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建筑物平移的新建结构柱体系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323650 阅读:44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1-13 16:52
一种基于建筑物平移的新建结构柱体系,包括筏板、下滑梁、第一结构柱、第二结构柱和托盘梁;第一结构柱包括第一预留柱主筋、第一新建结构柱主筋和第一柱混凝土;第一预留柱主筋的下端埋设在筏板中,第一预留柱主筋的上端超出筏板的顶面;第一新建结构柱主筋与第一预留柱主筋通过第一钢筋连接件连接;第二结构柱包括第二预留柱主筋、第二新建结构柱主筋和第二柱混凝土;第二预留柱主筋的下端埋在下滑梁底部的筏板中,第二预留柱主筋的上端位于下滑梁中;第二新建结构柱主筋与第二预留柱主筋通过第二钢筋连接件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解决了传统的施工方法在既有建筑迁移就位时平移路径受到障碍无法正常平移,存在材料浪费和成本较高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基于建筑物平移的新建结构柱体系
本技术属于建筑工程施工
,特别涉及一种基于建筑物平移的新建结构柱体系。
技术介绍
在建筑物整体迁移施工中,经常遇到在平移路径上,当建筑物平移后存在新建的结构柱。该构件如按规范要求施工,当板面为嵌固端时,将使新建柱的主筋接头位于板面以上的距离≥Hn/3;当板面为非嵌固端时,将使新建柱的主筋接头位于板面以上的距离≧Hn/6且≧Hc且≧500mm位置。Hn为柱净高、Hc为柱宽;这种结构形式将导致既有建筑迁移就位过程中,新建柱的主筋接头必须避开非连接区,平移路径受到障碍无法正常平移的施工难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基于建筑物平移的新建结构柱体系,要解决传统的施工方法在既有建筑迁移就位时平移路径受到障碍无法正常平移,存在材料浪费和成本较高的技术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基于建筑物平移的新建结构柱体系,包括有筏板、下滑梁、第一结构柱、第二结构柱和托盘梁;所述下滑梁沿着建筑物的平移方向浇筑在筏板上;在下滑梁的顶部、沿其长轴向间隔设置有步履行走装置;所述托盘梁设置在步履行走装置的顶部;所述第一结构柱有一组,间隔设置在托盘梁下方的筏板上、且与托盘梁之间固定连接;该第一结构柱包括有第一预留柱主筋、第一新建结构柱主筋和第一柱混凝土;所述第一预留柱主筋的下端埋设在筏板中,第一预留柱主筋的上端超出筏板的顶面;所述第一新建结构柱主筋设置在第一预留柱主筋的上方,且与第一预留柱主筋之间通过第一钢筋连接件连接;所述第一柱混凝土浇筑在第一预留柱主筋和第一新建结构柱主筋的外部;所述第二结构柱有一组,沿着下滑梁的长轴向间隔设置在下滑梁上、且与托盘梁之间固定连接,包括有第二预留柱主筋、第二新建结构柱主筋和第二柱混凝土;所述第二预留柱主筋的下端埋设在下滑梁底部的筏板中,第二预留柱主筋的上端位于下滑梁中;所述第二新建结构柱主筋设置在第二预留柱主筋的上方,且与第二预留柱主筋之间通过第二钢筋连接件连接;所述第二柱混凝土浇筑在第二新建结构柱主筋的外部。优选的,所述第一预留柱主筋的上端与托盘梁底面之间的间距为4cm~6cm。优选的,所述第一预留柱主筋和第一新建结构柱主筋上,沿竖向间隔设置有第一箍筋,相邻第一箍筋之间的间距为10cm~20cm。优选的,当所述第一预留柱主筋之间的净距大于等于7cm时,所述第一钢筋连接件采用冷挤压套筒;当所述第一预留柱主筋之间的净距小于7cm时,所述第一钢筋连接件采用灌浆套筒。优选的,所述第二预留柱主筋的上端与下滑梁的顶面之间的间距为4cm~6cm。优选的,所述第二新建结构柱主筋上,沿竖向间隔设置有第二箍筋,相邻第二箍筋之间的间距为10cm~20cm。优选的,当所述第二预留柱主筋之间的净距大于等于7cm时,所述第二钢筋连接件采用冷挤压套筒;当所述第二预留柱主筋之间的净距小于7cm时,所述第二钢筋连接件采用灌浆套筒。