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大冲角网板作业姿态调整结构和方法,网板的上叉纲板外侧的前端部设有上叉纲板孔,上叉纲板连接链通过上叉纲板孔与上叉纲板连接,网板的下叉纲板外侧的前端部设有下叉纲板孔,下叉纲板连接链通过下叉纲板孔与下叉纲板连接,曳纲板外侧的中后部设有曳纲板孔,曳纲板连接链通过曳纲板孔与曳纲板连接,通过调节所述上叉纲板连接链、下叉纲板连接链和曳纲板连接链的有效拖曳长度对网板的作业冲角、前后倾姿态和内外倾姿态进行调整。本发明专利技术能够调整网板使其获得较大的作业冲角,能够调整网板使其具有前后倾和内外倾,有利于提高网板的扩张力和作业的稳定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大冲角网板作业姿态调整结构和方法
本专利技术属于拖网网板作业调整的
,特别是涉及一种大冲角网板作业姿态调整结构和方法。
技术介绍
网板是连接于拖网网口两侧,具有水流作用下具备自扩张性能的拖网属具,用以将网口两侧扩张。网板的扩张力随着水流冲角的变化而变化,大多数网板选择的作业冲角介于30°-40°,连接方法是前部的曳纲连接中间位置的曳纲板,后端2根叉纲连接网板的上下叉纲板,通过在叉纲板上开数个孔,上下叉纲连接不同的叉纲孔,来调节作业冲角,这种连接方法可适用于网板小冲角作业时(30°-35°)的连接。对于网板的临界冲角(升力系数最高值对应的冲角)较高的网板,为了获得更高的扩张力,有些网板的作业冲角选择甚至会超过40°,仅靠2根叉纲连接上下叉纲板的方法很难调整网板的作业冲角。网板作业时还具有前后倾和内外倾的姿态,特别对于底层拖网网板,网板具备一定的后倾(仰角),及外倾(向网板背面倾斜一定角度),可以提升网板的稳性,而仅靠后部的2根叉纲连接上下叉纲板也难以调整网板的作业姿态。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大冲角网板作业姿态调整结构和方法,能够调整网板使其获得较大的作业冲角,能够调整网板使其具有前后倾和内外倾,有利于提高网板的扩张力和作业的稳定性。本专利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大冲角网板作业姿态调整结构,包括网板、上叉纲板连接链和下叉纲板连接链,所述网板的上叉纲板外侧的前端部设有上叉纲板孔,所述上叉纲板连接链通过上叉纲板孔与上叉纲板连接,所述网板的下叉纲板外侧的前端部设有下叉纲板孔,所述下叉纲板连接链通过下叉纲板孔与下叉纲板连接,还包括曳纲板连接链,所述曳纲板外侧的中后部设有曳纲板孔,所述曳纲板连接链通过曳纲板孔与曳纲板连接。所述上叉纲板孔、下叉纲板孔和曳纲板孔的位置分别设有加强板。所述网板的曳纲板内侧的中后部设有曳纲拉板,所述曳纲拉板上开设有沿竖向均匀间隔排列的曳纲拉孔,前曳纲通过曳纲拉孔与曳纲拉板连接。本专利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大冲角网板作业姿态调整方法,利用上述的大冲角网板作业姿态调整结构进行调整,两侧网板上的上叉纲板连接链、下叉纲板连接链和曳纲板连接链分别与拖网两侧的曳纲连接点连接,通过调节所述上叉纲板连接链、下叉纲板连接链和曳纲板连接链的有效拖曳长度对网板的作业冲角、前后倾姿态和内外倾姿态进行调整。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通过调整网板背部的上叉纲板连接链、下叉纲板连接链和曳纲板连接链的有效拖曳长度来确定连接点,不同的连接点可以调整网板不同的作业冲角,能够实现调整网板的作业冲角达到40°以上,有利于提高网板的扩张力。通过调整三根连接链的有效拖曳长度改变连接点位置,也可以调整网板的前后倾姿态和内外倾姿态,使网板用于底层拖网作业时具备更好的稳定性。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网板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网板作业冲角调整方法示意图。图3为网板后倾姿态调整方法示意图。图4为网板外倾姿态调整方法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专利技术。应理解,这些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专利技术而不用于限制本专利技术的范围。此外应理解,在阅读了本专利技术讲授的内容之后,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本专利技术作各种改动或修改,这些等价形式同样落于本申请所附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范围。