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过滤除菌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6357545 阅读:25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1-19 23:2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新型过滤除菌装置,该技术方案采用了新型的卡接结构,并对过滤器的内部构造进行了创新性改进。具体来看,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在上壳体下端和下壳体上端分别设置环形插槽与凸出环,并在环形插槽与凸出环的顶端分别设置卡接结构,当凸出环插入至环形插槽最内端时,凸头楔入环形卡槽中,相互卡接固定,从而实现上壳体与下壳体的卡接固定,这种结构拆装更加方便。与此同时,滤材被容纳于凸出环中,其上下两端由上壳体的底面和下壳体的顶面夹持固定,并在滤材下端采用支撑片加以承托,从而降低了滤材因持续受流体下压力而发生破膜现象的可能性。此外,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通过丝扣固定在外部管路末端,便于将流体直接引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新型过滤除菌装置
本技术涉及实验器材
,具体涉及一种新型过滤除菌装置。
技术介绍
过滤除菌是利用滤材将流体中的微生物加以阻留的技术手段,用于去除流体中大于一定粒径的微生物,主要用于血清、毒素、抗生素等不耐热生物制品及空气的除菌,常用的滤材有薄膜滤材(0.45μm、0.22μm孔径)、陶瓷滤材、石棉滤材、烧结玻璃滤材等。在过滤除菌过程中,需要将滤材安装于特定的过滤器上,再将流体引入过滤器,使其单向流经滤材,从而达到过滤的目的;过滤器用于构建流体流通的通道,同时用于对滤材起到固定作用。因此,除了滤材本身的性能之外,过滤器结构是否合理也对过滤效果具有直接影响。如前文所述,过滤器首先要对滤材加以固定,同时要保证流体严格流经滤材,因此滤材、过滤器的组装相对繁琐,需要精准对合并充分加以紧固才能使用,否则容易发生漏液、破膜等现象,导致过滤失效。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旨在针对现有技术的技术缺陷,提供一种新型过滤除菌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常规过滤器组装较为繁琐的技术问题。为实现以上技术目的,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新型过滤除菌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上壳体(1),进液管(2),套管(3),凸棱(4),丝扣(5),环形插槽(6),环形卡槽(7),下壳体(8),凸出环(9),凸头(10),凹槽(11),支撑片(12),出液管(13),滤材(14),底面(15),顶面(16),其中,在上壳体(1)上固定连接有进液管(2),在上壳体(1)上、位于进液管(2)外周的位置固定连接有套管(3),在套管(3)的外壁上固定的连接有若干凸棱(4),在套管(3)的内壁上具有丝扣(5);在上壳体(1)的底面(15)上开设有环形插槽(6),在环形插槽(6)的顶端开设有环形卡槽(7);在下壳体(8)的顶面(16)上固定连接有凸...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型过滤除菌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上壳体(1),进液管(2),套管(3),凸棱(4),丝扣(5),环形插槽(6),环形卡槽(7),下壳体(8),凸出环(9),凸头(10),凹槽(11),支撑片(12),出液管(13),滤材(14),底面(15),顶面(16),其中,在上壳体(1)上固定连接有进液管(2),在上壳体(1)上、位于进液管(2)外周的位置固定连接有套管(3),在套管(3)的外壁上固定的连接有若干凸棱(4),在套管(3)的内壁上具有丝扣(5);在上壳体(1)的底面(15)上开设有环形插槽(6),在环形插槽(6)的顶端开设有环形卡槽(7);在下壳体(8)的顶面(16)上固定连接有凸出环(9),在凸出环(9)的顶端固定连接有若干凸头(10),在下壳体(8)的顶面(16)上开设有凹槽(11),在凹槽(11)中固定连接有若干支撑片(12),在下壳体(8)的下端固定连接有出液管(13);在上壳体...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健张守庆孙永泽王辉张文怡
申请(专利权)人:中科蓝海测试天津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天津;1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