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智能组合双层床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331927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1-13 18:25
本申请涉及一种智能组合双层床,涉及智能家居产品的技术领域,其包括上床体、下床体与步梯,下床体通过支撑杆支撑上床体,下床体上还设置有用于移动上主支架的移动装置,移动装置包括第一连杆、第二连杆与第一步进电机,第一连杆的一端转动连接在下床体上,第一连杆的另一端转动连接在上床体上,第二连杆的一端转动连接在下床体上,第二连杆的另一端转动连接在上床体上,第一连杆、上床体、第二连杆、下床体之间呈平行四边形设置,第一步进电机固定连接在下床体上,且第一步进电机与第一连杆传动连接。本申请能够将上床体与下床体融为一个床体,增大居住者的居住面积,提高居住的舒适度,并且提高双层床的空间利用率。

An intelligent combined double be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智能组合双层床
本申请涉及智能家居产品的
,尤其是涉及一种智能组合双层床。
技术介绍
双层床一般是为利用空间而使用的,比之单层床相当于多了一张床的位置。对于儿童来说,爬上爬下可以锻炼他的灵活度,而且现在普通独生子,玩的空间有限,这样还可以增加小伙伴与他作伴的机会。对于住宿学生来说,上下床有效的节省了空间,很好解决了校舍不足问题。对于不同的人群和需求,双层床也有许多不同种类。双层床大都包括上床体、下床体和步梯,上床体上设置有上床板,下床体上设置有下床板,步梯设置在上床板的一端并用于下层居住者攀爬至上床板上。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专利技术人认为,如果具有双层床的卧室中暂时只居住一个人时,居住者只能在上床体和下床体之间择一使用,如此便造成了空间上的浪费。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提高空间的利用率,本申请提供一种智能组合双层床。一种智能组合双层床,包括上床体、下床体与步梯,所述下床体通过支撑杆支撑所述上床体,所述下床体包括下主支架与下床板,所述下床板固定连接在所述下主支架上,所述上床体包括上主支架与上床板,所述上床板固定连接在所述上主支架上,所述支撑杆的下端与所述下主支架固定连接,所述支撑杆的上端与所述上主支架抵接;所述下主支架上还设置有用于移动所述上主支架的移动装置,所述移动装置包括第一连杆、第二连杆与第一步进电机,所述第一连杆的一端转动连接在所述下主支架上,所述第一连杆的另一端转动连接在所述上主支架上,所述第二连杆的一端转动连接在所述下主支架上,所述第二连杆的另一端转动连接在所述上主支架上,所述第一连杆、上主支架、第二连杆、下主支架之间呈平行四边形设置,所述第一步进电机固定连接在所述下主支架上,且所述第一步进电机与所述第一连杆传动连接,所述步梯固定连接在所述下主支架上。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卧室里有两个人居住时,双层床处于原始状态,此时上床体位于下床体的上方,两个居住者分别居住在上床体和下床体上;当其中一个居住者暂时不居住在该卧室时,启动第一步进电机,第一步进电机带动第一连杆与第二连杆转动,进而使上床板和下床板平齐,此时上床体与下床体融为一个床体,增大了居住者的居住面积,提高了居住的舒适度;上床板与下床板可被同时使用,提高了双层床的空间利用率;第一连杆、上主支架、第二连杆、下主支架之间呈平行四边形设置,在移动上床板时上床板可始终保持水平,铺设在上床板上的被褥不易被倾倒揉搓,节省了移动完上床板后整理床褥的时间。本申请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下床体还包括下床头板、下床尾板与下内挡板,所述下床头板、下床尾板、下内挡板均固定连接在所述下主支架上,所述下床头板与下床尾板分别设置在所述下床板长度方向的两端,所述下内挡板设置在所述下床板宽度方向的一端,所述上床体还包括上床头板、上床尾板与上外挡板,所述上床头板、上床尾板、上外挡板均固定连接在所述上主支架上,所述上床头板与上床尾板分别设置在所述上床板长度方向的两端,所述上外挡板设置在所述上床头板宽度方向上远离所述下内挡板的一端;在所述上床板位于所述下床板的上方时,所述第一连杆与所述第二连杆呈倾斜设置,且所述第一连杆靠近所述上主支架的一端朝远离所述上外挡板的一侧倾斜,所述第二连杆设置在所述第一连杆靠近所述上外挡板的一侧,所述第二连杆还设置在所述第一连杆远离所述上床板的一侧。