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道转换结构、送风系统、汽车空调及其控制方法、汽车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6359354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1-19 23:28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一种风道转换结构、送风系统、汽车空调及其控制方法、汽车。风道转换结构包括回风风箱、送风风箱以及并联接设在回风风箱与送风风箱之间的上连接风道和下连接风道。回风风箱设有总回风口、新风口以及向回风风箱外出风的出风口,总回风口处设有第五风阀,新风口处设有第六风阀;送风风箱设有向送风风箱内进风的进风口。上连接风道与送风风箱的连通路径上设有第一风阀,上连接风道与回风风箱的连通路径上设有第二风阀,上连接风道设有上风口,上风口位于第一风阀与第二风阀之间;下连接风道与送风风箱的连通路径上设有第三风阀,下连接风道与回风风箱的连通路径上设有第四风阀,下连接风道设有下风口,下风口位于第三风阀与第四风阀之间。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风道转换结构、送风系统、汽车空调及其控制方法、汽车
本专利技术涉及空调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风道转换结构、送风系统、汽车空调及其控制方法、汽车。
技术介绍
目前现有客车空调多为顶置式空调,外观突出,影响整车一致性,与车内连接的送风风道则更为单一,制冷冷与制热时使用同一风道进行送风,风道一般布置于整车空间的上部(位于客车内侧的蒙皮与车顶之间)。在制冷时,通过空调内部进行制冷循环,由内风机将冷风吹出,到整车的上层风道中,由于冷空气较热空气密度大,风道内的冷空气会通过车内的出风口弥漫到整个车内,制冷效果好;但在制热时,热空气由风机吹出后,聚集在整车车顶的风道中,而热空气密度低,热量很难传达到整车,乘客体验差,使车内需增加电加热等辅助制热设备,但由于很多客车为新能源客车,客车整车的续航也成为一个较大的问题。冬夏两季制冷制热情况下,无法调整出风方式,乘客舒适性体验极差。
技术实现思路
鉴于此,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风道转换结构、送风系统、汽车空调及其控制方法、汽车,用以解决上述问题。为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如下:本专利技术第一方面公开了一种风道转换结构,包括回风风箱、送风风箱以及并联接设在所述回风风箱与所述送风风箱之间的上连接风道和下连接风道,其中所述回风风箱设有总回风口、新风口以及向所述回风风箱外出风的出风口,其中:所述总回风口处设有第五风阀,所述新风口处设有第六风阀,所述送风风箱设有向所述送风风箱内进风的进风口;所述上连接风道与所述送风风箱的连通路径上设有第一风阀,所述上连接风道与所述回风风箱的连通路径上设有第二风阀,所述上连接风道设有上风口,所述上风口位于所述第一风阀与所述第二风阀之间;所述下连接风道与所述送风风箱的连通路径上设有第三风阀,所述下连接风道与所述回风风箱的连通路径上设有第四风阀,所述下连接风道设有下风口,所述下风口位于所述第三风阀与第四风阀之间。进一步可选地:所述第一风阀设置在所述上连接风道与所述送风风箱的连接处,所述第二风阀设置在所述上连接风道与所述回风风箱的连接处,所述第三风阀设置在所述下连接风道与所述送风风箱的连接处,所述第四风阀设置在所述下连接风道与所述回风风箱的连接处。进一步可选地:所述下连接风道设有排风口,其中所述排风口位于所述下风口与所述第三风阀之间,所述排风口处设有第七风阀,用于开闭所述排风口。进一步可选地:所述送风切换组件采用对称设置方式,其中所述上连接风道包括对称设置在所述回风风箱两侧的左上连接风道和右上连接风道;所述送风风箱包括对称设置在所述回风风箱两侧的左送风风箱和右送风风箱;所述下连接风道的一端连接所述回风风箱,另一端分别与所述左送风风箱和右送风风箱连接。本专利技术第二方面公开了一种用于空调的送风系统,所述送风系统包括:如上任一所述的风道转换结构,其中所述空调中换热单元的壳体形成有壳体入口和壳体出口,所述出风口与所述壳体入口连通,所述送风风箱的进风口与所述壳体出口连通。进一步可选地:所述送风系统还包括连接左上连接风道的上风口的左上风道、连接右上连接风道的上风口的右上风道、连接左下连接风道的下风口的左下风道和连接右下连接风道的下风口的右下风道,其中所述左上风道和右上风道均设有上子风口,所述左下风道和右下风道均设有下子风口。本专利技术第三方面公开了一种汽车空调,所述汽车空调包括如上任一所述的送风系统。本专利技术第四方面公开了一种用于上述汽车空调的控制方法,所述控制方法包括:响应于接收到的制冷指令/制热制冷,空调控制风道转换结构中的风阀进行切换,并进入相应的制冷模式/制热模式。进一步可选地:所述制冷模式包括:模式1:上风道出风与下风道回风的内循环模式;模式2:上风道出风与下风道回风的全新风模式;模式3:上风道出风与总回风口回风的内循环模式;模式4:上风道出风与总回风口回风的全新风模式;所述制热模式包括:模式5:下风道出风与上风道回风的内循环模式;模式6:下风道出风与总回风口回风;模式7:上、下风道均出风与总回风口回风的内循环模式。进一步可选地:空调制冷模式选择所述模式1时:所述风道转换结构中的第一风阀和第四风阀开启,第二风阀、第三风阀、第五风阀、第六风阀和第七风阀关闭;空调制冷模式选择所述模式2时:所述风道转换结构中的第一风阀、第六风阀和第七风阀开启,第二风阀、第三风阀、第五风阀和第四风阀关闭;空调制冷模式选择所述模式3时:所述风道转换结构中的第一风阀和第五风阀开启,第二风阀、第三风阀、第四风阀、第六风阀和第七风阀关闭;空调制冷模式选择所述模式4时:所述风道转换结构中的第一风阀、第五风阀、第六风阀和第七风阀开启,第二风阀、第三风阀和第四风阀关闭;空调制冷模式选择所述模式5时:所述风道转换结构中的第二风阀和第三风阀开启,第一风阀、第五风阀、第六风阀、第四风阀和第七风阀关闭;空调制冷模式选择所述模式6时:所述风道转换结构中的第三风阀和第五风阀开启,第一风阀、第二风阀、第四风阀、第六风阀和第七风阀关闭;空调制冷模式选择所述模式7时:所述风道转换结构中的第一风阀、第三风阀和第五风阀开启,第二风阀、第四风阀、第六风阀和第七风阀关闭。本专利技术第五方面公开了一种汽车,所述汽车包括如上任一所述的送风系统,或包括上述汽车空调,或使用如上任一所述的汽车空调的控制方法。