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微生物培养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6321530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1-13 16:4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微生物培养装置,解决了现有的微生物培养箱培养皿取放不便的问题。其包括箱体、铰接于所述箱体一侧的箱门以及设置于所述箱体侧壁上的控制面板,所述控制面板连接有电源,其特征在于:所述箱体内竖直设置有安装柱,所述安装柱的两端分别连接于所述箱体内部的顶部和底部,所述安装柱的上套设有至少两个放置板,所述放置板沿竖直方向依次间隔设置,所述放置板与所述安装柱之间设置有轴承,所述放置板与所述安装柱通过所述轴承转动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通过转动放置板对培养皿进行取放,方便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微生物培养装置
本技术涉及微生物培养设备的
,尤其是涉及一种微生物培养装置。
技术介绍
微生物是指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原虫等在内的一大类生物群体。通常它们个体非常微小,肉眼看不到或看不清楚,需要借助显微镜才能观察到。微生物在生长与繁殖上亦是很迅速的,而且适应性强。从寒冷的冰川到极酷热的温泉,从极高的山顶到极深的海底,微生物都能够生存。在进行微生物培养时,需要使用到培养装置,目前一般通过微生物培养箱对微生物进行培养,微生物培养箱是一种微生物学、生物医学、基因重组和生物制品等领域的科研、教学和生产中广泛使用的设备,能够为微生物提供很好的生存环境,以提高微生物的存活率。微生物培养箱主要包括箱体、铰接于箱体一侧的箱门以及水平设置于箱体内部的放置板,箱体上一般还设有用于控制培养箱设定参数的控制面板,使用时通过将培养皿放置到放置板上进行培养。微生物培养完成后需要及时取出进行检验和研究,但是在取出过程中,由于箱体内部的空间有限,位于放置板内侧的培养皿在取出时很不方便,取出过程中可能会倾洒而导致研究难以正常进行。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微生物培养装置,其优势在于:用于放置培养皿的放置板能够进行转动,方便培养皿的取放。本技术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微生物培养装置,包括箱体、铰接于所述箱体一侧的箱门以及设置于所述箱体侧壁上的控制面板,所述控制面板连接有电源,所述箱体内竖直设置有安装柱,所述安装柱的两端分别连接于所述箱体内部的顶部和底部,所述安装柱的上套设有至少两个放置板,所述放置板沿竖直方向依次间隔设置,所述放置板与所述安装柱之间设置有轴承,所述放置板与所述安装柱通过所述轴承转动连接。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轴承的设置使放置板与安装柱转动连接,在取出培养皿时,可通过转动放置板将位于放置板内侧的培养皿转动至外侧,以便于将培养皿取出,同时也方便在放置培养皿时将培养皿转动至放置板的内侧,方便培养皿的取放,避免取放过程中培养皿意外倾洒。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放置板的上表面开设有放置槽,所述放置槽设有多个且围绕所述安装柱均匀分布于所述放置板上。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放置槽的设置能够对培养皿进行固定和限位,防止转动放置板时培养皿受力发生滑动,避免培养皿从放置板上滑落。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放置槽槽口的边缘处作圆角处理。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放置槽槽口边缘处的圆角处理能够对培养皿的放置起到引导作用,使培养皿更容易放置到放置槽内,方便培养皿的安装。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放置槽的内壁上设置有橡胶圈。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橡胶圈的设置能够提高培养皿与放置槽之间的紧密性,进而提高了培养皿放置的牢固性,同时橡胶圈自身的弹性也能够对培养皿起到保护作用,避免安装时培养皿的外壁与放置槽的内壁相磨损而出现刮痕。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放置板的上表面设置有保护框,所述轴承位于所述保护框的内侧,所述放置槽位于所述保护框的外侧。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保护框的设置用于对轴承进行保护,防止培养皿意外倾洒而导致异物进入轴承内,避免轴承损坏或者卡死而对放置板的转动造成阻碍。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放置板的边缘处设置有把手。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把手的设置方便使用时通过手持把手转动放置板,便于使用。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箱门上设置有观察窗,所述观察窗为透明钢化玻璃材质。