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疏浚底泥上清液快速过滤的透水坝结构,包括:上部透水坝、草包亚粘土层、疏浚泥浆堆场围堰和无纺土工布,上部透水坝底部通过草包亚粘土层与疏浚泥浆堆场围堰连接,无纺土工布与上部透水坝和疏浚泥浆堆场围堰外表面连接。其中,上部透水坝包括:第一天然烁石填充区域、第二天然烁石填充区域、人工烁石填充区域和反冲洗管。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与传统技术相比,通过在现有的疏浚泥浆堆场围堰上取消原有的水门或排水管道排水,增设上部透水坝,实现对疏浚泥浆上清液进行快速过滤,中间设置多级填料结构,可以快速降低上清液悬浮物的浓度,又满足原有的过水要求,提高泥浆排水沥干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疏浚底泥上清液快速过滤的透水坝结构
本技术涉及河湖疏浚工程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疏浚底泥上清液快速过滤的透水坝结构。
技术介绍
根据“十一五”期间对我国湖泊底质的调查和研究,在我国的长江流域、黄河流域、太湖、滇池、巢湖等大型河湖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湖泊底泥污染,成为影响湖泊水质和水生态的重要因素。环保清淤是目前国内外治理污染河湖底泥的主要措施,旨在清除河流、湖库水体中的污染底泥,改善水生态环境。目前我国河湖环保清淤大多采用的是绞吸式淤泥吹填设备,由于此类设备及其输送工艺的限制,吹填淤泥的浓度偏低,处于10%-15%之间,泥浆体积可以增加到原状的6~8倍。同时,环保清淤的污染泥浆大部分属有机质土和淤泥质土类,泥水自然分离时间长,分离效果差,导致堆场面积大,土地长期占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环保清淤工程的实施。为解决这种情况,国内一般采用絮凝剂进行疏浚泥浆辅助脱水,可降低泥浆上清液悬浮物浓度,减少泥水分离时间。但分离后的泥浆上清液悬浮物浓度一般仍在150~300mg/L之间,对后续余水处理带来的处理工艺和成本带来很大压力。而如需进一步降低上清液悬浮物浓度需要成倍的增加絮凝剂的种类和用量,将大大增加泥水分离的成本。因此,找到一种快速、低成本去除疏浚泥浆上清液悬浮物和污染物浓度的技术,对于减少后续余水处理压力,降低环保清淤底泥处理整体成本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我们做出了一系列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疏浚底泥上清液快速过滤的透水坝结构,以克服现有技术所存在的上述缺点和不足。一种疏浚底泥上清液快速过滤的透水坝结构,包括:上部透水坝、草包亚粘土层、疏浚泥浆堆场围堰和无纺土工布,所述上部透水坝底部通过草包亚粘土层与疏浚泥浆堆场围堰连接,所述无纺土工布与上部透水坝和疏浚泥浆堆场围堰外表面连接;其中,所述上部透水坝包括:第一天然烁石填充区域、第二天然烁石填充区域、人工烁石填充区域和反冲洗管,所述第一天然烁石填充区域与人工烁石填充区域一侧连接,所述第二天然烁石填充区域与人工烁石填充区域另一侧连接,所述反冲洗管与第一天然烁石填充区域、第二天然烁石填充区域和人工烁石填充区域内部连接,所述第一天然烁石填充区域的烁石粒径为10~15cm,所述第二天然烁石填充区域的烁石粒径为5~8cm,所述人工烁石填充区域的烁石粒径为5~8cm,所述反冲洗管的公称直径为150mm,所述反冲洗管的管壁开孔直径为10mm,所述上部透水坝的顶部宽度大于2m。进一步,所述疏浚泥浆堆场围堰包括:疏浚底泥堆场、围堰透水坝、疏浚余水处理池、黏土层和回填开挖土,所述疏浚底泥堆场与围堰透水坝一侧连接,所述疏浚余水处理池与围堰透水坝另一侧连接,所述黏土层与无纺土工布坡壁内侧连接,所述回填开挖土设于围堰透水坝中间上部。进一步,所述上部透水坝的剖面为梯形结构,所述上部透水坝底部沿水流方向设置0.2%~0.3%的底坡度。进一步,所述第一天然烁石填充区域和第二天然烁石填充区域的体积为上部透水坝体积的25%~30%,所述人工烁石填充区域的体积为上部透水坝体积的40%~50%。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本技术与传统技术相比,通过在现有的疏浚泥浆堆场围堰上取消原有的水门或排水管道排水,增设上部透水坝,实现对疏浚泥浆上清液进行快速过滤,中间设置多级填料结构,可以快速降低上清液悬浮物的浓度,又满足原有的过水要求。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上部透水坝100、第一天然烁石填充区域110、第二天然烁石填充区域120、人工烁石填充区域130和反冲洗管140。草包亚粘土层200、疏浚泥浆堆场围堰300、疏浚底泥堆场310、围堰透水坝320、疏浚余水处理池330、黏土层340、回填开挖土350和无纺土工布400。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步说明。应理解,以下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技术而非用于限定本技术的范围。