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改善磁共振成像质量的3D打印磁共振线圈内衬空腔支具及制备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6351680 阅读:27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1-19 23:19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用于改善磁共振成像质量的3D打印磁共振线圈内衬空腔支具及制备方法,所述空腔支具包括经3D打印成型的支具本体,支具本体为上、下两半组合体,支具本体为设有加料口的空腔形式,所述空腔中设有通过加料口加入的含水有机物填充材料层;支具本体的内层轮廓呈与人体肢体或实验动物轮廓吻合的形式,支具本体的外层轮廓呈与磁共振扫描线圈的内轮廓吻合的形式。本发明专利技术能有效改善磁共振成像质量;针对麻醉后存在肢体抽动的实验动物难以统一标准化扫描问题,改进为对所有实验动物采用同一姿势的标准化扫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用于改善磁共振成像质量的3D打印磁共振线圈内衬空腔支具及制备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用于改善磁共振成像质量的3D打印磁共振线圈内衬空腔支具及制备方法。
技术介绍
磁共振成像,特别是磁共振周围神经成像(以弥散张量成像为代表)对于诊断病变和评估恢复状态有重要价值。目前磁共振周围神经成像技术尚未完善,腕部及手指部位弥散张量成像质量仍需改善,成像质量不满意的主要原因是:1.扫描线圈非专用线圈,如腕部专用线圈较昂贵,临床常用膝关节线圈扫描腕部,肢体与线圈间存在较大间隙,又如对实验动物进行扫描时,动物肢体细小,与扫描线圈存在较大间隙,间隙产生磁敏感伪影影响成像质量;2.扫面时肢体制动不足,特别在动物实验时,麻醉后的动物存在肌肉抽动,移动伪影影响成像质量。初步研究提示在间隙中填充大米能改善周围神经成像的质量。目前临床中,磁共振周围神经成像常受到扫描线圈非专用部位线圈的使用限制,这对周围神经扫描成像影响较对骨、关节影响巨大,购进每个部位的专用线圈会增加医院的投入。设计一种全新理念的改进技术,在不增加医院投入的基础上,获得高质量的周围神经成像效果,能够大力帮助临床医师进行诊断与评价,对患者本人及社会有积极意义,并能推进医学的进步。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有效改善磁共振成像质量的用于改善磁共振成像质量的3D打印磁共振线圈内衬空腔支具及制备方法。本专利技术的技术解决方案是:一种用于改善磁共振成像质量的3D打印磁共振线圈内衬空腔支具,其特征是:包括经3D打印成型的支具本体,支具本体为上、下两半组合体,支具本体为设有加料口的空腔形式,所述空腔中设有通过加料口加入的含水有机物填充材料层;支具本体的内层轮廓呈与人体肢体或实验动物轮廓吻合的形式,支具本体的外层轮廓呈与磁共振扫描线圈的内轮廓吻合的形式;使用状态下,所述支具本体使用状态下设置在人体肢体与磁共振扫描线圈之间,内层与人体肢体或实验动物吻合,外层与磁共振扫描线圈吻合。一种用于改善磁共振成像质量的3D打印磁共振线圈内衬空腔支具的制备方法,其特征是:包括下列步骤:(1)通过3D打印技术制作临床用磁共振线圈内衬空腔支具:首先,对正常人肢体或实验动物进行磁共振或CT扫描,然后通过图像处理软件进行三维重建获取肢体轮廓,作为支具的内层轮廓;第二,获取临床常用线圈的内轮廓作为支具的外层轮廓;第三,将上述支具的外层轮廓与内层轮廓通过计算机图形软件进行组合;第四,3D打印出封闭的空腔支具,支具为硬质塑料,对肢体能有效制动,支具留有加料口;(2)在空腔支具内通过加料口填充含水有机物。所述含水有机物为大米、小米或蛋白质凝胶等。本专利技术能有效改善磁共振成像质量;针对麻醉后存在肢体抽动的实验动物难以统一标准化扫描问题,改进为对所有实验动物采用同一姿势的标准化扫描。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使用状态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一种用于改善磁共振成像质量的3D打印磁共振线圈内衬空腔支具,包括经3D打印成型的支具本体,支具本体为上、下两半组合体1、2,支具本体为设有加料口3的空腔形式,所述空腔中设有通过加料口加入的含水有机物填充材料层;支具本体的内层轮廓呈与人体肢体或实验动物轮廓吻合的形式,支具本体的外层轮廓呈与磁共振扫描线圈的内轮廓吻合的形式;使用状态下,所述支具本体使用状态下设置在人体肢体与磁共振扫描线圈之间,内层与人体肢体或实验动物吻合,外层与磁共振扫描线圈吻合。一种用于改善磁共振成像质量的3D打印磁共振线圈内衬空腔支具的制备方法,包括下列步骤:(1)通过3D打印技术制作临床用磁共振线圈内衬空腔支具:首先,对正常人肢体进行磁共振或CT扫描,然后通过图像处理软件进行三维重建获取肢体轮廓,作为支具的内层轮廓;第二,获取临床常用线圈的内轮廓作为支具的外层轮廓;第三,将上述支具的外层轮廓与内层轮廓通过计算机图形软件进行组合;第四,3D打印出封闭的空腔支具,支具为硬质塑料,对肢体能有效制动,支具留有加料口;(2)在空腔支具内通过加料口填充含水有机物。所述含水有机物为大米、小米或蛋白质凝胶等。对于实验动物:通过3D打印技术制作动物实验用磁共振线圈内衬空腔支具。首先,将麻醉后的实验动物(以实验兔为例)摆放成标准扫描姿势,对实验兔前后肢体进行磁共振或CT扫描,然后通过图像处理软件进行三维重建获取肢体轮廓,作为支具的内层轮廓。第二,获取临床常用膝关节线圈的内轮廓作为支具的外层轮廓。第三,将上述支具的外层轮廓与内层轮廓通过计算机图形软件进行组合。第四,3D打印出封闭的空腔支具,支具为硬质塑料,支具留有加料口。实验动物进行磁共振扫描时佩戴3D打印支具,并将肢体固定在支具上,对所有实验动物采用同一姿势的标准化,且能有效控制动物抽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改善磁共振成像质量的3D打印磁共振线圈内衬空腔支具,其特征是:包括经3D打印成型的支具本体,支具本体为上、下两半组合体,支具本体为设有加料口的空腔形式,所述空腔中设有通过加料口加入的含水有机物填充材料层;支具本体的内层轮廓呈与人体肢体或实验动物轮廓吻合的形式,支具本体的外层轮廓呈与磁共振扫描线圈的内轮廓吻合的形式;使用状态下,所述支具本体使用状态下设置在人体肢体与磁共振扫描线圈之间,内层与人体肢体或实验动物吻合,外层与磁共振扫描线圈吻合。/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改善磁共振成像质量的3D打印磁共振线圈内衬空腔支具,其特征是:包括经3D打印成型的支具本体,支具本体为上、下两半组合体,支具本体为设有加料口的空腔形式,所述空腔中设有通过加料口加入的含水有机物填充材料层;支具本体的内层轮廓呈与人体肢体或实验动物轮廓吻合的形式,支具本体的外层轮廓呈与磁共振扫描线圈的内轮廓吻合的形式;使用状态下,所述支具本体使用状态下设置在人体肢体与磁共振扫描线圈之间,内层与人体肢体或实验动物吻合,外层与磁共振扫描线圈吻合。


2.一种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改善磁共振成像质量的3D打印磁共振线圈内衬空腔支具的制备方法,其特征是:包括下列步骤:...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丁文全梁良
申请(专利权)人:宁波市第六医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