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防撞墙模板转运装置,包括架体,所述架体的底部两侧设置有行走轮,所述架体包括吊臂与压臂,所述吊臂设置于所述架体前端,所述压臂固定至所述架体后端,所述吊臂与所述压臂之间的夹角为钝角;所述吊臂的顶端悬挂有吊钩,所述压臂长度大于所述吊臂;所述行走轮上设置有刹车装置,所述刹车装置的控制器设置于所述压臂上。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一个用途是,将模板悬挂至吊臂上,下拉压臂即可完成模板的起吊,并通过行走轮推行,从而方便的实现防撞墙模板的转运。本装置结构简单,操作方便,适用于施工空间狭小,且施工环境复杂的情况。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防撞墙模板转运装置
本技术涉及路桥施工领域,更具体地,本技术涉及一种防撞墙模板转运装置。
技术介绍
公路防撞墙一般直接在道路旁浇筑而成,需要将将撞墙模板利用吊车和挂篮调装至相应位置进行安装,或者直接使用模板安装车进行安装。对于上跨繁忙铁路干线的公路防撞墙模板安装时,若使用吊车挂篮施工,由于吊车邻近既有线,需考虑吊车站位,严重影响吊车作业面积;且铁路沿线设置通信等天线,致使吊车作业半径受到限制,极易造成安全隐患;吊车作业需要专人进行指挥,作业难度大,危险系数高。若采用模板安装车进行施工,由于上跨繁忙铁路干线作业时间短,大型机械不允许滞留作业区,导致机械安装效率降低;而且大型框架结构受梁面制约,占作业面积大,使用度低。因此,需要一种使用方便的防撞墙模板转运装置,能够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一个目的是解决上跨繁忙铁路干线的公路防撞墙模板安装时作业难度大,传统施工车辆无法有效进行施工的问题。根据本技术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防撞墙模板转运装置,包括架体,所述架体的底部两侧设置有行走轮,所述架体包括吊臂与压臂,所述吊臂设置于所述架体前端,所述压臂固定至所述架体后端,所述吊臂与所述压臂之间的夹角为钝角;所述吊臂的顶端悬挂有吊钩,所述压臂长度大于所述吊臂;所述行走轮上设置有刹车装置,所述刹车装置的控制器设置于所述压臂上。通过本方案,本装置体积小,能够在有限的空间内进行施工作业,将模板悬挂至吊臂上,下拉压臂即可完成模板的起吊,并通过行走轮推行,从而方便的实现防撞墙模板的转运。本装置结构简单,操作方便,适用于施工空间狭小,且施工环境复杂的情况。优选地,所述压臂的顶端设置有拉绳,所述拉绳的底部固定有抓握环。通过本方案,便于对压臂的下拉,避免压臂翘起太高而无法施力。优选地,所述吊臂与所述压臂之间连接有加强杆,所述加强杆的一端连接至所述吊臂顶端,所述加强杆的另一侧连接至所述压臂的中部。通过本方案,提高吊臂与压臂之间的牢固性。优选地,所述加强杆的两端分别固定至所述吊臂与所述压臂上;所述加强杆上还设置有若干拉杆,所述拉杆一端固定至所述加强杆中部,所述拉杆的另一端固定至所述行走轮上方的所述架体上。通过本方案,进一步加强本装置的牢固性,提高吊运时吊臂和压臂的强度。优选地,所述吊臂有两根,两根所述吊臂的顶端之间的距离与所述行走轮之间的距离一致,两根所述吊臂顶端均悬挂有吊钩。通过本方案,两点吊运,进一步提高稳定性,避免单个吊点吊运时模板重心不稳而倾斜滑落。优选地,所述加强杆同样设置有两根,每一个所述吊臂均通过一根所述加强杆与所述压臂固定连接。通过本方案,对每一根吊臂均进行加强,提高强度和稳定性。优选地,所述吊臂底部与所述架体铰接,所述加强杆的一端与所述吊臂顶端铰接,铰接轴与行走轮的转轴平行;所述加强杆的另一侧设置有若干定位孔,所述定位孔沿所述加强杆的轴向排布,所述压臂上设置有与所述定位孔相配合的定位销。通过本方案,吊臂能够根据需要改变与压臂之间的角度,从而适用于吊装不同高度规格的模板,以及适用于不同限高的工作环境。本技术的一个技术效果在于,本装置结构简单,操作方便,能够适用于诸如上跨繁忙铁路干线的公路防撞墙模板安装,从而方便在狭小施工空间中的施工作业,提高施工效率。通过以下参照附图对本技术的示例性实施例的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其它特征及其优点将会变得清楚。附图说明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的附图描述了本技术的实施例,并且连同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技术的原理。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一的防撞墙模板转运装置的主视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中的防撞墙模板转运装置转运过程中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图1中的防撞墙模板转运装置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二的防撞墙模板转运装置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实施例三的防撞墙模板转运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在附图中相同的部件用相同的附图标记;附图并未按照实际的比例绘制。