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微震拾震传感器的保护与连接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6370098 阅读:36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1-19 23:38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用于微震拾震传感器的保护与连接装置,包括保护装置和连接装置,所述保护装置包括保护外壳和保护盖板;所述连接装置包括连接板、底座、钢架、弧形凹槽、弧形固定片、套筒、螺杆和手柄;在与锚杆连接时,通过手柄旋转带动螺杆移动,能使弧形凹槽和弧形固定片对锚杆夹紧固定;通过改变各个安装孔与各个螺孔的对应关系后固定,能调节微震拾震传感器与锚杆之间的夹角,这样不仅使微震拾震传感器具有较好的固定牢靠性,而且能保证微震拾震传感器接收信号的效果;另外微震拾震传感器处于保护外壳内,因此其与外界相对隔离,从而能够适应井下高温、高湿、高压及煤尘大的恶劣环境,同时降低人为破坏的风险。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微震拾震传感器的保护与连接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保护与连接装置,具体是一种用于微震拾震传感器的保护与连接装置。
技术介绍
微震法是煤矿井下常用的区域监测方式之一,其具有监测范围大和精度较高的特点,由于微震法中采用的微震拾震传感器内部结构复杂且容易损坏,对于井下复杂的环境适应性比较差,且安装工艺复杂、施工难度大,因此如何简单快速的对微震拾震传感器进行安装,且安装后能对其使用过程中起到较好的保护作用,从而提高微震监测系统的稳定性一直是行业内所需解决的问题。现在常见的保护与连接装置比较简易,只是将微震拾震传感器用铁皮包裹起来,再将传感器捆绑在锚杆上,这样导致其稳定性并不可靠,底板发生底鼓或片帮时则极易损坏拾震传感器,并且这种结构无法隔绝井下潮湿、腐蚀等复杂环境,使得微震拾震传感器在安装后需要经常性维护,另外这种结构在微震拾震传感器安装后无法拆卸重复使用,导致回收率较低。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用于微震拾震传感器的保护与连接装置,简单快速的对微震拾震传感器进行安装,且安装后能对其使用过程中起到较好的保护作用,从而提高微震监测系统的稳定性。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用于微震拾震传感器的保护与连接装置,包括保护装置和连接装置,所述保护装置包括保护外壳和保护盖板,保护外壳的上端为敞口,保护外壳内底板中心固定有定位螺栓,微震拾震传感器底部开设带有内螺纹的凹槽、且凹槽与定位螺栓通过螺纹固定连接,使微震拾震传感器与保护外壳内壁之间留有间隙,保护盖板可拆卸地固定在保护外壳的敞口处,保护盖板中心设有喇叭口,微震拾震传感器的电缆从喇叭口伸出保护外壳;所述连接装置包括连接板、底座、钢架、弧形凹槽、弧形固定片、套筒、螺杆和手柄,连接板一端与保护外壳底部固定连接,底座上开设多个螺孔、且多个螺孔成圆环形均匀分布;连接板侧部开设多个安装孔,多个安装孔的分布与多个螺孔一一对应;底座一侧与连接板侧部通过多个螺栓分别连接螺孔和安装孔固定;弧形凹槽和钢架固定在底座另一侧,套筒固定在钢架上,螺杆穿过套筒、且与套筒螺纹连接,手柄固定在螺杆一端,弧形固定片固定在螺杆另一端、且弧形固定片与弧形凹槽相对设置;在与锚杆连接时,通过手柄旋转带动螺杆移动,能使弧形凹槽和弧形固定片对锚杆夹紧固定;通过改变各个安装孔与各个螺孔的对应关系后固定,能调节微震拾震传感器与锚杆之间的夹角。进一步,所述底座为圆盘形,螺孔的数量为12个。进一步,所述保护外壳和保护盖板之间通过螺丝连接。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采用保护装置和连接装置相结合方式,具有如下优点:(1)采用本专利技术能克服传统微震拾震传感器安装工艺复杂、施工难度大的缺点,更加方便简洁;其中设置弧形固定片、弧形凹槽及连接板与底座相对旋转设计对煤矿井下锚杆施工方式的适应性更强,不仅保证了微震拾震传感器的固定牢靠性,而且保证微震拾震传感器接收信号的效果。(2)在保证微震拾震传感器监测效果的前提下,通过设置保护装置,使微震拾震传感器能够适应井下高温、高湿、高压及煤尘大的恶劣环境,同时降低人为破坏的风险。(3)本专利技术整个装置简单轻便,便于制作、安装与携带,且可以根据需要适当调整装置尺寸,灵活多变,适用性比较强;且微震拾震传感器完成监测后能方便回收,可重复使用,有效降低使用成本。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中保护装置的俯视图;图3是图1中连接装置的右视图。图中:1、保护外壳;2、定位螺栓;3、保护盖板;4、螺丝;5、喇叭口;6、连接板;7、底座;8、钢架;9、弧形凹槽;10、螺杆;11、弧形固定片;12、套筒;13、手柄;14、螺孔;15、螺栓;16、微震拾震传感器;17、电缆;18、锚杆。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说明。