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薄壁及薄壁多层共注塑料容器的底部形状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372749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1-19 23:4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出一种薄壁及薄壁多层共注塑料容器的底部形状结构,其包括底部中心凹陷区域、底面过渡底角位、底脚,底部中心凹陷区域通过底面过渡底角位与底脚连接,底部中心凹陷区域具有底部中心浇口,底部中心浇口向着容器的开口方向凸鼓成鼓包,形成底部中心浇口凹弧位,鼓包的底部与底部中心凹陷区域通过圆弧过渡。该底部形状结构有效地提升了流长比,使得产品容易成型和饱满,且材料分布均匀。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薄壁及薄壁多层共注塑料容器的底部形状结构
本技术涉及薄壁及薄壁多层共注塑料容器,尤其涉及薄壁及薄壁多层共注塑料容器的底部形状结构。
技术介绍
随着塑料工业的飞速发展和塑料性能的不断提高,塑料产品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塑料产品大多采用注塑成型,对于注塑工艺而言,塑料的流长比非常重要,直接影响到塑料制品的壁厚和质量。塑料的流长比是指塑料熔体流动的长度与壁厚的比值。流长比越小,塑料熔体的流动性就越差。不同塑料的流长比不同,例如:LDPE的流长比是270,HDPE的流长比是230,PP的流长比是250,PS的流长比是210,ABS的流长比是190。然而,在现有的注塑设备条件及注塑工艺条件下,塑料产品的流长比却很难达到最佳流长比值。例如:采用PP塑料注塑的单层及多层塑料产品的流长比只能达到180左右,究其原因,发现:目前市场上的塑料产品,其底部的相邻两个结构之间的连接处为棱角,也即通过棱角连接,这样的连接流动转角比较突兀,不仅影响压力损失及流动速率,还增加了塑料制品内部的剪切应力,增加能耗;而流动性不良还导致单层制品的前端注塑不饱满,多层制品的中间层底部积料及偏厚,中间层不容易向容器前端流动延伸,且流动前缘不平整高低极差大,壁厚不均。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技术旨在提出一种薄壁及薄壁多层共注塑料容器的底部形状结构,对现有塑料容器的底部形状和结构进行优化改进,从而加快塑料熔体的流动速率,提升流长比。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薄壁及薄壁多层共注塑料容器的底部形状结构,包括底部中心凹陷区域、底面过渡底角位、底脚,底部中心凹陷区域通过底面过渡底角位与底脚连接,底部中心凹陷区域具有底部中心浇口,底部中心浇口向着容器的开口方向凸鼓成鼓包,形成底部中心浇口凹弧位,鼓包的底部与底部中心凹陷区域通过圆弧过渡。进一步地,底部中心凹陷区域包括中心凹陷面、中心区域过渡位、中心侧壁,中心凹陷面为平面或弧面,中心侧壁为倾斜壁,中心区域过渡位为弧形,中心凹陷面通过中心区域过渡位与中心侧壁光顺连接。进一步地,中心凹陷面为弧面,弧面从容器底部中心往容器侧壁方向延伸,且沿径向方向逐渐减小。进一步地,中心区域过渡位的弧度为R5~R10。进一步地,底面过渡底脚位包括弧形段、直线段、底侧面过渡弧位,弧形段的一端与中心侧壁光顺连接,弧形段的另一端与直线段连接,直线段连接在弧形段和底侧面过渡弧位之间,底侧面过渡弧位与容器侧壁的内表面光顺连接。进一步地,弧形段和底侧面过渡弧位的弧度为R3~R8。进一步地,直线段宽度W1为0.6mm~1.5mm,其距离底脚下表面的高度H3为0.5mm~1.5mm。进一步地,底脚包括底角接地面、底脚内侧面、底脚导向弧线,底脚导向弧线的一端与底侧面过渡弧位光顺连接,底脚导向弧线的另一端与底脚内侧面连接,底脚内侧面连接在底脚导向弧线和底角接地面之间。进一步地,底脚内侧面为倾斜面,其与容器侧壁外表面之间的夹角A2为6°~10°。进一步地,底部中心浇口凹弧位的直径D为∅5~10mm,深度H1为0.3~0.5mm。本技术对现有的塑料容器底部形状结构进行优化设计,具体地,对底部中心浇口进行改良,采用底部中心浇口凹弧位的设计,解决现有技术中的浇口外凸所带来的一系列不良效果;另外对底部各部分之间的转角连接进行改良,采用圆弧光顺连接,以减小现有技术中棱角过渡所导致的流动阻力大、流动速率慢、不易成型、前端注塑不饱满等问题。基于这样的优化设计,使得本技术的薄壁及薄壁多层共注塑料容器的流长比能达到200以上,突破了现有技术中流长比仅能达到180的瓶颈。本技术还具有如下有益效果:1、明显地减小制品浇口外凸;2、增加注塑产品流长比,单层及多层薄壁产品更加容易成型、饱满;3、多层中间层材料分布均匀,不产生积料、溅流、混序;4、降低注射压力、温度等成型条件、缩短成型周期及节能降耗。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描写和阐述。图1是本技术所涉及的薄壁及薄壁多层共注塑料容器的示意图。图2是图1中塑料容器的底部形状结构的剖视图。图3也是图1中塑料容器的底部形状结构的剖视图。图4也是图1中塑料容器的底部形状结构的剖视图,其显示了尺寸标注。