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同井同层多侧向自我注采井下流体分离自驱井及开采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油气田勘探开发
,是指一种采用新井型井网的自驱井,具体是同井同层多侧向自我注采井下流体分离自驱井及开采方法。
技术介绍
现有油气田开发最常用的井网形式是采用注入井和生产井构成的注采井组,通过注入井注入流体,将储层中的油气水混合流体驱替至相邻的生产井并举升至井口地表,采出井口地表的油气水混合流体通过地面油水处理设备进行分离处理。采用该注采井组进行油气田的开发时,至少需要一口注入井、一口生产井和一套地面油水处理设备,所需钻井数多、地面设备多、占地面积大、能量损耗大、单井产量低、最终采收率低、生产成本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同井同层多侧向自我注采井下流体分离自驱井及开采方法,以解决现有技术进行油气田开发时存在的钻井数多、地面设备多、占地面积大、能量损耗大、单井产量低、最终采收率低、生产成本高的问题。本专利技术的上述目的可采用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同井同层多侧向自我注采井下流体分离自驱井,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同井同层多侧向自我注采井下流体分离自驱井,其特征在于,所述同井同层多侧向自我注采的井下流体分离自驱井包括:/n直井段,其设有互不连通的注入流道和采出流道;/n位于同一储层内且设于所述直井段侧向的至少一个注入井段和至少一个采出井段,所述注入井段与所述注入流道连通而形成注入通道,所述注入通道内设有第一注入机构,所述采出井段与所述采出流道连通而形成采出通道,所述采出通道内设有第一采出机构;/n井下流体分离系统,其设于所述直井段中且具有入口、第一出口和第二出口,所述入口与所述采出流道连通,所述第一出口与井口连通,所述第二出口与所述注入流道连通。/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同井同层多侧向自我注采井下流体分离自驱井,其特征在于,所述同井同层多侧向自我注采的井下流体分离自驱井包括:
直井段,其设有互不连通的注入流道和采出流道;
位于同一储层内且设于所述直井段侧向的至少一个注入井段和至少一个采出井段,所述注入井段与所述注入流道连通而形成注入通道,所述注入通道内设有第一注入机构,所述采出井段与所述采出流道连通而形成采出通道,所述采出通道内设有第一采出机构;
井下流体分离系统,其设于所述直井段中且具有入口、第一出口和第二出口,所述入口与所述采出流道连通,所述第一出口与井口连通,所述第二出口与所述注入流道连通。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同井同层多侧向自我注采井下流体分离自驱井,其特征在于,所述采出井段包括水平采出井段和造斜采出管,所述水平采出井段通过所述造斜采出管与所述采出流道连通,所述注入井段包括水平注入井段和造斜注入管,所述水平注入井段通过所述造斜注入管与所述注入流道连通;
所述水平采出井段与所述水平注入井段在所述储层内的同一水平面中间隔设置,或者所述水平采出井段与所述水平注入井段分别在所述储层内上下间隔设置。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同井同层多侧向自我注采井下流体分离自驱井,其特征在于,所述水平采出井段内设有水平采出管柱,所述水平采出管柱与所述造斜采出管连通,所述水平采出管柱设有多个开孔;所述水平注入井段内设有水平注入管柱,所述水平注入管柱与所述造斜注入管连通,所述水平注入管柱设有多个开孔。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同井同层多侧向自我注采井下流体分离自驱井,其特征在于,所述采出井段包括压裂采出缝和造斜采出管,所述压裂采出缝通过所述造斜采出管与所述采出流道连通,所述注入井段包括压裂注入缝和造斜注入管,所述压裂注入缝通过所述造斜注入管与所述注入流道连通;
所述压裂采出缝与所述压裂注入缝在所述储层内的同一水平面中间隔设置,或者所述压裂采出缝与所述压裂注入缝在所述储层内上下间隔设置。
5.如权利要求1至4任一项所述的同井同层多侧向自我注采井下流体分离自驱井,其特征在于,所述井下流体分离系统包括自上而下依次相连的马达、第二注入机构和井下流体分离器,所述马达固设于下入管柱的下端,所述井下流体分离器具有所述入口、所述第一出口和所述第二出口,所述第二注入机构设于所述入口处,所述第一出口通过旁通管与所述下入管柱连通,所述第二出口通过单向阀与所述注入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锦芳,王连刚,王正茂,谢雯,田昌炳,石成方,朱怡翔,李保柱,叶继根,高兴军,李勇,周新茂,杜宜静,何辉,王珏,李蕾,李顺明,李军,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