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两个居住者同时使用一张双层床时,上主支架与支撑杆的上端抵接,此时上主支架与上层居住者的压力便会施加在支撑杆上,第一连杆与第二连杆不易弯曲受力,进而使第一连杆、第二连杆不易被折断,同时由于第一连杆与第二连杆的导向,上主支架不易从支撑杆上掉落,提高了上层居住者的安全性;同时在转动第一连杆时,第一连杆会先驱动上床体向上移动,使上主支架离开支撑杆,支撑杆不易影响上主支架的移动。本申请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下主支架的底端固定连接有四个用于支撑下床体的下支腿,所述上主支架的底端且靠近所述上外挡板的一端固定连接有两个用于支撑上床体的上支腿,所述上支腿与所述下支腿的长度相同,在所述上床板位于所述下床板的上方时,所述上支腿的底端与所述支撑杆抵接。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移动上床体使上床板与下床板对齐时,上支腿支撑在地面上,如此便提高了上床体放置在地面上后的稳定性,降低了双层床倾倒的概率。本申请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上床体还包括上内挡板,所述上内挡板设置在所述上主支架上,且所述上内挡板对所述上外挡板相对设置,所述上内挡板与所述上主支架滑移连接。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上床体处于下床体的上方时,上内挡板可以对上层居住者起到防护作用,降低了上层居住者从上床板靠近上内挡板的一侧坠落的概率;在上床板与下床板平齐使,上内挡板还可滑动,使上床板与下床板合为一体,避免上内挡板影响居住者睡眠。本申请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上主支架上设置有用于驱动上内挡板滑移的滑移机构,所述滑移机构包括第二步进电机、第一丝杠与第一螺母,所述第一螺母固定连接在所述上主支架上,所述第一丝杠与所述第一螺母螺纹连接,所述第二步进电机与所述上内挡板固定连接,且所述第二步进电机与所述第一丝杠传动连接。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将上床板与下床板拼接为一体时,使用第二步进电机和第一丝杠驱动上内挡板向下滑移,在上内挡板的底端与地面抵接时,第二步进电机停止转动,在第一丝杠与第一螺母的自锁作用下,上内挡板便可作为支撑上床体的支腿使用,如此进一步提高了上床体放置在地面上后的稳定性,降低了第一连杆、第二连杆折断的概率。本申请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上内挡板的底端固定连接有第一接触开关,所述第一接触开关与所述第二步进电机电连接。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上内挡板的底端与地面抵接时,第一接触开关得电,此时第二步进电机停止转动,提高了上床体放置在地面上后的稳定性,降低了第一连杆、第二连杆折断的概率。本申请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支撑杆的上端设置有用于限制上床体移动的限位机构,所述限位机构包括第三步进电机、第二丝杠、第二螺母、第四步进电机、第三丝杠与第三螺母,所述第二丝杠与所述第三步进电机传动连接,所述第三丝杠与所述第四步进电机传动连接,所述第二螺母与所述第三螺母均固定连接在所述支撑杆上,且所述第二丝杠与所述第二螺母螺纹连接,所述第三丝杠与所述第三螺母螺纹连接,所述第三步进电机与所述第四步进电机均与所述支撑杆滑移连接,所述上内挡板的底端开设有第一销孔,所述上支腿的底端开设有第二销孔,所述第二丝杠穿设在所述第一销孔内,所述第三丝杠穿设在所述第二销孔内。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上床体放置在支撑杆上时,第三步进电机与第四步进电机分别驱动第二丝杠与第三丝杠转动,进而使第二丝杠插入第一销孔内,使第三丝杠插入第二销孔内,如此上床体便无法与支撑杆发生相对移动,降低了上层居住者在上床体上活动时上床体的晃动幅度,提高了上床体的稳定性和安全性。