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观察窗的设置便于对培养箱内部进行观察,以便于及时掌握微生物的培养状态。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箱门内侧的边缘处设置有密封垫。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密封垫的设置能够对箱门与箱体的连接处进行密封,进而提高了箱体内的封闭性,以便于微生物的生存。综上所述,本技术的有益技术效果为:通过将放置板转动连接于安装柱,在取放培养皿时,可通过转动放置板将培养皿放置到放置板的内侧或者将培养皿从放置板的内侧取出,方便培养皿的取放,避免取放过程中培养皿意外倾洒;放置槽的设置能够对培养皿进行固定和限位,防止转动放置板时培养皿受力发生滑动,避免培养皿从放置板上滑落;橡胶圈的设置能够提高培养皿与放置槽之间的紧密性,进而提高了培养皿放置的牢固性,同时橡胶圈自身的弹性也能够对培养皿起到保护作用,避免安装时培养皿的外壁与放置槽的内壁相磨损而出现刮痕;保护框的设置用于对轴承进行保护,防止培养皿意外倾洒而导致异物进入轴承内,避免轴承损坏或者卡死而对放置板的转动造成阻碍。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中A部分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图中,1、箱体;2、控制面板;3、箱门;31、观察窗;32、密封垫;4、安装柱;41、轴承;5、放置板;51、放置槽;511、橡胶圈;52、保护框;53、把手。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参照图1,为本技术公开的一种微生物培养装置,包括箱体1、铰接于箱体1一侧的箱门3以及安装于箱体1侧壁上的控制面板2,控制面板2位于箱体1靠近箱门3一侧的上部,控制面板2连接有电源。箱体1内竖直安装有一圆柱形的安装柱4,安装柱4的两端分别固定连接于箱体1内壁的顶部和底部。安装柱4的上套设有至少两个圆形的放置板5,本实施例中放置板5的数量为三个,三个放置板5沿竖直方向依次均匀间隔分布。每个放置板5与安装柱4之间均安装有轴承41,放置板5与安装柱4通过轴承41转动连接。在取放培养皿时,可通过转动放置板5将培养皿转动到放置板5的内侧或者将培养皿从放置板5的内侧转动至外侧,方便培养皿的取放,避免取放过程中培养皿意外倾洒。每个放置板5的边缘处均水平安装有两个把手53,两把手53对称分布于放置板5的侧边上,使用时可通过手持把手53转动放置板5,以便于使放置板5平稳转动,方便使用。每个放置板5的上表面均开设有六个放置槽51,六个放置槽51围绕安装柱4均匀分布于放置板5上。使用时将培养皿的底部嵌设到放置槽51内,放置槽51能够对培养皿进行固定和限位,防止转动放置板5时培养皿受力发生滑动,避免培养皿从放置板5上滑落。每个放置槽51槽口的边缘处均进行圆角处理以便于对培养皿的放置进行引导,使培养皿更容易放置到放置槽51内,方便培养皿的安装。每个放置槽51的内壁上均粘接有橡胶圈511,橡胶圈511能够提高培养皿与放置槽51之间的紧密性,进而提高了培养皿放置的牢固性,同时橡胶圈511自身的弹性也能够对培养皿起到保护作用,避免安装时培养皿的外壁与放置槽51的内壁相磨损而出现刮痕。放置板5的上表面竖直连接有一环形的保护框52,保护框52与放置板5为一体,轴承41位于保护框52的内侧,放置槽51位于保护框52的外侧。保护框52能够对轴承41进行保护,防止培养皿意外倾洒而导致异物进入轴承41内,避免轴承41损坏或卡死而对放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微生物培养装置,包括箱体(1)、铰接于所述箱体(1)一侧的箱门(3)以及设置于所述箱体(1)侧壁上的控制面板(2),所述控制面板(2)连接有电源,其特征在于:所述箱体(1)内竖直设置有安装柱(4),所述安装柱(4)的两端分别连接于所述箱体(1)内部的顶部和底部,所述安装柱(4)的上套设有至少两个放置板(5),所述放置板(5)沿竖直方向依次间隔设置,所述放置板(5)与所述安装柱(4)之间设置有轴承(41),所述放置板(5)与所述安装柱(4)通过所述轴承(41)转动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微生物培养装置,包括箱体(1)、铰接于所述箱体(1)一侧的箱门(3)以及设置于所述箱体(1)侧壁上的控制面板(2),所述控制面板(2)连接有电源,其特征在于:所述箱体(1)内竖直设置有安装柱(4),所述安装柱(4)的两端分别连接于所述箱体(1)内部的顶部和底部,所述安装柱(4)的上套设有至少两个放置板(5),所述放置板(5)沿竖直方向依次间隔设置,所述放置板(5)与所述安装柱(4)之间设置有轴承(41),所述放置板(5)与所述安装柱(4)通过所述轴承(41)转动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微生物培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放置板(5)的上表面开设有放置槽(51),所述放置槽(51)设有多个且围绕所述安装柱(4)均匀分布于所述放置板(5)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微生物培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放置槽(5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曹荣蒋汶婷邓穆贤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深大检测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