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利用地震资料计算海底水道深度的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6373962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1-19 23:42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利用地震资料计算海底水道深度的方法,含有以下步骤:步骤S101利用地震资料识别海底现代松散沉积层中的水道沉积;步骤S102测量海底现代松散沉积层中水道的深度、宽度和弯曲度参数;步骤S103根据S102求取的弯曲度,与现代沉积中水道沉积物结合,对水道进行分段,并拟合每一段水道弯曲度与宽深比之间的关系,建立经验公式;步骤S104获取目的层水道平面参数,利用S103获取的经验公式,计算目的层水道沉积时期的垂向深度。本发明专利技术可以解决地震资料中海底水道深度及沉积层原始厚度难以计算问题,为水道沉积物原始厚度及砂体空间展布定量描述提供基础。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利用地震资料计算海底水道深度的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海底勘探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利用地震资料计算海底水道深度的方法。
技术介绍
油气勘探过程中,储层是油气成藏的必备静态要素之一。海底水道内分布的砂体,因靠近深水沉积泥页岩,水道废弃后上覆岩层同样为深水泥页岩,砂体可以与周围泥页岩岩层形成良好的生-储-盖组合。这部分沉积物埋藏到一定深度后,深海泥页岩可以生成油气,经过运移进入水道砂体,被上覆泥页岩盖层遮挡,具备良好油气成藏条件。因此,海底水道砂体是形成此类油气藏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描述海底水道形态特征,可以在油气勘探中评价储层空间分布形态,为储层规模及油气藏储量计算奠定基础。然而,油气勘探目的层一般具有较大的埋藏深度,水道砂体周围的泥页岩内有机质成熟并生成油气以后,砂体才可能充注油气并成为钻探目标。在埋藏过程中上覆岩层重力的影响下,水道砂体经历不断的压实作用,其厚度不断减薄。在地震资料中,深埋藏的海底水道弯曲度及宽度等平面几何参数仍可获取,垂向上水道砂体因压实变薄,固结成岩后的地层地震波传播速度增大。因此,在地震分辨率一定的条件下,很难确定海底古水道的原始深度,进而无法确定垂向上水道砂体储层的厚度。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以上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利用地震资料定量描述海底水道形态的方法,可以为海底水道及储层砂体空间形态定量描述提供基础。实现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利用地震资料计算海底水道深度的方法,含有以下步骤:步骤S101利用地震资料识别海底现代松散沉积层中的水道沉积;步骤S102测量海底现代松散沉积层中水道的深度、宽度和弯曲度参数;步骤S103根据S102求取的弯曲度,与现代沉积中水道沉积物结合,对水道进行分段,并拟合每一段水道弯曲度与宽深比之间的关系,建立经验公式;步骤S104获取目的层水道平面参数,利用S103获取的经验公式,计算目的层水道沉积时期的垂向深度。步骤S101中利用海底水道、海底泥页岩地震反射差异,在PETREL地震解释软件中采用10×10网格密度追踪海底沉积物与海水之间反射轴,按照网格密度1×1插值后提取相干体属性,获得沉积物界面的相干属性平面图,识别出现今海底水道与周围深海泥质沉积的边界,刻画现今海底水道的平面形态。步骤S102中参数测量方法如下:利用上述S101获取的相干属性平面图,顺着水道内流体运动的方向,据河流弯曲形态在波峰与波谷中间位置,将海底水道分单元计算,弯曲水道波峰与波谷转换的中点部位作为统计单元的界限,水道比较平直段按照真实流动距离500m划分一个统计单元。在PETREL地震解释软件中根据测距功能读取水道真实流动距离TD/m与水道起始-终止两点间的直线距离SD/m的比值,按照公式S=TD/SD计算水道的弯曲度S。在水道统计单元终点截取垂直于水道轴部的地震剖面,读取左右两侧天然堤顶点之间的水平距离,即为海底水道的宽度W/m。在地震剖面中,对比海底水道两侧天然堤高度,读取较低一侧天然堤顶部地震反射时间T顶、海底水道底部反射时间T底,海水地震波传播速度取值1500m/s,按照公式:D=0.5*(T底-T顶)*1500*10-3计算海底水道深度。利用S102计算的弯曲度数据与海底水道现代沉积特征结合划分河流段,将弯曲度1.0-1.2之间的水道段划分为下切河谷段、1.2-1.5之间的水道段划分为砂岩沉积段、大于1.5的水道段划分为粉砂质泥岩沉积段;以水道的弯曲度S作为纵坐标、宽度与深度比值作为横坐标,将步骤S102统计获取的不同统计单元海底水道散点数据投影到坐标系中拟合,确立不同水道段弯曲度与宽深比之间的关系,建立经验公式:下切河谷段:S=1.1077(W/D)0.0218(1≤S<1.2);砂岩沉积段:S=1.7714(W/D)-0.076(1.2≤S<1.5);粉砂质泥岩沉积段:S=9.8767(W/D)-0.519(1.5≤S)。以现代沉积中海底水道为统计对象,按照S101、S102、S103方法建立水道弯曲度与宽深比之间的经验公式,利用地震资料求取目的层水道弯曲度、宽度数据后带入上述关系式,求取目的层水道沉积时期对应的深度。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专利技术可以应用到油田勘探过程中,提供海底水道砂体储层的定量描述和钻前预测技术,降低该类型油气储层的钻探风险,为该类型沉积对应的常规油气储量预测提供评价基础。