本申请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上支腿的底端固定连接有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智能组合双层床,其特征在于,包括上床体(1)、下床体(2)与步梯(3),所述下床体(2)通过支撑杆(4)支撑所述上床体(1),所述下床体(2)包括下主支架(21)与下床板(22),所述下床板(22)固定连接在所述下主支架(21)上,所述上床体(1)包括上主支架(11)与上床板(12),所述上床板(12)固定连接在所述上主支架(11)上,所述支撑杆(4)的下端与所述下主支架(21)固定连接,所述支撑杆(4)的上端与所述上主支架(11)抵接;所述下主支架(21)上还设置有用于移动所述上主支架(11)的移动装置(5),所述移动装置(5)包括第一连杆(51)、第二连杆(52)与第一步进电机(53),所述第一连杆(51)的一端转动连接在所述下主支架(21)上,所述第一连杆(51)的另一端转动连接在所述上主支架(11)上,所述第二连杆(52)的一端转动连接在所述下主支架(21)上,所述第二连杆(52)的另一端转动连接在所述上主支架(11)上,所述第一连杆(51)、上主支架(11)、第二连杆(52)、下主支架(21)之间呈平行四边形设置,所述第一步进电机(53)固定连接在所述下主支架(21)上,且所述第一步进电机(53)与所述第一连杆(51)传动连接,所述步梯(3)固定连接在所述下主支架(21)上。/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智能组合双层床,其特征在于,包括上床体(1)、下床体(2)与步梯(3),所述下床体(2)通过支撑杆(4)支撑所述上床体(1),所述下床体(2)包括下主支架(21)与下床板(22),所述下床板(22)固定连接在所述下主支架(21)上,所述上床体(1)包括上主支架(11)与上床板(12),所述上床板(12)固定连接在所述上主支架(11)上,所述支撑杆(4)的下端与所述下主支架(21)固定连接,所述支撑杆(4)的上端与所述上主支架(11)抵接;所述下主支架(21)上还设置有用于移动所述上主支架(11)的移动装置(5),所述移动装置(5)包括第一连杆(51)、第二连杆(52)与第一步进电机(53),所述第一连杆(51)的一端转动连接在所述下主支架(21)上,所述第一连杆(51)的另一端转动连接在所述上主支架(11)上,所述第二连杆(52)的一端转动连接在所述下主支架(21)上,所述第二连杆(52)的另一端转动连接在所述上主支架(11)上,所述第一连杆(51)、上主支架(11)、第二连杆(52)、下主支架(21)之间呈平行四边形设置,所述第一步进电机(53)固定连接在所述下主支架(21)上,且所述第一步进电机(53)与所述第一连杆(51)传动连接,所述步梯(3)固定连接在所述下主支架(21)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智能组合双层床,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床体(2)还包括下床头板(23)、下床尾板(24)与下内挡板(25),所述下床头板(23)、下床尾板(24)、下内挡板(25)均固定连接在所述下主支架(21)上,所述下床头板(23)与下床尾板(24)分别设置在所述下床板(22)长度方向的两端,所述下内挡板(25)设置在所述下床板(22)宽度方向的一端,所述上床体(1)还包括上床头板(13)、上床尾板(14)与上外挡板(15),所述上床头板(13)、上床尾板(14)、上外挡板(15)均固定连接在所述上主支架(11)上,所述上床头板(13)与上床尾板(14)分别设置在所述上床板(12)长度方向的两端,所述上外挡板(15)设置在所述上床头板(13)宽度方向上远离所述下内挡板(25)的一端;在所述上床板(12)位于所述下床板(22)的上方时,所述第一连杆(51)与所述第二连杆(52)呈倾斜设置,且所述第一连杆(51)靠近所述上主支架(11)的一端朝远离所述上外挡板(15)的一侧倾斜,所述第二连杆(52)设置在所述第一连杆(51)靠近所述上外挡板(15)的一侧,所述第二连杆(52)还设置在所述第一连杆(51)远离所述上床板(12)的一侧。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智能组合双层床,其特征在于:所述下主支架(21)的底端固定连接有四个用于支撑下床体(2)的下支腿(26),所述上主支架(11)的底端且靠近所述上外挡板(15)的一端固定连接有两个用于支撑上床体(1)的上支腿(17),所述上支腿(17)与所述下支腿(26)的长度相同,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秦昶亮潘雪成
申请(专利权)人:徐州亮辉家具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