸣腔内设有两根第二上音梁,第二上音梁为长条状的音梁构件,两根第二上音梁的一侧紧贴固定在所述中间板的下侧壁面上,两根第二上音梁的另一侧在第二共鸣腔内悬空,两根第二上音梁的长度方向与共鸣箱的长度方向一致,在共鸣箱的宽度方向上两根第二上音梁并列且相隔一段距离。在所述第二共鸣腔对应的中间板的下侧壁面上设有第三沟槽和第四沟槽,其中,第三沟槽沿共鸣箱的宽度方向开设,第四沟槽沿共鸣箱的长度方向开设,第三沟槽与第四沟槽在中间板的下侧壁面上交叉布置并且相互贯通,其中,第四沟槽位于两根第二上音梁之间的位置,第四沟槽的长度方向与第二上音梁的长度方向一致,第三沟槽在共鸣箱的宽度方向上横跨两根第二上音梁,并在中间板的下侧壁面上形成上横向音隧,第四沟槽在中间板的下侧壁面上形成上纵向音隧。上述技术方案中的有关内容解释如下:1.上述方案中,主题为“十弦琴”,而创新点集中在十弦琴的“共鸣箱”上,所以没有对共鸣箱而外的其他结构进行描述。可以认为本专利技术十弦琴中除共鸣箱而外的其它结构采用原有十弦琴技术来实现。2.上述方案中,所述“共鸣箱”是指由面板、底板和侧板拼合而成的琴身。十弦琴共鸣箱的长度方向是指与琴弦大约一致的方向,共鸣箱的宽度方向是垂直于长度方向的方向。所述“内壁”对于共鸣箱来说就是指内侧的壁面,比如面板的内壁是指靠共鸣箱面板内侧的壁面,前底板和后底板的内壁是指靠共鸣箱前底板和后底板内侧的壁面。3.上述方案中,可以在所述第一共鸣腔内设有两根第一下音梁,第一下音梁为长条状的音梁构件,两根第一下音梁的一侧紧贴固定在所述中间板的上侧壁面上,两根第一下音梁的另一侧相对于面板在第一共鸣腔内悬空,两根第一下音梁的长度方向与共鸣箱的长度方向一致,在共鸣箱的宽度方向上看两根第一下音梁并列且相隔一段距离。在所述第一共鸣腔对应的中间板的上侧壁面上设有第五沟槽和第六沟槽,其中,第五沟槽沿共鸣箱的宽度方向开设,第六沟槽沿共鸣箱的长度方向开设,第五沟槽与第六沟槽在中间板的上侧壁面上交叉布置并且相互贯通,其中,第六沟槽位于两根第一下音梁之间的位置,第六沟槽的长度方向与第一下音梁的长度方向一致,第五沟槽在共鸣箱的宽度方向上横跨两根第一下音梁,并在中间板的上侧壁面上形成下横向音隧,第六沟槽在中间板的上侧壁面上形成下纵向音隧。在所述第一共鸣腔内设有两根第二下音梁,第二下音梁为长条状的音梁构件,两根第二下音梁的一侧紧贴固定在所述后底板的内壁上,两根第二下音梁的另一侧相对于面板在第一共鸣腔内悬空,两根第二下音梁的长度方向与共鸣箱的长度方向一致,在共鸣箱的宽度方向上看两根第二下音梁并列且相隔一段距离。在所述第一共鸣腔对应的后底板的内壁上设有第七沟槽和第八沟槽,其中,第七沟槽沿共鸣箱的宽度方向开设,第八沟槽沿共鸣箱的长度方向开设,第七沟槽与第八沟槽在后底板的内壁上交叉布置并且相互贯通,其中,第八沟槽位于两根第二下音梁之间的位置,第八沟槽的长度方向与第二下音梁的长度方向一致,第七沟槽在共鸣箱的宽度方向上横跨两根第二下音梁,并在后底板的内壁上形成下横向音隧,第八沟槽在后底板的内壁上形成下纵向音隧。在所述第二共鸣腔内设有两根第三下音梁,第三下音梁为长条状的音梁构件,两根第三下音梁的一侧紧贴固定在所述前底板的内壁上,两根第三下音梁的另一侧在第二共鸣腔内悬空,两根第三下音梁的长度方向与共鸣箱的长度方向一致,在共鸣箱的宽度方向上两根第三下音梁并列且相隔一段距离。