具体实施方式现在将参照附图来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各种示例性实施例。应注意到:除非另外具体说明,否则在这些实施例中阐述的部件和步骤的相对布置、数字表达式和数值不限制本技术的范围。以下对至少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实际上仅仅是说明性的,决不作为对本技术及其应用或使用的任何限制。对于相关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技术和设备可能不作详细讨论,但在适当情况下,所述技术和设备应当被视为说明书的一部分。在这里示出和讨论的所有例子中,任何具体值应被解释为仅仅是示例性的,而不是作为限制。因此,示例性实施例的其它例子可以具有不同的值。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讨论。实施例一如图1至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的防撞墙模板转运装置,包括架体,所述架体的底部两侧设置有行走轮1200,所述架体包括吊臂1110与压臂1120,所述吊臂1110设置于所述架体前端,所述压臂1120固定至所述架体后端,所述吊臂1110与所述压臂1120之间的夹角为钝角;所述吊臂1110的顶端悬挂有吊钩1111,所述压臂1120长度大于所述吊臂1110,形成省力杠杆,便于对模板的起吊;所述行走轮1200上设置有刹车装置(图中未示出),所述刹车装置的控制器1211设置于所述压臂1120上。通过本实施例该方案,本装置相较于传统的汽车吊或模板安装车体积更小,能够在有限的空间内进行施工作业,将模板2000悬挂至吊臂1110上,下拉压臂1120即可完成模板2000的起吊,并通过行走轮1200推行,从而方便的实现防撞墙模板的转运。本装置结构简单,操作方便,适用于施工空间狭小,且施工环境复杂的情况。本装置在使用时,将模板2000悬挂至吊钩1111上后,手握住刹车的控制器1211(本实施例中为刹车把手),向下压动压臂1120,避免压动时行走轮1200在模板2000的重力作用下而向后退。在本实施例后其他实施例中,所述压臂1120的顶端设置有拉绳1121,所述拉绳1121的底部固定有抓握环1122。手握抓握环1122便于对压臂1120的下拉,避免压臂1120翘起太高而无法施力。在本实施例后其他实施例中,所述吊臂1110与所述压臂1120之间连接有加强杆1130,所述加强杆1130的一端连接至所述吊臂1110顶端,所述加强杆1130的另一侧连接至所述压臂1120的中部。提高吊臂1110与压臂1120之间连接的牢固性。在本实施例后其他实施例中,所述加强杆1130的两端分别固定至所述吊臂1110与所述压臂1120上;所述加强杆1130上还设置有若干拉杆1131,所述拉杆1131一端固定至所述加强杆1130中部,所述拉杆1131的另一端固定至所述行走轮1200上方的所述架体上。进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防撞墙模板转运装置,包括架体,所述架体的底部两侧设置有行走轮,其特征在于,所述架体包括吊臂与压臂,所述吊臂设置于所述架体前端,所述压臂固定至所述架体后端,所述吊臂与所述压臂之间的夹角为钝角;所述吊臂的顶端悬挂有吊钩,所述压臂长度大于所述吊臂;所述行走轮上设置有刹车装置,所述刹车装置的控制器设置于所述压臂上。/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防撞墙模板转运装置,包括架体,所述架体的底部两侧设置有行走轮,其特征在于,所述架体包括吊臂与压臂,所述吊臂设置于所述架体前端,所述压臂固定至所述架体后端,所述吊臂与所述压臂之间的夹角为钝角;所述吊臂的顶端悬挂有吊钩,所述压臂长度大于所述吊臂;所述行走轮上设置有刹车装置,所述刹车装置的控制器设置于所述压臂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撞墙模板转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压臂的顶端设置有拉绳,所述拉绳的底部固定有抓握环。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防撞墙模板转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吊臂与所述压臂之间连接有加强杆,所述加强杆的一端连接至所述吊臂顶端,所述加强杆的另一侧连接至所述压臂的中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防撞墙模板转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杆的两端分别固定至所述吊...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江涛,牛书彬,薛凡,曹璐,
申请(专利权)人:中铁十局集团青岛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山东;37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