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海底水道形态定量描述方法流程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现代沉积海底水道地震反射特征。图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现代沉积海底水道相干属性平面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现代沉积海底水道分段及弯曲度计算原理。图5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海底水道宽度、深度计算原理。图6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现代沉积海底水道弯曲度-宽深比关系图。图7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目的层水道相干体及计算单元划分。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付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以新西兰Taranaki盆地海底陆坡附近水道深度计算过程为例来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海底水道深度计算方法流程图,含有以下步骤:步骤S101利用地震资料识别海底现代松散沉积层中的水道沉积,具体过程如下:利用PETREL地震解释软件按照10×10网格密度海底沉积及水道地面进行解释,追踪海水与底部沉积物之间的强反射界面,并在地震剖面上确定海底水道的两侧天然堤顶部位置、水道侧向边界及底部位置。对解释数据按照网格密度1×1插值后进行相干属性的提取,获得沉积物界面的相干属性平面图,识别出现今海底水道与周围深海泥质沉积的边界,刻画现今海底水道的平面形态。步骤S102测量海底现代松散沉积层中水道的深度、宽度、弯曲度等参数;利用上述S101获取的相干属性平面图,顺着水道内流体运动的方向,据河流弯曲形态在波峰与波谷中间位置,水道平直段真实流动距离500m划分一个统计单元。在PETREL地震解释软件根据测距功能读取水道真实流动距离(TD/m)与水道起始-终止两点间的直线距离(SD/m)的比值,按照公式S=TD/SD计算水道的弯曲度(S);在水道统计单元终点截取垂直于水道轴部的地震剖面,读取左右两侧天然堤顶点之间的水平距离,即为海底水道的宽度(W/m);在地震剖面中对比水道两岸天然堤高度,读取较低一岸天然顶部时间(T顶)、水道底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利用地震资料计算海底水道深度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含有以下步骤:/n步骤S101利用地震资料识别海底现代松散沉积层中的水道沉积;/n步骤S102测量海底现代松散沉积层中水道的深度、宽度和弯曲度参数;/n步骤S103根据S102求取的弯曲度,与现代沉积中水道沉积物结合,对水道进行分段,并拟合每一段水道弯曲度与宽深比之间的关系,建立经验公式;/n步骤S104获取目的层水道平面参数,利用S103获取的经验公式,计算目的层水道沉积时期的垂向深度。/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利用地震资料计算海底水道深度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含有以下步骤:
步骤S101利用地震资料识别海底现代松散沉积层中的水道沉积;
步骤S102测量海底现代松散沉积层中水道的深度、宽度和弯曲度参数;
步骤S103根据S102求取的弯曲度,与现代沉积中水道沉积物结合,对水道进行分段,并拟合每一段水道弯曲度与宽深比之间的关系,建立经验公式;
步骤S104获取目的层水道平面参数,利用S103获取的经验公式,计算目的层水道沉积时期的垂向深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利用地震资料计算海底水道深度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101中利用海底水道、海底泥页岩地震反射差异,在PETREL地震解释软件中采用10×10网格密度追踪海底沉积物与海水之间反射轴,按照网格密度1×1插值后提取相干体属性,获得沉积物界面的相干属性平面图,识别出现今海底水道与周围深海泥质沉积的边界,刻画现今海底水道的平面形态。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利用地震资料计算海底水道深度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102中参数测量方法如下:利用上述S101获取的相干属性平面图,将海底水道分单元计算,弯曲水道波峰与波谷转换的中点部位作为统计单元的界限,水道比较平直段按照真实流动距离500m划分一个统计单元。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利用地震资料计算海底水道深度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PETREL地震解释软件中根据测距功能读取水道真实流动距离TD/m与水道起始-终止两点间...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伟冯阵东王光绪刘惟庆赵晓明史淑珍乔雨鲁雪松
申请(专利权)人:河南理工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河南;4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