图5是本技术的塑料容器底部形状结构的另一个实施方式的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附图、通过对本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的描述,更加清楚、完整地阐述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如图1所示,本技术涉及的薄壁及薄壁多层共注塑料容器100包括容器侧壁10和容器底部20。容器底部20的形状结构包括底部中心凹陷区域2、底面过渡底角位3、底脚4。底脚4与桌面或者其他支撑物接触,用于将塑料容器100支撑于该支撑物上。底部中心凹陷区域2位于底脚4所围成的圆形区域内,并且向着塑料容器100的开口方向凹陷。底部中心凹陷区域2通过底面过渡底角位3与底脚4连接。如图2和图4所示,底部中心凹陷区域2的中心处具有底部中心浇口1,塑料熔体从该底部中心浇口1进入模具型腔。底部中心浇口1向着塑料容器100的开口方向凸鼓成一个鼓包11,形成底部中心浇口凹弧位。该凹弧位的鼓包11使得底部中心浇口1处的壁厚相应增加,因而材料冷却速度比周边较慢,底部中心浇口1处的材料有弹性、有空间,那么,当阀针关闭时,阀针通道内的余料被阀针推动、融入底部中心浇口凹弧位中,减少了注口外凸的体积及高度,从而避免浇口位冷却速度太快导致阀针关不到位,以及注口残留过长、阀针关闭时对固化注口位的冲击。从图2中可以看出,底部中心浇口1的下表面与底部中心凹陷区域2的下表面几乎在同一个面上,无明显的外凸状况,一改现有技术中注口外凸的现象,由此也解决了注口外凸带来的不良效果。优选地,底部中心浇口1的凹弧型的直径D为∅5~10mm,深度H1为0.3~0.5mm。如图2和图4所示,底部中心凹陷区域2包括中心凹陷面21、中心区域过渡位22、中心侧壁23。中心凹陷面21为平面或弧面,在图1至图4所示的方案中,中心凹陷面21为平面,中心凹陷面21与底面过渡底脚位3的垂直高度H2为1.8mm~3mm。中心区域过渡位22为弧形,中心侧壁23为倾斜壁,中心凹陷面21通过中心区域过渡位22与中心侧壁23光顺连接。弧形的光顺连接减小了塑料熔体的流动阻力,使得塑料熔体能有效地快速流动。优选地,中心区域过渡位22的弧度为R5~R10,中心侧壁23与水平面成A1角,该A1角为40±10°。中心侧壁23的一端与中心区域过渡位22连接,另一端与底面过渡底角位3连接。如图3和图4所示,底面过渡底脚位3包括弧形段31、直线段32、底侧面过渡弧位33。弧形段31的一端与中心侧壁23光顺连接,另一端与直线段32连接。直线段32连接在弧形段31和底侧面过渡弧位33之间。底侧面过渡弧位33与容器侧壁10的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薄壁及薄壁多层共注塑料容器的底部形状结构,包括底部中心凹陷区域、底面过渡底角位、底脚,所述底部中心凹陷区域通过所述底面过渡底角位与所述底脚连接,所述底部中心凹陷区域具有底部中心浇口,其特征在于,所述底部中心浇口向着容器的开口方向凸鼓成鼓包,形成底部中心浇口凹弧位,所述鼓包的底部与所述底部中心凹陷区域通过圆弧过渡。/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薄壁及薄壁多层共注塑料容器的底部形状结构,包括底部中心凹陷区域、底面过渡底角位、底脚,所述底部中心凹陷区域通过所述底面过渡底角位与所述底脚连接,所述底部中心凹陷区域具有底部中心浇口,其特征在于,所述底部中心浇口向着容器的开口方向凸鼓成鼓包,形成底部中心浇口凹弧位,所述鼓包的底部与所述底部中心凹陷区域通过圆弧过渡。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薄壁及薄壁多层共注塑料容器的底部形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底部中心凹陷区域包括中心凹陷面、中心区域过渡位、中心侧壁,所述中心凹陷面为平面或弧面,所述中心侧壁为倾斜壁,所述中心区域过渡位为弧形,所述中心凹陷面通过所述中心区域过渡位与所述中心侧壁光顺连接。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薄壁及薄壁多层共注塑料容器的底部形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心凹陷面为弧面,所述弧面从容器底部中心往容器侧壁方向延伸,且沿径向方向逐渐减小。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薄壁及薄壁多层共注塑料容器的底部形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心区域过渡位的弧度为R5~R10。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薄壁及薄壁多层共注塑料容器的底部形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底面过渡底脚位包括弧形段、直线段、底侧面过渡弧位,所述弧形段的一端与所述中心侧壁光顺连接,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谢国基姜晓平刘勇涂小庭卢佳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星联精密机械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