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变电站内人身安全距离的识别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328717 阅读:46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1-13 17:0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变电站内人身安全距离的识别器,涉及电力系统高电压与绝缘技术领域,其用于设置在安全帽上,包括微控制器、红外发射电路和红外接收电路,蜂鸣器电路以及电源电路,所述主控微控制器控制上述红外发射电路发射出红外光,红外光在被带电设备发射后通过上述红外接收电路接受到所述主控微控制器进行处理,当所述主控微控制器判断带电设备与安全帽的距离小于设定值则通过上述蜂鸣器电路发出蜂鸣声,所述电源电路用于给所述主控微控制器供电。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让戴有安全帽的作业人员与带电设备的距离始终保持在安全距离外,提高电网系统的作业安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变电站内人身安全距离的识别器
本技术涉及电力系统高电压与绝缘
,具体涉及一种变电站内人身安全距离的识别器。
技术介绍
变电站内设备电网等级较高,而站内经常有工作人员进行相关工作,如设备巡视、设备检修试验等,开展工作的时候,变电设备常常是部分带电或者是全部带电,工作人员一旦误入带电间隔或者与带电设备安全距离不足,会造成一定的人身伤害或带来一定的安全隐患,不利于人员的安全和设备的安全稳定运行。变电设备是电网的重要组成部分,若变电站内工作人员因与变电设备安全距离不足造成人生安全风险或设备停运,将造成不可估量的负面影响。因此,保证工作人员与变电设备的安全距离对保证变电设备的安全稳定有着重要意义。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一种变电站内人身安全距离的识别器,能让戴有安全帽的作业人员与带电设备的距离始终保持在安全距离外,提高电网系统的作业安全。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变电站内人身安全距离的识别器,其用于设置在安全帽上,包括微控制器、红外发射电路和红外接收电路,蜂鸣器电路以及电源电路,所述主控微控制器控制上述红外发射电路发射出红外光,红外光在被带电设备发射后通过上述红外接收电路接受到所述主控微控制器进行处理,当所述主控微控制器判断带电设备与安全帽的距离小于设定值则通过上述蜂鸣器电路发出蜂鸣声,所述电源电路用于给所述主控微控制器供电。如上所述的变电站内人身安全距离的识别器,进一步地,所述红外发射电路包括发光第一二极管D1、第二发光二极管D2、第一晶体管Q1以及第二晶体管Q2,所述第二发光二极管D2的阳极与电源相连,且该阳极通过第一电容C1接地,所述第二发光二极管D2的阴极与所述第一晶体管Q1的集电极相连,所述第一晶体管Q1的基极与所述第二发光二极管D2的阳极之间连接有第一电阻R1,所述发光第一二极管D1的阴极与所述第一晶体管Q1的基极相连,所述第一晶体管Q1的发射极通过第二电阻R2与所述发光第一二极管D1的阳极相连,且所述发光第一二极管D1的阳极还与所述第二晶体管Q2的集电极相连,所述第二晶体管Q2的基极与发射极之间连接有第四电阻R4,所述第二晶体管Q2的基极通过第三电阻R3与电源相连。如上所述的变电站内人身安全距离的识别器,进一步地,所述红外接收电路包括第一运算放大器A1、第二运算放大器A2以及第三发光二极管D3,所述第一运算放大器A1的同相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三发光二极管D3的阳极,所述第三发光二极管D3的阴极接地,且该同相输入端分别通过第九电阻R9和第九电阻R9接地;所述第一运算放大器A1的反相输入端与输出端之间连接有变阻器,且该反相输入端通过第十一电阻R11接地;所述第一运算放大器A1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二运算放大器A2的同相输入端相连,且所述第一运算放大器A1的输出端通过第八电阻R8接地,所述第二运算放大器A2的输出端与反相输入端之间连接有第六电阻R6,且该输出端通过通过第五电阻R5接地。如上所述的变电站内人身安全距离的识别器,进一步地,所述发光第一二极管D1和所述第二发光二极管D2采用型号TLN205。如上所述的变电站内人身安全距离的识别器,进一步地,所述第三发光二极管D3采用型号TLN205。如上所述的变电站内人身安全距离的识别器,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运算放大器A1和所述第二运算放大器A2采用型号LM358。如上任一所述的变电站内人身安全距离的识别器,进一步地,所述微控制器采用C8051f040单片机。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其有益效果在于:本技术设置在安全帽上,利用红外发射电路发射特定频率的红外信号,红外接收电路接收管接收这种频率的红外信号,当红外的检测方向遇到障碍物时,红外信号反射回来被接收管接收,经过处理之后,计算出安全帽与带电设备之间的距离,当人员与带电设备的安全距离小于设定的阈值时,识别器将会通过蜂鸣器发出告警声,提醒工作人员自身与带电设备之间的安全距离不足,避免进一步靠近带电设备,保证人员的人生安全。