实施例1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一种疏浚底泥上清液快速过滤的透水坝结构,包括:上部透水坝100、草包亚粘土层200、疏浚泥浆堆场围堰300和无纺土工布400,上部透水坝100底部通过草包亚粘土层200与疏浚泥浆堆场围堰300连接,无纺土工布400与上部透水坝100和疏浚泥浆堆场围堰300外表面连接;其中,上部透水坝100包括:第一天然烁石填充区域110、第二天然烁石填充区域120、人工烁石填充区域130和反冲洗管140,第一天然烁石填充区域110与人工烁石填充区域130一侧连接,第二天然烁石填充区域120与人工烁石填充区域130另一侧连接,反冲洗管140与第一天然烁石填充区域110、第二天然烁石填充区域120和人工烁石填充区域130内部连接,第一天然烁石填充区域110的烁石粒径为10~15cm,第二天然烁石填充区域120的烁石粒径为5~8cm,人工烁石填充区域130的烁石粒径为5~8cm,反冲洗管140的公称直径为150mm,反冲洗管140的管壁开孔直径为10mm,上部透水坝100的顶部宽度大于2m。疏浚泥浆堆场围堰300包括:疏浚底泥堆场310、围堰透水坝320、疏浚余水处理池330、黏土层340和回填开挖土350,疏浚底泥堆场310与围堰透水坝320一侧连接,疏浚余水处理池330与围堰透水坝320另一侧连接,黏土层340与无纺土工布400坡壁内侧连接,回填开挖土350设于围堰透水坝320中间上部。上部透水坝100的剖面为梯形结构,上部透水坝100底部沿水流方向设置0.2%~0.3%的底坡度。第一天然烁石填充区域110和第二天然烁石填充区域120的体积为上部透水坝100体积的25%~30%,人工烁石填充区域130的体积为上部透水坝100体积的40%~50%。本技术的工作原理是,采用上、下两部分的透水坝结构,上、下部分之间设置草包亚粘土层200。上部分为上部透水坝100,上部透水坝100内部设置填料过滤结构,外部设置一层袋装碎石和无纺土工布400。下部分为传统的疏浚泥浆堆场围堰300,属于不透水结构,围堰中间为回填开挖土350,岸坡内、外侧为黏土层340和无纺土工布400,参数200g/m2防渗层。上部透水坝100顶部宽度一般大于2m,可透水高度约为1m,上部透水坝100其剖面为梯形结构,上部透水坝100底部沿水流方向设置0.25%的底坡度。内部过滤填充基质沿水流方向主要包括三部分:12cm粒径的第一天然砾石填充区域110,体积为透水层体积的25%;6cm粒径的人工砾石填充区域130,体积为透水层体积的50%,人工砾石需经过清洗;6cm粒径的第二天然砾石填充区域120,体积为透水层体积的25%。砾石透水层内设置dn150mm反冲洗管140,解决透水层泥浆悬浮物堵塞问题,实现透水层可持续运行,疏浚泥浆上清液不同粒径砾石过程中,经过快速接触、沉淀、吸附表面生物膜的作用逐级净化,去除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疏浚底泥上清液快速过滤的透水坝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上部透水坝(100)、草包亚粘土层(200)、疏浚泥浆堆场围堰(300)和无纺土工布(400),所述上部透水坝(100)底部通过草包亚粘土层(200)与疏浚泥浆堆场围堰(300)连接,所述无纺土工布(400)与上部透水坝(100)和疏浚泥浆堆场围堰(300)外表面连接;/n其中,所述上部透水坝(100)包括:第一天然烁石填充区域(110)、第二天然烁石填充区域(120)、人工烁石填充区域(130)和反冲洗管(140),所述第一天然烁石填充区域(110)与人工烁石填充区域(130)一侧连接,所述第二天然烁石填充区域(120)与人工烁石填充区域(130)另一侧连接,所述反冲洗管(140)与第一天然烁石填充区域(110)、第二天然烁石填充区域(120)和人工烁石填充区域(130)内部连接,所述第一天然烁石填充区域(110)的烁石粒径为10~15cm,所述第二天然烁石填充区域(120)的烁石粒径为5~8cm,所述人工烁石填充区域(130)的烁石粒径为5~8cm,所述反冲洗管(140)的公称直径为150mm,所述反冲洗管(140)的管壁开孔直径为10mm,所述上部透水坝(100)的顶部宽度大于2m。/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疏浚底泥上清液快速过滤的透水坝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上部透水坝(100)、草包亚粘土层(200)、疏浚泥浆堆场围堰(300)和无纺土工布(400),所述上部透水坝(100)底部通过草包亚粘土层(200)与疏浚泥浆堆场围堰(300)连接,所述无纺土工布(400)与上部透水坝(100)和疏浚泥浆堆场围堰(300)外表面连接;
其中,所述上部透水坝(100)包括:第一天然烁石填充区域(110)、第二天然烁石填充区域(120)、人工烁石填充区域(130)和反冲洗管(140),所述第一天然烁石填充区域(110)与人工烁石填充区域(130)一侧连接,所述第二天然烁石填充区域(120)与人工烁石填充区域(130)另一侧连接,所述反冲洗管(140)与第一天然烁石填充区域(110)、第二天然烁石填充区域(120)和人工烁石填充区域(130)内部连接,所述第一天然烁石填充区域(110)的烁石粒径为10~15cm,所述第二天然烁石填充区域(120)的烁石粒径为5~8cm,所述人工烁石填充区域(130)的烁石粒径为5~8cm,所述反冲洗管(140)的公称直径为150mm,所述反冲洗管(140)的管壁开孔直径为10mm,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川,王晓,黄俊,伍亮,石泽敏,赵东华,
申请(专利权)人:中交上海航道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