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针织横机的针床装置及针织横机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6366366 阅读:39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1-19 23:35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针织横机的针床装置及针织横机,属于针织横机技术领域,针床装置包括针床和插片,相邻插片之间形成有针槽,针槽内设有下织针与下挺针脚,下织针与下挺针脚之间设有转换针脚,针槽内还设有隔板,隔板的顶部设有上织针,上织针的后端联接有上挺针脚,上挺针脚的底部设有推片,推片的底部设有过渡针脚,转换针脚的前端可与下织针或过渡针脚配合,下挺针脚可以通过转换针脚带动下织针前后移动,下挺针脚也可以通过转换针脚、过渡针脚及推片带动上挺针脚向上摆动。无需增加针床的数量,有利于降低针床装置的装配要求。通过转换针脚、过渡针脚及推片的配合即可实现上织针和下织针运行的切换,有利于简化针床装置的结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针织横机的针床装置及针织横机
本专利技术涉及针织横机
,尤其涉及一种针织横机的针床装置,另外,本专利技术还涉及采用此种针床装置的针织横机。
技术介绍
现有的针织横机普遍采用双针位结构,前后两片针床呈“八”字形对称设置,两块针床上的织针也呈“八”字形设置。双针位结构的针织横机在编织毛衫时一般采用衣片成型的编织方式,编织好的衣片经缝合后形成整件毛衫。由于毛衫的缝合质量取决于缝合工的熟练程度,不利于提高毛衫的生产效率和质量。双针位结构的针织横机进行全成型编织时,需采用隔针编织的方式才能满足全成型编织要求,例如机号为E12的双针位结构针织横机,在进行全成型编织时需使用E6机号的针距,织物难以达到细密的编织效果,且针织横机需要较大的编幅才能满足编织物的尺码要求。故双针位结构的针织横机在进行全成型编织时存在编制范围小、编织效率低等缺陷。四针位结构的针织横机能够实现全成型编织,即毛衫的大身、袖子和领子可以全部编织成型,后续无需再进行缝合,有利于提高毛衫的生产效率和质量。四针位结构的针织横机是指在前后针床上各配置上、下两层织针,上层织针和下层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针织横机的针床装置,包括针床和设于针床上的插片,插片沿针床的长度方向平行且间隔设有多个,相邻插片之间形成有针槽,针槽内设有前后布置的下织针与下挺针脚,其特征在于,所述下织针与下挺针脚之间设有可翘转的转换针脚,针槽内还设有位于下织针顶部的隔板,隔板的顶部设有相对于下织针倾斜设置的上织针,上织针的后端联接有可上下摆动的上挺针脚,上挺针脚的底部设有可上下移动的推片,推片的底部设有可前后移动的过渡针脚,转换针脚的前端可与下织针或过渡针脚配合,下挺针脚可以通过转换针脚带动下织针前后移动,下挺针脚也可以通过转换针脚、过渡针脚及推片带动上挺针脚向上摆动。/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针织横机的针床装置,包括针床和设于针床上的插片,插片沿针床的长度方向平行且间隔设有多个,相邻插片之间形成有针槽,针槽内设有前后布置的下织针与下挺针脚,其特征在于,所述下织针与下挺针脚之间设有可翘转的转换针脚,针槽内还设有位于下织针顶部的隔板,隔板的顶部设有相对于下织针倾斜设置的上织针,上织针的后端联接有可上下摆动的上挺针脚,上挺针脚的底部设有可上下移动的推片,推片的底部设有可前后移动的过渡针脚,转换针脚的前端可与下织针或过渡针脚配合,下挺针脚可以通过转换针脚带动下织针前后移动,下挺针脚也可以通过转换针脚、过渡针脚及推片带动上挺针脚向上摆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针床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渡针脚的顶部设有倾斜设置且前低后高的推面,上挺针脚设有位于上织针后侧且向上凸出的上挺踵,过渡针脚向前移动时通过推面与推片底端的配合带动推片向上移动,推片向上移动时带动上挺针脚向上摆动使上挺踵伸出针槽。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针床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推片设于隔板的后方,推片的顶面与隔板的顶面平行设置,推片向上移动到位时推片的顶面与隔板的顶面位于同一平面上。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针床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织针的后部设有联接槽及位于联接槽后侧的开口槽,开口槽的前端与联接槽连通、后端敞口设置,上挺针脚的前端设有与联接槽配合的联接凸起,上挺针脚的前部伸入开口槽中且联接凸起插设于联接槽中,联接凸起与联接槽采用弧形配合结构。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针床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转换针脚可翘转连接于下挺针脚,转换针脚的前端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付洪平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丰帆数控机械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