在所述第二共鸣腔对应的前底板的内壁上设有第九沟槽和第十沟槽,其中,第九沟槽沿共鸣箱的宽度方向开设,第十沟槽沿共鸣箱的长度方向开设,第九沟槽与第十沟槽在前底板的内壁上交叉布置并且相互贯通,其中,第十沟槽位于两根第三下音梁之间的位置,第十沟槽的长度方向与第三下音梁的长度方向一致,第九沟槽在共鸣箱的宽度方向上横跨两根第三下音梁,并在前底板的内壁上形成下横向音隧,第十沟槽在前底板的内壁上形成下纵向音隧。4.上述方案中,可以在所述第一共鸣腔内设有大横音梁,大横音梁为板片状,其中,大横音梁支撑在面板与中间板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双音梁十弦琴,包括共鸣箱,该共鸣箱的箱体由面板(1)、底板(2)、侧板(3)拼合而成,底板(2)由前底板(201)与后底板(202)在箱体高度方向上错位连接形成,其中,前底板(201)在箱体高度方向上低于后底板(202);箱体内设有中间板(4),该中间板(4)在箱体前后方位上位于前底板(201)对应的位置上,并将前底板(201)与面板(1)之间的箱体内部空间分割成位于上部的第一共鸣腔(5)和位于下部的第二共鸣腔(6),其中,第一共鸣腔(5)由中间板(4)与面板(1)之间的空间以及后底板(202)与面板(1)之间的空间共同构成,第二共鸣腔(6)由中间板(4)与前底板(201)之间的空间构成;中间板(4)上设有第一音孔(7),第一共鸣腔(5)与第二共鸣腔(6)通过中板音孔(7)连通,其特征在于:/n在所述第一共鸣腔(5)内设有两根第一上音梁(18),第一上音梁(18)为长条状的音梁构件,两根第一上音梁(18)的一侧紧贴固定在所述面板(1)的内壁上,两根第一上音梁(18)的另一侧在第一共鸣腔(5)内悬空,两根第一上音梁(18)的长度方向与共鸣箱的长度方向一致,在共鸣箱的宽度方向上两根第一上音梁(18)并列且相隔一段距离;/n在所述第一共鸣腔(5)对应的面板(1)的内壁上设有第一沟槽(8),第一沟槽(8)沿共鸣箱的宽度方向开设;在所述第一共鸣腔(5)对应的面板(1)的内壁上设有第二沟槽(9),第二沟槽(9)沿共鸣箱的长度方向开设;第一沟槽(8)与第二沟槽(9)在面板(1)的内壁上交叉布置并且相互贯通,其中,第二沟槽(9)位于两根第一上音梁(18)之间的位置,第二沟槽(9)的长度方向与第一上音梁(18)的长度方向一致;第一沟槽(8)在共鸣箱的宽度方向上横跨两根第一上音梁(18),并在面板(1)的内壁上形成上横向音隧,第二沟槽(9)在面板(1)的内壁上形成上纵向音隧;/n在所述第二共鸣腔(6)内设有两根第二上音梁(19),第二上音梁(19)为长条状的音梁构件,两根第二上音梁(19)的一侧紧贴固定在所述中间板(4)的下侧壁面上,两根第二上音梁(19)的另一侧在第二共鸣腔(6)内悬空,两根第二上音梁(19)的长度方向与共鸣箱的长度方向一致,在共鸣箱的宽度方向上两根第二上音梁(19)并列且相隔一段距离;/n在所述第二共鸣腔(6)对应的中间板(4)的下侧壁面上设有第三沟槽(14)和第四沟槽(15),其中,第三沟槽(14)沿共鸣箱的宽度方向开设,第四沟槽(15)沿共鸣箱的长度方向开设,第三沟槽(14)与第四沟槽(15)在中间板(4)的下侧壁面上交叉布置并且相互贯通,其中,第四沟槽(15)位于两根第二上音梁(19)之间的位置,第四沟槽(15)的长度方向与第二上音梁(19)的长度方向一致,第三沟槽(14)在共鸣箱的宽度方向上横跨两根第二上音梁(19),并在中间板(4)的下侧壁面上形成上横向音隧,第四沟槽(15)在中间板(4)的下侧壁面上形成上纵向音隧。