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秸秆类生物质发酵过程热能收集与循环供能装置及方法
本专利技术属于秸秆类生物能源开发
,具体涉及一种秸秆类生物质发酵过程热能收集与循环供能装置及方法。
技术介绍
我国秸秆类生物质能资源丰富,其中农作物播种面积约15亿亩,年产农业生物质约7亿吨,同时每年也会伴随产生大约8亿吨的农业作物废弃物,且种类繁多。面对能源危机、粮食短缺、环境污染等突出问题,秸秆类生物质的利用和生物转化尤为引人注目。其中,采用厌氧发酵方式(生物转化)可以将秸秆类生物质转化为甲烷、氢气等气体燃料以及可还田施用的沼液沼渣。这既有效缓解了农村能源紧张,又可以改善生态环境,有助于我国农业结构尽快向可持续性农业的转型。在秸秆类生物质的厌氧发酵过程中,众多生化反应在发生的同时会伴随有大量热量的生成。但是,在常规厌氧发酵设备中并没有对这些热量进行收集后循环利用,造成了能量的损耗和流失。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秸秆类生物质发酵过程热能收集与循环供能装置及方法。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秸秆类生物质发酵过程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秸秆类生物质发酵过程热能收集与循环供能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产气装置(1)、热能收集装置(2)与循环供能装置(3);/n所述产气装置(1)包括发酵罐(4),所述发酵罐(4)顶部固定连通有进料口(5),所述进料口(5)内部为富集培养区(6),所述发酵罐(4)内部为混合产气区(7),所述发酵罐(4)顶壁、位于所述混合产气区(7)上方处固定附有第一隔热层(8),所述发酵罐(4)底部设置有排液口(41)和加热器(44);/n所述热能收集装置(2)包括若干聚能环(9)与若干吸热管(10);所有所述聚能环(9)均套设于所述发酵罐(4)外部,每个所述聚能环(9)均通过吸热管(10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秸秆类生物质发酵过程热能收集与循环供能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产气装置(1)、热能收集装置(2)与循环供能装置(3);
所述产气装置(1)包括发酵罐(4),所述发酵罐(4)顶部固定连通有进料口(5),所述进料口(5)内部为富集培养区(6),所述发酵罐(4)内部为混合产气区(7),所述发酵罐(4)顶壁、位于所述混合产气区(7)上方处固定附有第一隔热层(8),所述发酵罐(4)底部设置有排液口(41)和加热器(44);
所述热能收集装置(2)包括若干聚能环(9)与若干吸热管(10);所有所述聚能环(9)均套设于所述发酵罐(4)外部,每个所述聚能环(9)均通过吸热管(10)与发酵罐(4)外壁固定相连;
所述循环供能装置(3)包括若干主导热管(11),相邻的聚能环(9)之间通过所述主导热管(11)连接,所述主导热管(11)的顶部还与所述发酵罐(4)顶部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秸秆类生物质发酵过程热能收集与循环供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发酵罐(4)底壁设置有第二隔热层(81)。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秸秆类生物质发酵过程热能收集与循环供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液口(41)内设置有上粗下细的聚料斗(411),所述聚料斗(411)内顶部设置有均布滤网(412),所述聚料斗(411)下端连接有排液管(413),所述排液管(413)上设置有排液阀(414)。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秸秆类生物质发酵过程热能收集与循环供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发酵罐(4)顶部设置有第一抽气口(42);所述进料口(5)顶部设置有罐盖(51),所述进料口(5)底部安装有对称设置的左水平推拉式挡料机构(52)与右水平推拉式挡料机构(53),所述进料口(5)侧壁还设置有第二抽气口(54)。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秸秆类生物质发酵过程热能收集与循环供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左水平推拉式挡料机构(52)包括前支板(521)、后支板(522)和挡板(523);所述进料口(5)侧壁上相对的两侧分别开设有水平的左长条形导孔和右长条形导孔,所述挡板(523)水平设置并滑动穿设在所述左长条形导孔内,所述前支板(521)设置在所述进料口(5)的外部左侧且位于所述挡板(523)的前侧,所述后支板(522)位于所述前支板(521)的后侧,所述前支板(521)和所述后支板(522)均固定在所述发酵罐(4)顶部,所述前支板(521)后侧壁和所述后支板(522)前侧壁均转动设有两个上下对称布置的导轮(524),所述挡板(523)滑动连接在上、下两组导轮(524)之间;
所述右水平推拉式挡料机构(53)与所述左水平推拉式挡料机构(52)的结构相同,且对称设置在所述进料口(5)的两侧,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姚义清,张怀文,
申请(专利权)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陕西;6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