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建筑钢结构抗震框架教学模型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380821 阅读:25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1-19 23:49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建筑钢结构抗震框架教学模型,包括外固定壳,内震动框,展示台,导杆,连接柱,双向伸缩杆,曲轴机构,驱动件,同步轴;所述外固定壳的底部通过焊接连接在底座的上表面上;所述内震动框滑动连接在外固定壳的内部;所述展示台通过螺栓固定连接在内震动框的上方;所述导杆的两端通过焊接连接在外固定壳的中间,且导杆滑动连接有内震动框;所述连接柱的下端通过轴承转动连接在内震动框的内部下表面内支轴上;所述双向伸缩杆的下表面中间位置固定连接连接柱的上端面,可以看出,在驱动设备动作时,可将动力转换成内震动框的往复移动动作,更好的模仿了现实中地震的环境,更利于实验者对不同结构的模型之间的抗震效果做出对比。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建筑钢结构抗震框架教学模型
本专利技术属于抗震实验教学模型
,更具体地说,特别涉及一种建筑钢结构抗震框架教学模型。
技术介绍
在建筑结构中,防震、减震技术是自古以来非常受建筑师重视的环节,利用良好的抗震结构建造的楼房、桥梁,可具有更高的承受地震、台风等自然灾害的侵蚀,进一步延长建筑物寿命和人民群众的生命及财产安全,同时,市民学习常见的抗震结构可有利于增加居民的抗震意识和对实时情况做出正确的判断,提高发生意外后存活的几率,为表达抗震模型与传统建筑模型的抗震区别,需使用展示台对抗震模型的抗震效果进行展示。例如申请号:CN201710432131.0本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土地下结构大型拟静力试验装置及方法,包括底板、矩形层状剪切箱体,侧向限位框架,水平加载系统及竖向加载系统。矩形层状剪切箱体由矩形钢框架和层间滚轴组成,侧向限位框架由钢立柱、侧边万向滚轴和系杆组成,水平加载系统由水平作动器组成,竖向加载系统由竖向作动器、加载板、顶部万向滚轴和顶部承压钢板组成。基于上述专利的检索,以及结合现有技术中的结构发现,上述专利中的抗震模型在进行展示时,不便于检测其对震感强度变化做出的反应与传统建筑模型之间的对比,不易模仿出在现实中自然地质灾害的环境,因此影响实验测试的准确性。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建筑钢结构抗震框架教学模型,以解决上述专利中的抗震模型在进行展示时,不便于检测其对震感强度变化做出的反应与传统建筑模型之间的对比,不易模仿出在现实中自然地质灾害的环境,因此影响实验测试的准确性的问题。本专利技术一种建筑钢结构抗震框架教学模型的目的与功效,由以下具体技术手段所达成:一种建筑钢结构抗震框架教学模型,包括外固定壳,内震动框,展示台,导杆,连接柱,双向伸缩杆,曲轴机构,驱动件,同步轴,惰轮;所述外固定壳的底部通过焊接连接在底座的上表面上;所述内震动框滑动连接在外固定壳的内部;所述展示台通过螺栓固定连接在内震动框的上方;所述导杆的两端通过焊接连接在外固定壳的中间,且导杆滑动连接有内震动框;所述连接柱的下端通过轴承转动连接在内震动框的内部下表面内支轴上;所述双向伸缩杆的下表面中间位置固定连接连接柱的上端面,且双向伸缩杆两侧的圆筒滑块滑动连接在导杆上;所述双向伸缩杆的上表面中间凸块固定连接展示台的演示盘下表面;所述曲轴机构通过轴承转动连接在导条一的上表面上,且曲轴机构的双连杆另一端通过铰接连接在内震动框的右侧表面上;所述驱动件通过螺栓固定连接在外固定壳的上表面上,且驱动件的输出轴通过齿轮啮合连接曲轴机构后方的侧齿轮上;所述同步轴通过轴承转动连接在外固定壳的上表面上,且同步轴的后端齿轮通过啮合连接驱动件的输出轴;所述惰轮通过轴承转动连接在曲轴机构的前方齿轮与同步轴的前方齿轮之间位置的外固定壳上表面上,且惰轮啮合连接在曲轴机构的前方齿轮与同步轴的前方齿轮之间。