/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双音梁十弦琴,包括共鸣箱,该共鸣箱的箱体由面板(1)、底板(2)、侧板(3)拼合而成,底板(2)由前底板(201)与后底板(202)在箱体高度方向上错位连接形成,其中,前底板(201)在箱体高度方向上低于后底板(202);箱体内设有中间板(4),该中间板(4)在箱体前后方位上位于前底板(201)对应的位置上,并将前底板(201)与面板(1)之间的箱体内部空间分割成位于上部的第一共鸣腔(5)和位于下部的第二共鸣腔(6),其中,第一共鸣腔(5)由中间板(4)与面板(1)之间的空间以及后底板(202)与面板(1)之间的空间共同构成,第二共鸣腔(6)由中间板(4)与前底板(201)之间的空间构成;中间板(4)上设有第一音孔(7),第一共鸣腔(5)与第二共鸣腔(6)通过中板音孔(7)连通,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一共鸣腔(5)内设有两根第一上音梁(18),第一上音梁(18)为长条状的音梁构件,两根第一上音梁(18)的一侧紧贴固定在所述面板(1)的内壁上,两根第一上音梁(18)的另一侧在第一共鸣腔(5)内悬空,两根第一上音梁(18)的长度方向与共鸣箱的长度方向一致,在共鸣箱的宽度方向上两根第一上音梁(18)并列且相隔一段距离;
在所述第一共鸣腔(5)对应的面板(1)的内壁上设有第一沟槽(8),第一沟槽(8)沿共鸣箱的宽度方向开设;在所述第一共鸣腔(5)对应的面板(1)的内壁上设有第二沟槽(9),第二沟槽(9)沿共鸣箱的长度方向开设;第一沟槽(8)与第二沟槽(9)在面板(1)的内壁上交叉布置并且相互贯通,其中,第二沟槽(9)位于两根第一上音梁(18)之间的位置,第二沟槽(9)的长度方向与第一上音梁(18)的长度方向一致;第一沟槽(8)在共鸣箱的宽度方向上横跨两根第一上音梁(18),并在面板(1)的内壁上形成上横向音隧,第二沟槽(9)在面板(1)的内壁上形成上纵向音隧;
在所述第二共鸣腔(6)内设有两根第二上音梁(19),第二上音梁(19)为长条状的音梁构件,两根第二上音梁(19)的一侧紧贴固定在所述中间板(4)的下侧壁面上,两根第二上音梁(19)的另一侧在第二共鸣腔(6)内悬空,两根第二上音梁(19)的长度方向与共鸣箱的长度方向一致,在共鸣箱的宽度方向上两根第二上音梁(19)并列且相隔一段距离;
在所述第二共鸣腔(6)对应的中间板(4)的下侧壁面上设有第三沟槽(14)和第四沟槽(15),其中,第三沟槽(14)沿共鸣箱的宽度方向开设,第四沟槽(15)沿共鸣箱的长度方向开设,第三沟槽(14)与第四沟槽(15)在中间板(4)的下侧壁面上交叉布置并且相互贯通,其中,第四沟槽(15)位于两根第二上音梁(19)之间的位置,第四沟槽(15)的长度方向与第二上音梁(19)的长度方向一致,第三沟槽(14)在共鸣箱的宽度方向上横跨两根第二上音梁(19),并在中间板(4)的下侧壁面上形成上横向音隧,第四沟槽(15)在中间板(4)的下侧壁面上形成上纵向音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十弦琴,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共鸣腔(5)内设有两根第一下音梁(20),第一下音梁(20)为长条状的音梁构件,两根第一下音梁(20)的一侧紧贴固定在所述中间板(4)的上侧壁面上,两根第一下音梁(20)的另一侧相对于面板(1)在第一共鸣腔(5)内悬空,两根第一下音梁(20)的长度方向与共鸣箱的长度方向一致,在共鸣箱的宽度方向上看两根第一下音梁(20)并列且相隔一段距离;