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以下特点和有益效果。1、在传统的施工中新建结构柱的主筋长超出迁移工作面阻碍迁移路径,需要将主筋割除方可进行建筑物迁移,造成材料浪费,迁移完成后进行新建结构柱的施工时需要采取植筋方式生根,植筋完成后需要进行植筋拉拔试验,造成成本增加,同时采用植筋的措施结构安全性能较差;而本技术的建筑物平移时,在筏板上设置第一预留柱主筋和第二预留柱主筋,并且预留柱主筋的高度只到迁移工作面(托盘梁底)即可;迁移完成后,采取冷挤压套筒或者灌浆套筒的连接方式达到一级接头的要求,不需植筋等施工内容;本技术的施工方法简化了施工工序,避免了钢筋的二次切割,节省了材料,不仅确保了建筑物顺利平移就位,还确保了建筑物的施工质量要求,且顺利解决了迁移施工中遇到的技术难题,具有可节省材料,节约成本、节省工期和保证质量的优点。2、本技术中的新建结构柱体系施工方法在新建的第一结构柱和第二结构柱的主筋安装高度范围内采用冷挤压套筒或灌浆套筒连接,纵筋套筒连接处的标高低于建筑物迁移时的托盘梁底面标高,降低了第一预留柱主筋与第一新建结构柱主筋的纵筋接头高度和第二预留柱主筋与第二新建结构柱主筋的纵筋接头高度,保证了建筑物整体迁移施工中遇新建结构柱时施工的顺利进行。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做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图1是本技术中第一预留柱主筋和第二预留柱主筋的布置图。图2是本技术中第一预留柱主筋与第一新建结构柱主筋连接的连接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中第一结构柱的平面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中第二预留柱主筋与第二新建结构柱主筋连接的连接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中第一结构柱的平面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1-筏板、2-下滑梁、3-第一结构柱、3.1-第一预留柱主筋、3.2-第一新建结构柱主筋、3.3-第一柱混凝土、3.4-第一钢筋连接件、3.5-第一箍筋、4-第二结构柱、4.1-第二预留柱主筋、4.2-第二新建结构柱主筋、4.3-第二柱混凝土、4.4-第二钢筋连接件、4.5-第二箍筋、5-托盘梁、6-步履行走装置、7-第一套管、8-第二套管、9-平移建筑物。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5所示,这种基于建筑物平移的新建结构柱体系,包括有筏板1、下滑梁2、第一结构柱3、第二结构柱4和托盘梁5;所述下滑梁2沿着建筑物的平移方向浇筑在筏板1上;在下滑梁2的顶部、沿其长轴向间隔设置有步履行走装置6;所述托盘梁5设置在步履行走装置6的顶部;所述第一结构柱3有一组,间隔设置在托盘梁5下方的筏板1上、且与托盘梁5之间固定连接;该第一结构柱3包括有第一预留柱主筋3.1、第一新建结构柱主筋3.2和第一柱混凝土3.3;所述第一预留柱主筋3.1的下端埋设在筏板1中,第一预留柱主筋3.1的上端超出筏板1的顶面;所述第一新建结构柱主筋3.2设置在第一预留柱主筋3.1的上方,且与第一预留柱主筋3.1之间通过第一钢筋连接件3.4连接;所述第一柱混凝土3.3浇筑在第一预留柱主筋3.1和第一新建结构柱主筋3.2的外部;所述第二结构柱4有一组,沿着下滑梁2的长轴向间隔设置在下滑梁2上、且与托盘梁5之间固定连接,包括有第二预留柱主筋4.1、第二新建结构柱主筋4.2和第二柱混凝土4.3;所述第二预留柱主筋4.1的下端埋设在下滑梁2底部的筏板1中,第二预留柱主筋4.1的上端位于下滑梁2中;所述第二新建结构柱主筋4.2设置在第二预留柱主筋4.1的上方,且与第二预留柱主筋4.1之间通过第二钢筋连接件4.4连接;所述第二柱混凝土4.3浇筑在第二新建结构柱主筋4.2的外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预留柱主筋3.1的上端与托盘梁5底面之间的间距为4cm~6cm。