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改进空调,主要针对使用后置式大巴空调,设置四个出风口分别连接整车上上下左右四个风道,在风道与空调之间,增加风道转换结构,可随时根据环境需求,改变其送风回风方式,通过其送回风方式的改变,提高乘客乘车舒适性。附图说明通过参照附图详细描述其示例实施例,本公开的上述和其它目标、特征及优点将变得更加显而易见。下面描述的附图仅仅是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风道转换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风阀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风道转换结构的风阀安装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模式1时送回风流向示意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模式2时送回风流向示意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模式3时送回风流向示意图;图7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空调中风道转换结构的原理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在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使用的术语是仅仅出于描述特定实施例的目的,而非旨在限制本专利技术。在本专利技术实施例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使用的单数形式的“一种”、“所述”和“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风道转换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回风风箱、送风风箱以及并联接设在所述回风风箱与所述送风风箱之间的上连接风道和下连接风道,其中/n所述回风风箱设有总回风口、新风口以及向所述回风风箱外出风的出风口,其中所述总回风口处设有第五风阀,所述新风口处设有第六风阀;所述送风风箱设有向所述送风风箱内进风的进风口;/n所述上连接风道与所述送风风箱的连通路径上设有第一风阀,所述上连接风道与所述回风风箱的连通路径上设有第二风阀,所述上连接风道设有上风口,所述上风口位于所述第一风阀与所述第二风阀之间;所述下连接风道与所述送风风箱的连通路径上设有第三风阀,所述下连接风道与所述回风风箱的连通路径上设有第四风阀,所述下连接风道设有下风口,所述下风口位于所述第三风阀与第四风阀之间。/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风道转换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回风风箱、送风风箱以及并联接设在所述回风风箱与所述送风风箱之间的上连接风道和下连接风道,其中
所述回风风箱设有总回风口、新风口以及向所述回风风箱外出风的出风口,其中所述总回风口处设有第五风阀,所述新风口处设有第六风阀;所述送风风箱设有向所述送风风箱内进风的进风口;
所述上连接风道与所述送风风箱的连通路径上设有第一风阀,所述上连接风道与所述回风风箱的连通路径上设有第二风阀,所述上连接风道设有上风口,所述上风口位于所述第一风阀与所述第二风阀之间;所述下连接风道与所述送风风箱的连通路径上设有第三风阀,所述下连接风道与所述回风风箱的连通路径上设有第四风阀,所述下连接风道设有下风口,所述下风口位于所述第三风阀与第四风阀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道转换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风阀设置在所述上连接风道与所述送风风箱的连接处,所述第二风阀设置在所述上连接风道与所述回风风箱的连接处,所述第三风阀设置在所述下连接风道与所述送风风箱的连接处,所述第四风阀设置在所述下连接风道与所述回风风箱的连接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风道转换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下连接风道设有排风口,其中所述排风口位于所述下风口与所述第三风阀之间,所述排风口处设有第七风阀,用于开闭所述排风口。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风道转换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送风切换组件采用对称设置方式,其中
所述上连接风道包括对称设置在所述回风风箱两侧的左上连接风道和右上连接风道;所述送风风箱包括对称设置在所述回风风箱两侧的左送风风箱和右送风风箱;所述下连接风道的一端连接所述回风风箱,另一端分别与所述左送风风箱和右送风风箱连接。


5.一种用于空调的送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送风系统包括权利要求1-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风道转换结构,
其中所述空调中换热单元的壳体形成有壳体入口和壳体出口,所述出风口与所述壳体入口连通,所述送风风箱的进风口与所述壳体出口连通。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送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送风系统还包括连接左上连接风道的上风口的左上风道、连接右上连接风道的上风口的右上风道、连接左下连接风道的下风口的左下风道和连接右下连接风道的下风口的右下风道,
其中所述左上风道和右上风道均设有...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凯项建袁阳阳黄冠翔李珂罗宏斌
申请(专利权)人: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