在所述第一共鸣腔(5)对应的中间板(4)的上侧壁面上设有第五沟槽(10)和第六沟槽(11),其中,第五沟槽(10)沿共鸣箱的宽度方向开设,第六沟槽(11)沿共鸣箱的长度方向开设,第五沟槽(10)与第六沟槽(11)在中间板(4)的上侧壁面上交叉布置并且相互贯通,其中,第六沟槽(11)位于两根第一下音梁(20)之间的位置,第六沟槽(11)的长度方向与第一下音梁(20)的长度方向一致,第五沟槽(10)在共鸣箱的宽度方向上横跨两根第一下音梁(20),并在中间板(4)的上侧壁面上形成下横向音隧,第六沟槽(11)在中间板(4)的上侧壁面上形成下纵向音隧;
在所述第一共鸣腔(5)内设有两根第二下音梁(21),第二下音梁(21)为长条状的音梁构件,两根第二下音梁(21)的一侧紧贴固定在所述后底板(202)的内壁上,两根第二下音梁(21)的另一侧相对于面板(1)在第一共鸣腔(5)内悬空,两根第二下音梁(21)的长度方向与共鸣箱的长度方向一致,在共鸣箱的宽度方向上看两根第二下音梁(21)并列且相隔一段距离;
在所述第一共鸣腔(5)对应的后底板(202)的内壁上设有第七沟槽(12)和第八沟槽(13),其中,第七沟槽(12)沿共鸣箱的宽度方向开设,第八沟槽(13)沿共鸣箱的长度方向开设,第七沟槽(12)与第八沟槽(13)在后底板(202)的内壁上交叉布置并且相互贯通,其中,第八沟槽(13)位于两根第二下音梁(21)之间的位置,第八沟槽(13)的长度方向与第二下音梁(21)的长度方向一致,第七沟槽(12)在共鸣箱的宽度方向上横跨两根第二下音梁(21),并在后底板(202)的内壁上形成下横向音隧,第八沟槽(13)在后底板(202)的内壁上形成下纵向音隧;
在所述第二共鸣腔(6)内设有两根第三下音梁(22),第三下音梁(22)为长条状的音梁构件,两根第三下音梁(22)的一侧紧贴固定在所述前底板(201)的内壁上,两根第三下音梁(22)的另一侧在第二共鸣腔(6)内悬空,两根第三下音梁(22)的长度方向与共鸣箱的长度方向一致,在共鸣箱的宽度方向上两根第三下音梁(22)并列且相隔一段距离;
在所述第二共鸣腔(6)对应的前底板(201)的内壁上设有第九沟槽(16)和第十沟槽(17),其中,第九沟槽(16)沿共鸣箱的宽度方向开设,第十沟槽(17)沿共鸣箱的长度方向开设,第九沟槽(16)与第十沟槽(17)在前底板(201)的内壁上交叉布置并且相互贯通,其中,第十沟槽(17)位于两根第三下音梁(22)之间的位置,第十沟槽(17)的长度方向与第三下音梁(22)的长度方向一致,第九沟槽(16)在共鸣箱的宽度方向上横跨两根第三下音梁(22),并在前底板(201)的内壁上形成下横向音隧,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金海鸥吴念博何新喜朱信智李碧英杨萍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礼乐乐器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