一种大冲角网板作业姿态调整结构,包括网板,上叉纲板连接链8、下叉纲板连接链9、前曳纲11和曳纲板连接链10。如图1所示,网板采用矩形曲面网板,包括顶部的上叉纲板1、中部的曳纲板4和底部的下叉纲板5,网板结构为通用结构,这里不再进行详细说明。上叉纲板1为网板受力支撑板,用于连接后部叉纲,上叉纲板1外侧(即背侧)的前端部设有上叉纲板孔2,孔尺寸根据需要调整,为增加强度,可于孔周围焊接一层加强板。上叉纲板连接链8通过上叉纲板孔2与上叉纲板1连接。下叉纲板5为网板受力支撑板,用于连接后部叉纲,下叉纲板5外侧(即背部)的前端部设有下叉纲板孔6,下叉纲板孔6的位置与上叉纲板孔2的位置相对应,孔尺寸根据需要调整,为增加强度,可于孔周围焊接一层加强板。下叉纲板连接链9通过下叉纲板孔6与下叉纲板5连接。曳纲板4为网板受力支撑板,曳纲板4内侧的中后部设有曳纲拉板3,曳纲拉板3上开设有沿竖向均匀间隔排列的五个曳纲拉孔(a、b、c、d、e)。前曳纲11通过曳纲拉孔与曳纲拉板3连接,可通过连接不同的曳纲拉孔调整网板的内外倾角。曳纲板4外侧的中后部设有曳纲板孔7,孔尺寸根据需要调整,为增加强度,可于孔周围焊接一层加强板。曳纲板连接链10通过曳纲板孔7与曳纲板4连接。利用了上述的大冲角网板作业姿态调整结构对网板作业姿势进行调整时,作业时需要对称的两块网板,两侧网板的调整方法相同。两侧网板上的上叉纲板连接链8、下叉纲板连接链9和曳纲板连接链10分别与拖网两侧的曳纲连接点连接,通过调节上叉纲板连接链8、下叉纲板连接链9和曳纲板连接链10的有效拖曳长度对网板的作业冲角、前后倾姿态和内外倾姿态进行调整。如图2所示,调整上叉纲板连接链8、下叉纲板连接链9和曳纲板连接链10三根铁链的有效拖曳长度,可以得到不同的冲角调整连接点(A1-A5),连接不同的连接点既可以调整网板在需要的作业冲角下工作。如图3所示,调整上叉纲板连接链8、下叉纲板连接链9和曳纲板连接链10三根铁链的有效拖曳长度,可以得到不同的前后倾姿态调整连接点(B1-B5),连接不同的连接点既可以调整网板的前后倾姿态。如图4所示,调整上叉纲板连接链8、下叉纲板连接链9和曳纲板连接链10三根铁链的有效拖曳长度,可以得到不同的内外倾姿态调整连接点(C1-C5),连接不同的连接点既可以调整网板在需要的内外倾姿态。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大冲角网板作业姿态调整结构,包括网板、上叉纲板连接链(8)和下叉纲板连接链(9),所述网板的上叉纲板(1)外侧的前端部设有上叉纲板孔(2),所述上叉纲板连接链(8)通过上叉纲板孔(2)与上叉纲板(1)连接,所述网板的下叉纲板(5)外侧的前端部设有下叉纲板孔(6),所述下叉纲板连接链(9)通过下叉纲板孔(6)与下叉纲板(5)连接,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曳纲板连接链(10),所述曳纲板(4)外侧的中后部设有曳纲板孔(7),所述曳纲板连接链(10)通过曳纲板孔(7)与曳纲板(4)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大冲角网板作业姿态调整结构,包括网板、上叉纲板连接链(8)和下叉纲板连接链(9),所述网板的上叉纲板(1)外侧的前端部设有上叉纲板孔(2),所述上叉纲板连接链(8)通过上叉纲板孔(2)与上叉纲板(1)连接,所述网板的下叉纲板(5)外侧的前端部设有下叉纲板孔(6),所述下叉纲板连接链(9)通过下叉纲板孔(6)与下叉纲板(5)连接,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曳纲板连接链(10),所述曳纲板(4)外侧的中后部设有曳纲板孔(7),所述曳纲板连接链(10)通过曳纲板孔(7)与曳纲板(4)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大冲角网板作业姿态调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叉纲板孔(2)、下叉纲板孔(6)和曳纲板孔(7)的位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磊,王鲁民,万荣,张勋,冯春雷,朱文斌,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上海;3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