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RFID无线传输即用即抛型人体额温检测贴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327126 阅读:30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1-13 16:5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RFID无线传输即用即抛型人体额温检测贴,包括与人体表面接触的亲肤黏贴层,亲肤黏贴层上设有柔性基底层以及RFID天线,RFID天线设置在所述柔性基底层的外围,柔性基底层上设有柔性温度检测单元、柔性MPU集成电路单元、RFID无线通讯单元以及柔性电池;柔性温度检测单元、柔性MPU集成电路单元、RFID无线通讯单元以及柔性电池相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解决了医护人员上门测量增加的暴露风险的矛盾;缓和了现阶段医护物资短缺的矛盾;解决了社区工作人员过大的工作强度导致过劳的矛盾。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RFID无线传输即用即抛型人体额温检测贴
本技术涉及温度监测
,尤其涉及一种RFID无线传输即用即抛型人体额温检测贴。
技术介绍
目前,体温测量靠自己测量可能不准确;靠医护人员测量,耗费人力,医护人员还面临被感染风险及防护设备不够的难点。目前临床上测量体温时主要用的是水银体温计,水银体温计虽然测量精度高,但测量耗时,一次测量需要耗费5~15分钟的时间,极大浪费医护人员和患者的时间,甚至延误病情;且水银体温计主要材质为玻璃和水银,使用时极易摔碎,容易造成人员受伤和环境污染。为此,本领域技术人员亟需提出一种RFID无线传输即用即抛型人体额温检测贴,不仅能准确快速的检测体温,同时能够避免交叉感染。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RFID无线传输即用即抛型人体额温检测贴,不仅能准确快速的检测体温,同时能够避免交叉感染。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RFID无线传输即用即抛型人体额温检测贴,所述检测贴包括与人体表面接触的亲肤黏贴层,所述亲肤黏贴层上设有柔性基底层以及RFID天线,所述RFID天线设置在所述柔性基底层的外围,所述柔性基底层上设有柔性温度检测单元、柔性MPU集成电路单元、RFID无线通讯单元以及柔性电池;所述柔性温度检测单元、柔性MPU集成电路单元、RFID无线通讯单元以及柔性电池相连接,所述柔性温度检测单元用于实时温度信息并通过所述柔性MPU集成电路单元反馈至所述RFID无线通讯单元,所述RFID无线通讯单元可无线实时与外部设备连接通讯。优选的,所述柔性基底层采用柔性材料:聚萘二甲酯乙二醇酯为基底,所述柔性基底层内部具有若干纳米级孔隙,所述孔隙用以集成所述柔性温度检测单元、柔性MPU集成电路单元、RFID无线通讯单元以及柔性电池。优选的,所述柔性温度检测单元采用热敏柔性薄膜电阻传感器,所述柔性温度检测单元的侧端设有第一电极SCL与第二电极SDA,第一电极SCL与第二电极SDA通过印刷电路与柔性MPU集成电路单元连接;所述柔性温度检测单元的两端设有电源接口VDD与GND,所述VDD与GND通过印刷电路与与柔性MPU集成电路单元连接。优选的,所述检测贴包括中间区域以及位于所述中间区域四周的侧边区域,所述中间区域的厚度为100μm~200μm,所述侧边区域的厚度为20μm~30μm。优选的,所述柔性温度检测单元、柔性MPU集成电路单元、RFID无线通讯单元以及柔性电池集成于所述检测贴的中间区域,所述印刷电路分布于所述侧边区域内。优选的,所述柔性MPU集成电路单元采用柔性材料:聚萘二甲酯乙二醇酯为基底,内置微处理器、信号偏置单元、信号放大单元、滤波电路以及模数转换单元、数据存储单元、NTC纠偏单元以及电源管理单元。优选的,所述RFID无线通讯单元通过CS、SCK、MOSI、MISO总线与所述柔性MPU集成电路单元连接通讯。优选的,所述RFID无线通讯单元通过两端电源接口VDD、GND与柔性MPU集成电路单元连接。优选的,所述RFID无线通讯单元两端通过天线接口RF+、RF-与RFID天线连接。优选的,所述柔性电池为1.5V,35mAh可折叠石墨烯电池,所述柔性电池通过两端电源接口VDD、GND与所述柔性MPU集成电路单元连接。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实时监测集中隔离、居家隔离医学观察人员的实时温度,通过RFID与监控平台无线通讯,该方案针对以上社区防控难点主要解决了被隔离人员身份鉴别及测量精度的矛盾;解决了医护人员上门测量增加的暴露风险的矛盾;缓和了现阶段医护物资短缺的矛盾;解决了社区工作人员过大的工作强度导致过劳的矛盾;解决了防控数据收集报表过多的矛盾。附图说明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技术方案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申请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并不构成对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的限制。