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面热印专用印字轮架。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电缆表面印字设备领域。提出了一种可简单、高效的完成大规格电线电缆双面印字的双面热印专用印字轮架。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为:设于挤出机出料口的一侧,所述双面热印专用印字轮架包括基座1、立柱2、顶板3、下印字轮4、下印字轮驱动组件、上印字轮5以及上印字轮驱动组件;所述下印字轮4以及上印字轮5的侧表面上均设有向外凸起的字符。从整体上具有结构精巧、操作方便以及印字效果好等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双面热印专用印字轮架
本专利技术涉及电缆表面印字设备领域。
技术介绍
目前,电线电缆印字要求一般为油墨印和单边热印,其所针对的电线电缆规格小,现有技术中的单边油印设备大多如国家局于2015年1月28日公告的一份名为“一种速干型电缆印字装置”、申请号为“201420516755.2”的中国技术专利所示,然而,此类设备在对于需要双面印刷的大规格电线电缆时,却难以适用,因此,如何简单、高效的完成大规格电线电缆的双面印字,即成为了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了一种结构精巧、操作方便且印字效果好,可简单、高效的完成大规格电线电缆双面印字的双面热印专用印字轮架。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为:设于挤出机出料口的一侧,所述双面热印专用印字轮架包括基座1、立柱2、顶板3、下印字轮4、下印字轮驱动组件、上印字轮5以及上印字轮驱动组件;所述立柱2具有一对,一对所述立柱2均竖直设置、且二者的底端均固定连接在基座1的顶面上,所述顶板3固定连接在一对立柱2的顶端;所述下印字轮4以及上印字轮5的侧表面上均设有向外凸起的字符;所述下印字轮4通过下印字轮驱动组件可升降的设置在基座和顶板之间;所述上印字轮5通过上印字轮驱动组件可升降的设置在基座和顶板之间、且处于下下印字轮4的上方。所述下印字轮驱动组件包括下升降座41、下转轴42、下套筒43和下气缸44;所述下升降座41的两端分别套接一对所述立柱2,所述下转轴42的中部穿设所述下升降座41、且与下升降座41固定相连,所述下印字轮4和下套筒43分处于下升降座41的两侧、且均套接所述下转轴42,所述下气缸44连接在下套筒43和基座1之间,从而通过下气缸44带动下印字轮4往复升降。所述下转轴42上还穿设有两个下限位销45,两个下限位销45分处于下印字轮4的两侧,两所述下限位销45之间的间距大于下印字轮4轴向的厚度。所述上印字轮驱动组件包括上升降座51、上转轴52、上套筒53和上气缸54;所述上升降座51的两端分别套接一对所述立柱2,所述上转轴52的中部穿设所述上升降座51、且与上升降座51固定相连,所述上印字轮5和上套筒53分处于上升降座51的两侧、且均套接所述上转轴52,所述上气缸54连接在上套筒53和顶板3之间,从而通过上气缸54带动上印字轮5往复升降。所述上印字轮驱动组件包括上转轴52、上固定座56、上铰接座57、上中心轴58和上杠杆59;所述上固定座56固定连接在其中一个立柱2上、且处于下印字轮4的上方,所述上铰接座57固定连接在上固定座56的一侧,所述中心轴58的一端与上铰接座57铰接,所述上杠杆59和上印字轮5分处于上固定座56的两侧,所述上杠杆59的中部与中心轴58远离上铰接座57的一端固定相连,所述上杠杆59的一端悬空、且另一端与上转轴52固定相连,所述上印字轮5套接所述上转轴52。所述上转轴52上还穿设有两个上限位销55,两个上限位销55分处于上印字轮5的两侧,两所述上限位销55之间的间距大于上印字轮5轴向的厚度。所述双面热印专用印字轮架的一侧还设有朝向下印字轮4以及上印字轮5的加热灯,通过加热灯对经过下印字轮4和上印字轮5之间的电缆进行加热。本专利技术中由于双面热印专用印字轮架设于挤出机出料口的一侧,因此,可在电缆挤出后直接送入下印字轮4和上印字轮5之间,使得电缆表皮在未完全固化的情况下经过下印字轮4以及上印字轮5,从而高效的完成对大规格电缆表面的双面印字,通过下印字轮驱动组件以及上印字轮驱动组件的配合,使得下印字轮4和上印字轮5的间距可调,并可在热印过程中提供出足量的压力,以确保热印的效果。从整体上具有结构精巧、操作方便以及印字效果好等优点。附图说明图1是本案中上印字轮驱动组件第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的左视图,图3是图1的右视图;图4是本案中上印字轮驱动组件的第二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图4的左视图,图6是图4的右视图;图中1是基座,2是立柱,3是顶板,4是下印字轮,41是下升降座,42是下转轴,43是下套筒,44是下气缸,45是下限位销,5是上印字轮,51是上升降座,52是上转轴,53是上套筒,54是上气缸,55是上限位销,56是上固定座,57是上铰接座,58是上中心轴,59是上杠杆。具体实施方式为能清楚说明本专利的技术特点,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并结合其附图,对本专利进行详细阐述。