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稀疏基线差分干涉处理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6373820 阅读:46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1-19 23:42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稀疏基线差分干涉处理方法,首先利用组内基线二次插值处理得到一维分布式目标像素模型,将其作为目标散射单元的真实估计,以此将雷达原有分辨单元分割为更小的单元,解决了分辨单元散射特性随观测角度变化的问题,大大提高该分辨率;然后利用组间基线进行干涉处理,克服了由空间基线过大造成的空间失相干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稀疏基线差分干涉处理方法
本专利技术属于雷达信号处理
,尤其涉及一种稀疏基线差分干涉处理方法。
技术介绍
合成孔径干涉技术(InSAR)是一种空间大地测量技术,具有精度高、范围大、不受天气条件约束等优势,在局部地形测绘领域有着十分重要的应用。差分干涉雷达技术(D-InSAR)是在InSAR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地表形变测量技术,精度可达毫米量级,在地形变测量、地形制图、军事应用、海况监测、冰川运动监测、地质灾害(滑坡、泥石流、地震、火山)监测、森林高度测量、作物生长变化等方面具有很大的应用潜力。在SAR图像中,一个分辨单元由多个散射体组成,每个分辨单元内的回波是各散射体的散射相位和延迟相位的叠加,干涉处理时,当主副天线的垂直基线较短,分辨单元的复散射系数近似不变;当主副天线的垂直基线较长,分辨单元的复散射系数变化不能忽略,引入的去相关效应,即空间去相干。所以,无论是InSAR还是D-InSAR,都对基线有着严苛的要求:即有效基线长度需小于临界基线,此时SAR数据间保持着良好的相干性,干涉处理结果精度较高。当有效基线长度大于或等于临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稀疏基线差分干涉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nS1:两个以上的雷达对一维分布式目标进行成像,得到各雷达相对于一维分布式目标的稀疏基线差分干涉数据,其中,所述稀疏基线差分干涉数据包括空间基线和时间基线;/nS2:根据稀疏基线差分干涉数据对雷达进行分组,并将组数记为M,其中,分组的方法为:判断两个雷达之间的空间基线与时间基线是否均小于设定值,若满足,则两个雷达为一组;/nS3:分别为各组内每个雷达构建对应的一维分布式目标像素模型s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稀疏基线差分干涉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S1:两个以上的雷达对一维分布式目标进行成像,得到各雷达相对于一维分布式目标的稀疏基线差分干涉数据,其中,所述稀疏基线差分干涉数据包括空间基线和时间基线;
S2:根据稀疏基线差分干涉数据对雷达进行分组,并将组数记为M,其中,分组的方法为:判断两个雷达之间的空间基线与时间基线是否均小于设定值,若满足,则两个雷达为一组;
S3:分别为各组内每个雷达构建对应的一维分布式目标像素模型si(ni),其中,i=1,2,...,M,ni=-Ni,...,0,...,Ni-1,其中,2Ni为第i组雷达的雷达个数;
S4:以组为单位,分别对各组内的雷达对应的一维分布式目标像素模型si(ni)进行二次插值,得到二次插值后的一维分布式目标像素模型sti;
S5:将各一维分布式目标像素模型sti两两为一组,然后将各组内的一维分布式目标像素模型sti共轭相乘,得到任意两组雷达之间的差分干涉相位误差stinter。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稀疏基线差分干涉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当M=2时,假设第一组雷达中处于最中心的雷达的坐标为(xc,yc),第二组雷达中处于最中心的雷达的坐标为(xc,yc+Δ),其中,Δ为两组雷达的中...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曾涛丁泽刚刘飞峰李根王震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理工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