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堰塞体溢流线及垭口的确定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6377111 阅读:84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1-19 23:45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堰塞体溢流线及垭口的确定方法,采用建立包含堰塞体区域及堰塞体周围两岸的三维地形面模型和河道水位三维面模型,并建立以该河道的三维地形面模型为基点坐标,以所述河水的水位高程为法线方向的Z坐标,仅在Z坐标上不断的移动水位三维面模型,可以得到堰塞体三维模型上的垭口位置和溢流迹线位置,能够快速、精准的得到堰塞体垭口点的位置,并且操作简单,能够更加准确的判断堰塞坝高度、库容和预测溃堰塞,洪水的数据,从而提高工作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堰塞体溢流线及垭口的确定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地质灾害防治
,具体涉及一种堰塞体溢流线及垭口的确定方法。
技术介绍
目前在未过流前确确定堰塞体溢流线及垭口的方法未形成专门的技术手段和相关文献,主要靠地质工程师现场目视查找,以及根据地质工程师的经验判断。而通过目视经验判断堰塞体溢流线及垭口的位置属于人为的主观判断,可能存在精度不准确,且无定量的数据支撑,从而造成存在误判的可能;而准确确定堰塞体垭口是判断堰塞坝高度、库容、预测溃堰洪水等数据的重要基础资料,准确确定堰塞体溢流线是为了判断堰塞湖最有可能的溢流迹线,根据得到的堰塞体溢流线和垭口可以提前制定河道治理的治理方案。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堰塞体溢流线及垭口的确定方法,其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无法准确确定堰塞体溢流线及垭口位置的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一种堰塞体溢流线及垭口的确定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建立包含堰塞体区域及堰塞体周围两岸的三维地形面模型;通过测绘河道中已堆积形成的堰塞体及堰塞体周围两岸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堰塞体溢流线及垭口的确定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nS1:建立包含堰塞体区域(11)及堰塞体周围两岸的三维地形面模型(1);通过测绘河道中已堆积形成的堰塞体及堰塞体周围两岸的地形数据,以该测绘得到的堰塞体数据和两岸地形数据建立包含堰塞体区域(11)及堰塞体周围两岸的三维地形面模型(1);/nS2:建立河道水位三维面模型(2);建立以该河道的三维地形面模型(1)为基点坐标,以所述河水的水位高程为法线方向的Z坐标,通过测绘河道的河水地形面的地形数据,以该测绘得到的河水地形数据建立河道水位三维面模型(2);/nS3:堰塞体垭口位置的确定;仅在Z坐标上不断的移动水位三维面模型;/n当水...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堰塞体溢流线及垭口的确定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S1:建立包含堰塞体区域(11)及堰塞体周围两岸的三维地形面模型(1);通过测绘河道中已堆积形成的堰塞体及堰塞体周围两岸的地形数据,以该测绘得到的堰塞体数据和两岸地形数据建立包含堰塞体区域(11)及堰塞体周围两岸的三维地形面模型(1);
S2:建立河道水位三维面模型(2);建立以该河道的三维地形面模型(1)为基点坐标,以所述河水的水位高程为法线方向的Z坐标,通过测绘河道的河水地形面的地形数据,以该测绘得到的河水地形数据建立河道水位三维面模型(2);
S3:堰塞体垭口位置的确定;仅在Z坐标上不断的移动水位三维面模型;
当水位三维面模型(2)与所述三维地形面模型(1)相交时,所述堰塞体区域(11)将所述水位三维面模型(2)分为上游水位三维面模型(21)和下游水位三维面模型(22);
当水位三维面模型(2)与所述三维地形面模型(1)上的堰塞体区域形成一个连通上游水位三维面模型(21)和下游水位三维面模型(22)的上下游连通点(201)时,该上下游贯通点(201)为垭口点(201);
当水位三维面...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皓李崇标许明轩刘云鹏王旭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电建集团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