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预留柱主筋3.1和第一新建结构柱主筋3.2上,沿竖向间隔设置有第一箍筋3.5,相邻第一箍筋3.5之间的间距为10cm~20cm。本实施例中,当所述第一预留柱主筋3.1之间的净距大于等于7cm时,所述第一钢筋连接件3.4采用冷挤压套筒;当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基于建筑物平移的新建结构柱体系,其特征在于:包括有筏板(1)、下滑梁(2)、第一结构柱(3)、第二结构柱(4)和托盘梁(5);所述下滑梁(2)沿着建筑物的平移方向浇筑在筏板(1)上;在下滑梁(2)的顶部、沿其长轴向间隔设置有步履行走装置(6);所述托盘梁(5)设置在步履行走装置(6)的顶部;所述第一结构柱(3)有一组,间隔设置在托盘梁(5)下方的筏板(1)上、且与托盘梁(5)之间固定连接;该第一结构柱(3)包括有第一预留柱主筋(3.1)、第一新建结构柱主筋(3.2)和第一柱混凝土(3.3);所述第一预留柱主筋(3.1)的下端埋设在筏板(1)中,第一预留柱主筋(3.1)的上端超出筏板(1)的顶面;所述第一新建结构柱主筋(3.2)设置在第一预留柱主筋(3.1)的上方,且与第一预留柱主筋(3.1)之间通过第一钢筋连接件(3.4)连接;所述第一柱混凝土(3.3)浇筑在第一预留柱主筋(3.1)和第一新建结构柱主筋(3.2)的外部;所述第二结构柱(4)有一组,沿着下滑梁(2)的长轴向间隔设置在下滑梁(2)上、且与托盘梁(5)之间固定连接,包括有第二预留柱主筋(4.1)、第二新建结构柱主筋(4.2)和第二柱混凝土(4.3);所述第二预留柱主筋(4.1)的下端埋设在下滑梁(2)底部的筏板(1)中,第二预留柱主筋(4.1)的上端位于下滑梁(2)中;所述第二新建结构柱主筋(4.2)设置在第二预留柱主筋(4.1)的上方,且与第二预留柱主筋(4.1)之间通过第二钢筋连接件(4.4)连接;所述第二柱混凝土(4.3)浇筑在第二新建结构柱主筋(4.2)的外部。/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建筑物平移的新建结构柱体系,其特征在于:包括有筏板(1)、下滑梁(2)、第一结构柱(3)、第二结构柱(4)和托盘梁(5);所述下滑梁(2)沿着建筑物的平移方向浇筑在筏板(1)上;在下滑梁(2)的顶部、沿其长轴向间隔设置有步履行走装置(6);所述托盘梁(5)设置在步履行走装置(6)的顶部;所述第一结构柱(3)有一组,间隔设置在托盘梁(5)下方的筏板(1)上、且与托盘梁(5)之间固定连接;该第一结构柱(3)包括有第一预留柱主筋(3.1)、第一新建结构柱主筋(3.2)和第一柱混凝土(3.3);所述第一预留柱主筋(3.1)的下端埋设在筏板(1)中,第一预留柱主筋(3.1)的上端超出筏板(1)的顶面;所述第一新建结构柱主筋(3.2)设置在第一预留柱主筋(3.1)的上方,且与第一预留柱主筋(3.1)之间通过第一钢筋连接件(3.4)连接;所述第一柱混凝土(3.3)浇筑在第一预留柱主筋(3.1)和第一新建结构柱主筋(3.2)的外部;所述第二结构柱(4)有一组,沿着下滑梁(2)的长轴向间隔设置在下滑梁(2)上、且与托盘梁(5)之间固定连接,包括有第二预留柱主筋(4.1)、第二新建结构柱主筋(4.2)和第二柱混凝土(4.3);所述第二预留柱主筋(4.1)的下端埋设在下滑梁(2)底部的筏板(1)中,第二预留柱主筋(4.1)的上端位于下滑梁(2)中;所述第二新建结构柱主筋(4.2)设置在第二预留柱主筋(4.1)的上方,且与第二预留柱主筋(4.1)之间通过第二钢筋连接件(4.4)连接;所述第二柱混凝土(4.3)浇筑在第二新建结构柱主筋(4.2)的外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蕃鸿许锦林董清崇于三力王依列许祎斌孙睿占光斌邱耀华黄超刘炎万仁威李健男姚家亮
申请(专利权)人:中建一局华江建设有限公司中国建筑一局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