图1为本技术的人体额温检测贴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人体额温检测贴的控制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柔性温度检测单元;2、柔性MPU集成电路单元;3、RFID无线通讯单元;4、柔性电池;5、电源管理单元;6、柔性基底层;7、亲肤黏贴层;8、RFID天线。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请参照图1、2,本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RFID无线传输即用即抛型人体额温检测贴,检测贴包括与人体表面接触的亲肤黏贴层7,亲肤黏贴层7上设有柔性基底层6以及RFID天线8,RFID天线8设置在柔性基底层6的外围,柔性基底层6上设有柔性温度检测单元1、柔性MPU集成电路单元2、RFID无线通讯单元3以及柔性电池4;柔性温度检测单元1、柔性MPU集成电路单元2、RFID无线通讯单元3以及柔性电池4相连接,柔性温度检测单元1用于实时温度信息并通过柔性MPU集成电路单元2反馈至RFID无线通讯单元3,RFID无线通讯单元3可无线实时与外部设备连接通讯。本技术实时监测集中隔离、居家隔离医学观察人员的实时温度,通过RFID与监控平台无线通讯,该方案针对以上社区防控难点主要解决了被隔离人员身份鉴别及测量精度的矛盾;解决了医护人员上门测量增加的暴露风险的矛盾;缓和了现阶段医护物资短缺的矛盾;解决了社区工作人员过大的工作强度导致过劳的矛盾;解决了防控数据收集报表过多的矛盾。具体的,柔性基底层6采用柔性材料:聚萘二甲酯乙二醇酯为基底,柔性基底层6内部具有若干纳米级孔隙,孔隙用以集成柔性温度检测单元1、柔性MPU集成电路单元2、RFID无线通讯单元3以及柔性电池4。柔性温度检测单元1采用热敏柔性薄膜电阻传感器,柔性温度检测单元1的侧端设有第一电极SCL与第二电极SDA,第一电极SCL与第二电极SDA通过印刷电路与柔性MPU集成电路单元2连接;柔性温度检测单元1的两端设有电源接口VDD与GND,所述VDD与GND通过印刷电路与与柔性MPU集成电路单元2连接。检测贴包括中间区域以及位于中间区域四周的侧边区域,中间区域的厚度为100μm~200μm,侧边区域的厚度为20μm~30μm。柔性温度检测单元1、柔性MPU集成电路单元2、RFID无线通讯单元3以及柔性电池4集成于检测贴的中间区域,印刷电路分布于所述侧边区域内。柔性MPU集成电路单元2采用柔性材料:聚萘二甲酯乙二醇酯为基底,内置微处理器、信号偏置单元、信号放大单元、滤波电路以及模数转换单元、数据存储单元、NTC纠偏单元以及电源管理单元。RFID无线通讯单元3通过CS、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RFID无线传输即用即抛型人体额温检测贴,其特征在于:所述检测贴包括与人体表面接触的亲肤黏贴层,所述亲肤黏贴层上设有柔性基底层以及RFID天线,所述RFID天线设置在所述柔性基底层的外围,所述柔性基底层上设有柔性温度检测单元、柔性MPU集成电路单元、RFID无线通讯单元以及柔性电池;所述柔性温度检测单元、柔性MPU集成电路单元、RFID无线通讯单元以及柔性电池相连接,所述柔性温度检测单元用于实时温度信息并通过所述柔性MPU集成电路单元反馈至所述RFID无线通讯单元,所述RFID无线通讯单元可无线实时与外部设备连接通讯。/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RFID无线传输即用即抛型人体额温检测贴,其特征在于:所述检测贴包括与人体表面接触的亲肤黏贴层,所述亲肤黏贴层上设有柔性基底层以及RFID天线,所述RFID天线设置在所述柔性基底层的外围,所述柔性基底层上设有柔性温度检测单元、柔性MPU集成电路单元、RFID无线通讯单元以及柔性电池;所述柔性温度检测单元、柔性MPU集成电路单元、RFID无线通讯单元以及柔性电池相连接,所述柔性温度检测单元用于实时温度信息并通过所述柔性MPU集成电路单元反馈至所述RFID无线通讯单元,所述RFID无线通讯单元可无线实时与外部设备连接通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RFID无线传输即用即抛型人体额温检测贴,其特征在于:所述柔性基底层采用柔性材料:聚萘二甲酯乙二醇酯为基底,所述柔性基底层内部具有若干纳米级孔隙,所述孔隙用以集成所述柔性温度检测单元、柔性MPU集成电路单元、RFID无线通讯单元以及柔性电池。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RFID无线传输即用即抛型人体额温检测贴,其特征在于:所述柔性温度检测单元采用热敏柔性薄膜电阻传感器,所述柔性温度检测单元的侧端设有第一电极SCL与第二电极SDA,第一电极SCL与第二电极SDA通过印刷电路与柔性MPU集成电路单元连接;所述柔性温度检测单元的两端设有电源接口VDD与GND,所述电源接口VDD与GND通过印刷电路与柔性MPU集成电路单元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RFID无线传输即用即抛型人体额温检测贴,其特征在于:所述检测贴包括中间区域以及位于所述中间区域四周的侧边区域,所述中间...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孔剑平陈阳阳
申请(专利权)人:比塔上海数据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