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热管及空调机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371230 阅读:25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1-19 23:39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换热管及空调机组。换热管包括管体和设置在管体的外侧上的多个换热结构,换热管还包括挡液板,挡液板设置在管体的外侧上的中部位置处隔开管体的上部的换热结构和管体的下部的换热结构,挡液板用于将管体的上部形成的液态冷媒引导至脱离管体。应用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通过在管体设置挡液板,让挡液板隔开管体的上部的换热结构和管体的下部的换热结构,当管体的上部的换热结构产生冷凝冷媒顺着管体朝下流动时,挡液板则将管体的上部形成的液态冷媒引导至脱离管体,避免液态冷媒在管体的下部聚集,进而避免了管体的下部由于液膜过厚而影响换热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换热管及空调机组
本专利技术涉及空调设备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换热管及空调机组。
技术介绍
随着大家环保意识的提高,会破坏臭氧层的R22、R134a等冷媒终将被淘汰,新一代冷媒如R1233zd(E)正逐步应用于商用冷水机组当中,但新一代制冷剂单价较高。且由于冷媒物性之间存在较大差异,适用于R134a冷媒的高效换热管型应用于使用R1233zd(E)的机组当中换热效率会有一定的衰减。因此,为节省机组成本及提高换热效率,需此针对新一代制冷剂R1233ZD(E)开发一种高效冷凝换热管。常规冷凝管为管内外双侧强化结构,管外侧加工有翅片,气态制冷剂在翅片表面放出热量冷凝为液体,液膜覆盖在翅片上若不能及时排走将增加翅片传热热阻降低换热效率。同时,液体会沿管外壁从上之下周向流动聚集成液滴滴落,因此冷凝管越靠近底端液膜更厚,直至完全淹没外翅片,既增加传热热阻又浪费淹没部分换热面积。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换热管及空调机组,以解决现有技术中换热管存在的容易在管体的底端凝结液膜过厚影响换热的技术问题。本申请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换热管,包括管体(10)和设置在所述管体(10)的外侧上的多个换热结构(20),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管还包括挡液板(30),所述挡液板(30)设置在所述管体(10)的外侧上的中部位置处隔开所述管体(10)的上部的换热结构(20)和所述管体(10)的下部的换热结构(20),所述挡液板(30)用于将所述管体(10)的上部形成的液态冷媒引导至脱离所述管体(10)。/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换热管,包括管体(10)和设置在所述管体(10)的外侧上的多个换热结构(20),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管还包括挡液板(30),所述挡液板(30)设置在所述管体(10)的外侧上的中部位置处隔开所述管体(10)的上部的换热结构(20)和所述管体(10)的下部的换热结构(20),所述挡液板(30)用于将所述管体(10)的上部形成的液态冷媒引导至脱离所述管体(1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管,其特征在于,所述挡液板(30)沿所述管体(10)的轴向方向延伸设置,或者沿与所述管体(10)的轴向方向呈角度的方向延伸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管,其特征在于,所述挡液板(30)位于所述管体(10)的轴心线所在水平面上。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管,其特征在于,所述挡液板(30)对称分布在所述管体(10)的左右两侧。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管,其特征在于,所述挡液板(30)的顶面沿远离所述管体(10)的方向朝下倾斜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管,其特征在于,所述挡液板(30)的截面为梯形、V形或者弧面形。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管,其特征在于,所述挡液板(30)还对称分布在所述管体(10)的上下两侧。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管,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换热结构(20)在所述管体(10)上间隔分布,在所述管体(10)的周向方向上,相邻两个所述换热结构(20)之间形成轴向流道(a),在所述管体(10)的轴向方向上,相邻两个所述换热结构(20)之间...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卓明胜胡东兵胡海利王宗信
申请(专利权)人: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