本专利技术如图1-6所示,设于挤出机出料口的一侧,所述双面热印专用印字轮架包括基座1、立柱2、顶板3、下印字轮4、下印字轮驱动组件、上印字轮5以及上印字轮驱动组件;所述立柱2具有一对,一对所述立柱2均竖直设置、且二者的底端均固定连接在基座1的顶面上,所述顶板3固定连接在一对立柱2的顶端;所述下印字轮4以及上印字轮5的侧表面上均设有向外凸起的字符;所述下印字轮4通过下印字轮驱动组件可升降的设置在基座和顶板之间;所述上印字轮5通过上印字轮驱动组件可升降的设置在基座和顶板之间、且处于下下印字轮4的上方。这样,由于双面热印专用印字轮架设于挤出机出料口的一侧,因此,可在电缆挤出后直接送入下印字轮4和上印字轮5之间,使得电缆表皮在未完全固化的情况下经过下印字轮4以及上印字轮5,从而高效的完成对大规格电缆表面的双面印字,通过下印字轮驱动组件以及上印字轮驱动组件的配合,使得下印字轮4和上印字轮5的间距可调,并可在热印过程中提供出足量的压力,以确保热印的效果。所述下印字轮驱动组件包括下升降座41、下转轴42、下套筒43和下气缸44;所述下升降座41的两端分别套接一对所述立柱2,所述下转轴42的中部穿设所述下升降座41、且与下升降座41固定相连,所述下印字轮4和下套筒43分处于下升降座41的两侧、且均套接所述下转轴42,所述下气缸44连接在下套筒43和基座1之间,从而通过下气缸44带动下印字轮4往复升降。所述下转轴42上还穿设有两个下限位销45,两个下限位销45分处于下印字轮4的两侧,两所述下限位销45之间的间距大于下印字轮4轴向的厚度。即允许下印字轮4沿其轴向进行一定程度的直线运动,即使其可以随电缆轻微偏移而移动,从而更好的配合挤出机产出的电缆。上印字轮驱动组件的第一种实施例如图1-3所示,所述上印字轮驱动组件包括上升降座51、上转轴52、上套筒53和上气缸54;所述上升降座51的两端分别套接一对所述立柱2,所述上转轴52的中部穿设所述上升降座51、且与上升降座51固定相连,所述上印字轮5和上套筒53分处于上升降座51的两侧、且均套接所述上转轴52,所述上气缸54连接在上套筒53和顶板3之间,从而通过上气缸54带动上印字轮5往复升降。这样,通过上气缸以及下气缸的动作,可对下印字轮4和上印字轮5的间距进行调节,并可在热印过程中提供出足量的压力,确保热印效果。上印字轮驱动组件的第一种实施例如图4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双面热印专用印字轮架,其特征在于,设于挤出机出料口的一侧,所述双面热印专用印字轮架包括基座(1)、立柱(2)、顶板(3)、下印字轮(4)、下印字轮驱动组件、上印字轮(5)以及上印字轮驱动组件;/n所述立柱(2)具有一对,一对所述立柱(2)均竖直设置、且二者的底端均固定连接在基座(1)的顶面上,所述顶板(3)固定连接在一对立柱(2)的顶端;/n所述下印字轮(4)以及上印字轮(5)的侧表面上均设有向外凸起的字符;/n所述下印字轮(4)通过下印字轮驱动组件可升降的设置在基座和顶板之间;/n所述上印字轮(5)通过上印字轮驱动组件可升降的设置在基座和顶板之间、且处于下下印字轮(4)的上方。/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双面热印专用印字轮架,其特征在于,设于挤出机出料口的一侧,所述双面热印专用印字轮架包括基座(1)、立柱(2)、顶板(3)、下印字轮(4)、下印字轮驱动组件、上印字轮(5)以及上印字轮驱动组件;
所述立柱(2)具有一对,一对所述立柱(2)均竖直设置、且二者的底端均固定连接在基座(1)的顶面上,所述顶板(3)固定连接在一对立柱(2)的顶端;
所述下印字轮(4)以及上印字轮(5)的侧表面上均设有向外凸起的字符;
所述下印字轮(4)通过下印字轮驱动组件可升降的设置在基座和顶板之间;
所述上印字轮(5)通过上印字轮驱动组件可升降的设置在基座和顶板之间、且处于下下印字轮(4)的上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双面热印专用印字轮架,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印字轮驱动组件包括下升降座(41)、下转轴(42)、下套筒(43)和下气缸(44);
所述下升降座(41)的两端分别套接一对所述立柱(2),所述下转轴(42)的中部穿设所述下升降座(41)、且与下升降座(41)固定相连,所述下印字轮(4)和下套筒(43)分处于下升降座(41)的两侧、且均套接所述下转轴(42),所述下气缸(44)连接在下套筒(43)和基座(1)之间,从而通过下气缸(44)带动下印字轮(4)往复升降。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双面热印专用印字轮架,其特征在于,所述下转轴(42)上还穿设有两个下限位销(45),两个下限位销(45)分处于下印字轮(4)的两侧,两所述下限位销(45)之间的间距大于下印字轮(4)轴向的厚度。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双面热印专用印字轮架,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印字轮驱动组件包括上升降座(51)、上转轴...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蒋永军,陈晓方,吴俊,江明,王淑君,苏艳文,
申请(专利权)人:无锡江南电缆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