进一步的,所述外固定壳的内表面前侧固定连接有一处矩形条形的导条一,且导条一的中间位置开设有矩形的滑槽,所述外固定壳的两内侧面固定连接导条二的两端,且导条二同样为截面呈矩形的长条。进一步的,所述内震动框的下表面上通过轴承转动连接有两排下滚筒组,且内震动框的两侧面分别开设有两处矩形的导孔,所述内震动框内部表面中间固定连接有圆柱轴结构的内支轴。进一步的,所述展示台的中间开设有圆形的槽,且展示台的圆槽边缘为阶梯结构,所述展示台的圆槽边缘阶梯上整周分布有一圈圆柱滚筒组成的上滚筒组,且展示台上活动连接有演示盘。进一步的,所述连接柱的下端开设有圆柱槽,且连接柱的前侧固定连接有一处连接杆,并且连接杆的外端下表面设有圆柱块。进一步的,所述双向伸缩杆的两侧分别滑动连接有一处伸缩套,且圆筒滑块是圆筒结构的滑块,并且圆筒滑块通过铰接连接伸缩套的外侧,所述双向伸缩杆的上方表面中间结构凸起。进一步的,所述曲轴机构的本质为曲轴结构,且曲轴机构的两端固定连接有两处侧齿轮,所述曲轴机构的轴中间位置通过轴承转动连接有双连杆,且双连杆为两条互相平行的连杆组成。进一步的,所述演示盘上表面凹陷加工的圆盘形结构。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通过本结构的同步轴和惰轮的配合,在驱动件带动下,使同步轴和曲轴机构后端的齿轮动作,同时通过同步轴与惰轮啮合传动,可使曲轴机构的前侧轴同时转动,使曲轴机构的两端转矩受力均匀,传动效果进一步稳定。通过本结构的内震动框和曲轴机构的配合,内震动框和之间使用铰接的方式连接,在曲轴机构主体为曲轴结构,在曲轴的中间活动连接有一处双连杆,内震动框的底部设有滚筒,且内震动框可在外固定壳上左右活动,因此,通过曲轴机构、双连杆和内震动框的配合,可形成曲柄滑块机构,通过曲轴机构的转动形成内震动框的往复直线运动,从而模仿出真实地震环境的晃动,再者,通过内震动框下方的滚筒作用,减轻内震动框在外固定壳内表面的摩擦力,使设备运行更平稳。通过本结构的连接柱和双向伸缩杆的配合,在内震动框发生左右晃动时,转动连接在内震动框内部表面的连接柱同样左右晃动,同时导条一与导条二固定不动,导条一上开设有滑槽,连接柱的连接杆下方圆柱块活动连接在滑槽内,因此可造成连接柱、连接杆带动上方的双向伸缩杆旋转摆动,双向伸缩杆上方连接演示盘,因此,在内震动框左右移动的同时,演示盘也围绕展示台的中心摆动,进一步仿真地震时的环境,伸缩套滑动连接在双向伸缩杆的两侧,双向伸缩杆两侧滑动连接在导杆上,可起到辅助支撑的作用,可以看出,在驱动设备动作时,可将动力转换成内震动框的往复移动动作,且在内震动框动作的同时,还可通过内部传动带动演示盘进行摆动,更好的模仿了现实中地震的环境,在演示盘上方放置沙子制成沙盘,可仿真建筑地基,仿真建筑建设效果,便于比较演示盘上不同结构的抗震模型的抗震效果。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内部拆分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内震动框向左摆动时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内震动框向右摆动时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专利技术内震动框向左摆动时连接柱的结构示意图。图6是本专利技术内震动框摆动时双向伸缩杆的结构示意图。图7是本专利技术连接柱内部结构示意图。图8是本专利技术内震动框底部结构示意图。图9是本专利技术双向伸缩杆结构示意图。图中,部件名称与附图编号的对应关系为:1、外固定壳;101、导条一;1011、滑槽;102、导条二;2、内震动框;201、下滚筒组;202、导孔;203、内支轴;3、展示台;301、演示盘;302、上滚筒组;4、底座;5、导杆;6、连接柱;601、连接杆;7、双向伸缩杆;701、伸缩套;702、圆筒滑块;8、曲轴机构;801、侧齿轮;802、双连杆;9、驱动件;10、同步轴;11、惰轮。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专利技术,但不能用来限制本专利技术的范围。