如图1至图3所示,本专利技术包括保护装置和连接装置,所述保护装置包括保护外壳1和保护盖板3,保护外壳1的上端为敞口,保护外壳1内底板中心固定有定位螺栓2,微震拾震传感器16底部开设带有内螺纹的凹槽、且凹槽与定位螺栓2通过螺纹固定连接,使微震拾震传感器16与保护外壳1内壁之间留有间隙,以免影响监测效果,保护盖板3可拆卸地固定在保护外壳1的敞口处,保护盖板3中心设有喇叭口5,微震拾震传感器16的电缆17从喇叭口5伸出保护外壳1;所述连接装置包括连接板6、底座7、钢架8、弧形凹槽9、弧形固定片11、套筒12、螺杆10和手柄13,连接板6一端与保护外壳1底部固定连接,底座7上开设多个螺孔14、且多个螺孔14成圆环形均匀分布;连接板6侧部开设多个安装孔,多个安装孔的分布与多个螺孔14一一对应;底座7一侧与连接板6侧部通过多个螺栓15分别连接螺孔14和安装孔固定;弧形凹槽9和钢架8固定在底座7另一侧,套筒12固定在钢架8上,螺杆10穿过套筒12、且与套筒12螺纹连接,手柄13固定在螺杆10一端,弧形固定片11固定在螺杆10另一端、且弧形固定片11与弧形凹槽9相对设置;在与锚杆18连接时,通过手柄13旋转带动螺杆10移动,能使弧形凹槽9和弧形固定片11对锚杆18夹紧固定,如有需要可在手柄13和套筒12之间的螺杆10上设置锁紧螺母,通过锁紧螺母对弧形固定片11进行定位;通过改变多个安装孔与多个螺孔14的对应关系后固定,能调节微震拾震传感器16与锚杆18之间的夹角。进一步,所述底座7为圆盘形,螺孔14的数量为12个。进一步,所述保护外壳1和保护盖板3之间通过螺丝4连接。本专利技术的具体施工过程为:A、在井下现场安装微震拾震传感器16时,将微震拾震传感器16底部通过凹槽与定位螺栓2固定连接,同时将微震拾震传感器16的电缆17通过保护盖板3上的喇叭口5穿出并拧紧喇叭口5,然后将保护盖板3与保护外壳1通过螺丝4拧紧固定,完成保护装置的安装;B、将锚杆18外露煤壁的部分放置在连接装置中弧形凹槽9和弧形固定片11之间,拧动手柄13使螺杆10旋转,由于套筒12固定在钢架8上、且两者螺纹连接,此时螺杆10带动弧形固定片11向弧形凹槽9移动,直至使弧形凹槽9和弧形固定片11的内壁均与锚杆18压紧贴合,停止手柄13拧动,如有需要可采用锁紧螺母定位,防止手柄13反转,完成连接装置的安装;C、根据现场微震拾震传感器16的安装位置,结合现场底板、顶板或帮部的实际情况,进而确定保护装置和连接装置之间的最佳夹角(即微震拾震传感器16和锚杆18之间的最佳夹角),这样不仅使微震拾震传感器16具有较好的固定牢靠性,而且能保证微震拾震传感器16接收信号的效果;将连接板6与底座7相对旋转调整到最佳角度后,通过多个螺栓15分别连接螺孔14和安装孔使连接板6与底座7固定,最终完成微震拾震传感器16的安装过程。在微震拾震传感器16正常监测过程中,由于微震拾震传感器16处于保护外壳1内,因此其与外界相对隔离,从而能够适应井下高温、高湿、高压及煤尘大的恶劣环境,同时降低人为破坏的风险。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微震拾震传感器的保护与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保护装置和连接装置,/n所述保护装置包括保护外壳和保护盖板,保护外壳的上端为敞口,保护外壳内底板中心固定有定位螺栓,微震拾震传感器底部开设带有内螺纹的凹槽、且凹槽与定位螺栓通过螺纹固定连接,使微震拾震传感器与保护外壳内壁之间留有间隙,保护盖板可拆卸地固定在保护外壳的敞口处,保护盖板中心设有喇叭口,微震拾震传感器的电缆从喇叭口伸出保护外壳;/n所述连接装置包括连接板、底座、钢架、弧形凹槽、弧形固定片、套筒、螺杆和手柄,连接板一端与保护外壳底部固定连接,底座上开设多个螺孔、且多个螺孔成圆环形均匀分布;连接板侧部开设多个安装孔,多个安装孔的分布与多个螺孔一一对应;底座一侧与连接板侧部通过多个螺栓分别连接螺孔和安装孔固定;弧形凹槽和钢架固定在底座另一侧,套筒固定在钢架上,螺杆穿过套筒、且与套筒螺纹连接,手柄固定在螺杆一端,弧形固定片固定在螺杆另一端、且弧形固定片与弧形凹槽相对设置;在与锚杆连接时,通过手柄旋转带动螺杆移动,能使弧形凹槽和弧形固定片对锚杆夹紧固定;通过改变各个安装孔与各个螺孔的对应关系后固定,能调节微震拾震传感器与锚杆之间的夹角。/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微震拾震传感器的保护与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保护装置和连接装置,
所述保护装置包括保护外壳和保护盖板,保护外壳的上端为敞口,保护外壳内底板中心固定有定位螺栓,微震拾震传感器底部开设带有内螺纹的凹槽、且凹槽与定位螺栓通过螺纹固定连接,使微震拾震传感器与保护外壳内壁之间留有间隙,保护盖板可拆卸地固定在保护外壳的敞口处,保护盖板中心设有喇叭口,微震拾震传感器的电缆从喇叭口伸出保护外壳;
所述连接装置包括连接板、底座、钢架、弧形凹槽、弧形固定片、套筒、螺杆和手柄,连接板一端与保护外壳底部固定连接,底座上开设多个螺孔、且多个螺孔成圆环形均匀分布;连接板侧部开设多个安装孔,多个安装孔的分布与多个螺孔一一对应;底座一侧与连接板...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乔中栋窦林名李守锋翟军苏仁元巩思园屈英阚吉亮焦宏强熊洪恩陈利薛建秋林飞葛庆买巧利卢中喜
申请(专利权)人:华亭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徐州弘毅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中国矿业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甘肃;6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