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岩堆易滑区的综合治理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6380465 阅读:39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1-19 23:4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岩堆易滑区的综合治理装置,包括设置在岩堆上方的落石槽和第一防护体,设置在岩堆表面的主‑子锚杆锚固系统以及设置在岩堆坡趾上的桩板式挡土墙和第二防护体,落石槽兼顾截水沟作用,抑制雨水入渗岩堆‑基岩接触面削减阻滑力,第一防护体和第二防护体由废旧钢轨、钢筋网和混凝土基础组成,均为落石防护装置,主‑子锚杆锚固系统包括主锚杆、子锚杆、镀锌钢丝网和主‑子锚杆连接钢筋,包括在岩堆的易滑区外,桩板式挡土墙包括抗滑桩、挡土板、伸缩缝和排水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长短不同梅花形布置的主‑子锚杆避免了对岩堆深层次扰动,同时又达到了对岩堆本体的整体锚固目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岩堆易滑区的综合治理装置
本技术涉及岩堆防治
,具体涉及一种岩堆易滑区的综合治理装置。
技术介绍
岩堆是指岩石山坡遭受物理、风化作用,变成的岩石碎块、碎屑,经重力作用、雨水搬移到山坡上、山脚下而形成的一种松散堆积体。岩堆内部结构松散,空隙发育而导致自身稳定性差,上部岩堆与下部基岩由于岩体性质差异而导致二者抗剪强度存在明显不同,从而形成不连续面和软弱结构面。在连续降雨及地下水位上升的自然环境下,水分入渗接触面形成滑移面,上部岩堆沿着软弱结构面滑动,由岩堆失稳引发崩塌、滑坡等重大地质灾害。岩堆在我国山区广泛分布,尤其西北地区更甚。随着我国公路铁路里程面向西北地区的进一步扩展,在岩堆分布的地段修筑路基,如何防治岩堆可能引发的工程地质灾害问题则变得尤为突出。对于岩堆的治理,现阶段主要采用以防为主的思路,规模较大及正在发育的岩堆,通常选择改线绕避为主,经济成本高且延误工期。对于已经稳定或者趋于稳定的岩堆,一般通过排水加修建抗滑桩、挡土墙等拦挡工程措施进行配合治理,但其治理效果却不尽人意,时有挡土墙变形失稳的工程问题发生。究其本质主要是未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岩堆易滑区的综合治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设置在岩堆(1)上方的落石槽(4)和第一防护体(5),设置在岩堆(1)表面的主-子锚杆锚固系统以及设置在岩堆(1)坡趾上的桩板式挡土墙(7)和第二防护体(6),所述落石槽(4)兼顾截水沟作用,抑制雨水入渗岩堆-基岩接触面削减阻滑力,所述第一防护体(5)和第二防护体(6)由废旧钢轨、钢筋网和混凝土基础组成,均为落石防护装置,所述主-子锚杆锚固系统包括主锚杆(3)、子锚杆(2)、镀锌钢丝网(11)和主-子锚杆连接钢筋(10),包括在岩堆(1)的易滑区外,所述桩板式挡土墙(7)包括抗滑桩(71)、挡土板(72)、伸缩缝(73)和排水孔(74)。/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岩堆易滑区的综合治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设置在岩堆(1)上方的落石槽(4)和第一防护体(5),设置在岩堆(1)表面的主-子锚杆锚固系统以及设置在岩堆(1)坡趾上的桩板式挡土墙(7)和第二防护体(6),所述落石槽(4)兼顾截水沟作用,抑制雨水入渗岩堆-基岩接触面削减阻滑力,所述第一防护体(5)和第二防护体(6)由废旧钢轨、钢筋网和混凝土基础组成,均为落石防护装置,所述主-子锚杆锚固系统包括主锚杆(3)、子锚杆(2)、镀锌钢丝网(11)和主-子锚杆连接钢筋(10),包括在岩堆(1)的易滑区外,所述桩板式挡土墙(7)包括抗滑桩(71)、挡土板(72)、伸缩缝(73)和排水孔(74)。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岩堆易滑区的综合治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落石槽(4)位于岩堆上方与基岩的接缝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岩堆易滑区的综合治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防护体(5)由第一防护体立柱(51)、第一防护体横担(52)和第一防护体基础(53)组成,和落石槽(4)作为第一道屏障共同作用拦挡落石;第二防护体(6)由第二防护体钢筋网(61)、第二防护体立柱(62)和第二防护体基础(63)组成,设置在桩板式挡土墙(7)顶部,作为第二道屏障拦挡可能滚下的较大落石。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一种岩堆易滑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德仁杨佳乐蒋代军王旭王聪肖洋吴仁杰
申请(专利权)人:兰州交通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甘肃;6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