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建筑钢结构抗震框架教学模型,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固定壳(1),内震动框(2),展示台(3),导杆(5),连接柱(6),双向伸缩杆(7),曲轴机构(8),驱动件(9),同步轴(10),惰轮(11);所述外固定壳(1)的底部通过焊接连接在底座(4)的上表面上;所述内震动框(2)滑动连接在外固定壳(1)的内部;所述展示台(3)通过螺栓固定连接在内震动框(2)的上方;所述导杆(5)的两端通过焊接连接在外固定壳(1)的中间,且导杆(5)滑动连接有内震动框(2);所述连接柱(6)的下端通过轴承转动连接在内震动框(2)的内部下表面内支轴(203)上;所述双向伸缩杆(7)的下表面中间位置固定连接连接柱(6)的上端面,且双向伸缩杆(7)两侧的圆筒滑块(702)滑动连接在导杆(5)上;所述双向伸缩杆(7)的上表面中间凸块固定连接展示台(3)的演示盘(301)下表面;所述曲轴机构(8)通过轴承转动连接在导条一(101)的上表面上,且曲轴机构(8)的双连杆(802)另一端通过铰接连接在内震动框(2)的右侧表面上;所述驱动件(9)通过螺栓固定连接在外固定壳(1)的上表面上,且驱动件(9)的输出轴通过齿轮啮合连接曲轴机构(8)后方的侧齿轮(801)上;所述同步轴(10)通过轴承转动连接在外固定壳(1)的上表面上,且同步轴(10)的后端齿轮通过啮合连接驱动件(9)的输出轴;所述惰轮(11)通过轴承转动连接在曲轴机构(8)的前方齿轮与同步轴(10)的前方齿轮之间位置的外固定壳(1)上表面上,且惰轮(11)啮合连接在曲轴机构(8)的前方齿轮与同步轴(10)的前方齿轮之间。/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建筑钢结构抗震框架教学模型,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固定壳(1),内震动框(2),展示台(3),导杆(5),连接柱(6),双向伸缩杆(7),曲轴机构(8),驱动件(9),同步轴(10),惰轮(11);所述外固定壳(1)的底部通过焊接连接在底座(4)的上表面上;所述内震动框(2)滑动连接在外固定壳(1)的内部;所述展示台(3)通过螺栓固定连接在内震动框(2)的上方;所述导杆(5)的两端通过焊接连接在外固定壳(1)的中间,且导杆(5)滑动连接有内震动框(2);所述连接柱(6)的下端通过轴承转动连接在内震动框(2)的内部下表面内支轴(203)上;所述双向伸缩杆(7)的下表面中间位置固定连接连接柱(6)的上端面,且双向伸缩杆(7)两侧的圆筒滑块(702)滑动连接在导杆(5)上;所述双向伸缩杆(7)的上表面中间凸块固定连接展示台(3)的演示盘(301)下表面;所述曲轴机构(8)通过轴承转动连接在导条一(101)的上表面上,且曲轴机构(8)的双连杆(802)另一端通过铰接连接在内震动框(2)的右侧表面上;所述驱动件(9)通过螺栓固定连接在外固定壳(1)的上表面上,且驱动件(9)的输出轴通过齿轮啮合连接曲轴机构(8)后方的侧齿轮(801)上;所述同步轴(10)通过轴承转动连接在外固定壳(1)的上表面上,且同步轴(10)的后端齿轮通过啮合连接驱动件(9)的输出轴;所述惰轮(11)通过轴承转动连接在曲轴机构(8)的前方齿轮与同步轴(10)的前方齿轮之间位置的外固定壳(1)上表面上,且惰轮(11)啮合连接在曲轴机构(8)的前方齿轮与同步轴(10)的前方齿轮之间。


2.如权利要求1所述建筑钢结构抗震框架教学模型,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固定壳(1)的内表面前侧固定连接有一处矩形条形的导条一(101),且导条一(101)的中间位置开设有矩形的滑槽(1011),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月
申请(专利权)人:山东工业职业学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