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的应用示意图;图2为本识别器的电路原理图;图3为红外发射电路的电路图;图4为红外接收电路的电路图。其中:1、安全帽;2、识别器。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的内容做进一步详细说明。实施例:参见图1至图4,一种变电站内人身安全距离的识别器,其用于设置在安全帽上,包括微控制器、红外发射电路和红外接收电路,蜂鸣器电路以及电源电路,所述主控微控制器控制上述红外发射电路发射出红外光,红外光在被带电设备发射后通过上述红外接收电路接受到所述主控微控制器进行处理,当所述主控微控制器判断带电设备与安全帽的距离小于设定值则通过上述蜂鸣器电路发出蜂鸣声,所述电源电路用于给所述主控微控制器供电。进一步地,所述红外发射电路包括发光第一二极管D1、第二发光二极管D2、第一晶体管Q1以及第二晶体管Q2,所述第二发光二极管D2的阳极与电源相连,且该阳极通过第一电容C1接地,所述第二发光二极管D2的阴极与所述第一晶体管Q1的集电极相连,所述第一晶体管Q1的基极与所述第二发光二极管D2的阳极之间连接有第一电阻R1,所述发光第一二极管D1的阴极与所述第一晶体管Q1的基极相连,所述第一晶体管Q1的发射极通过第二电阻R2与所述发光第一二极管D1的阳极相连,且所述发光第一二极管D1的阳极还与所述第二晶体管Q2的集电极相连,所述第二晶体管Q2的基极与发射极之间连接有第四电阻R4,所述第二晶体管Q2的基极通过第三电阻R3与电源相连。该电路的工作原理如下:在共射放大电路中,红外发光二极管TLN205接于共射放大电路的集电极,与基极和发射极相接的二极管起温度补偿作用。控制管脚与单片机管脚Vcc相接。当控制管脚有信号输入时,控制电路的三极管导通,同时整个电路导通,红外发光二极管TLN205发射出红外光。进一步地,所述红外接收电路包括第一运算放大器A1、第二运算放大器A2以及第三发光二极管D3,所述第一运算放大器A1的同相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三发光二极管D3的阳极,所述第三发光二极管D3的阴极接地,且该同相输入端分别通过第九电阻R9和第九电阻R9接地;所述第一运算放大器A1的反相输入端与输出端之间连接有变阻器,且该反相输入端通过第十一电阻R11接地;所述第一运算放大器A1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二运算放大器A2的同相输入端相连,且所述第一运算放大器A1的输出端通过第八电阻R8接地,所述第二运算放大器A2的输出端与反相输入端之间连接有第六电阻R6,且该输出端通过通过第五电阻R5接地。该电路的工作原理如下:红外发光管TLN205发射出的红外光,在遇到前面的带电设备的距离接收器反射后,由红外接收管TPS708接收,此时TPS708会产生一个与光强相对应的电流。电流经由LM358两级放大后,在输出端可以得到一个0~3V的模拟电压,作单片机模拟输入量进行A/D转换,最后将转换结果在MCU中处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变电站内人身安全距离的识别器,其用于设置在安全帽上,其特征在于,包括微控制器、红外发射电路和红外接收电路,蜂鸣器电路以及电源电路,所述主控微控制器控制上述红外发射电路发射出红外光,红外光在被带电设备发射后通过上述红外接收电路接受到所述主控微控制器进行处理,当所述主控微控制器判断带电设备与安全帽的距离小于设定值则通过上述蜂鸣器电路发出蜂鸣声,所述电源电路用于给所述主控微控制器供电。/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变电站内人身安全距离的识别器,其用于设置在安全帽上,其特征在于,包括微控制器、红外发射电路和红外接收电路,蜂鸣器电路以及电源电路,所述主控微控制器控制上述红外发射电路发射出红外光,红外光在被带电设备发射后通过上述红外接收电路接受到所述主控微控制器进行处理,当所述主控微控制器判断带电设备与安全帽的距离小于设定值则通过上述蜂鸣器电路发出蜂鸣声,所述电源电路用于给所述主控微控制器供电。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电站内人身安全距离的识别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红外发射电路包括发光第一二极管D1、第二发光二极管D2、第一晶体管Q1以及第二晶体管Q2,所述第二发光二极管D2的阳极与电源相连,且该阳极通过第一电容C1接地,所述第二发光二极管D2的阴极与所述第一晶体管Q1的集电极相连,所述第一晶体管Q1的基极与所述第二发光二极管D2的阳极之间连接有第一电阻R1,所述发光第一二极管D1的阴极与所述第一晶体管Q1的基极相连,所述第一晶体管Q1的发射极通过第二电阻R2与所述发光第一二极管D1的阳极相连,且所述发光第一二极管D1的阳极还与所述第二晶体管Q2的集电极相连,所述第二晶体管Q2的基极与发射极之间连接有第四电阻R4,所述第二晶体管Q2的基极通过第三电阻R3与电源相连。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电站内人身安全距离的识别...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宋云海周震震项鹏飞李晋伟方苏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超高压输电公司检修试验中心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