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尾水零排放的循环水养殖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6310175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1-13 16:2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尾水零排放的循环水养殖系统,包括依次连接的养殖池、斜管沉降池、好氧流化床生物滤池、清水池及紫外杀菌器,所述紫外杀菌器与所述养殖池连接,以使养殖水循环利用;所述循环水养殖系统还包括:厌氧膜生物滤池,所述厌氧膜生物滤池的进水口与所述斜管沉降池底部的斜管沉降池排污口连接,所述厌氧膜生物滤池的出水口与所述好氧流化床生物滤池连接,以使所述斜管沉降池底部排出的养殖水流入所述厌氧膜生物滤池中经过处理循环利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斜管沉降及厌氧膜生物滤池的生物降解结合来代替现有技术中的微滤工艺,避免了使用微滤机过滤时反冲洗产生含悬浮物的尾水,解决尾水排放浪费水资源及破坏环境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尾水零排放的循环水养殖系统
本技术涉及循环水养殖
,尤其涉及一种尾水零排放的循环水养殖系统。
技术介绍
工厂化循环水养殖采用现代综合工业技术进行水产养殖,通过机械过滤和生物过滤去除养殖水体中的残饵、粪便、氨氮等有害物质,再经消毒增氧、调温后输回养殖池,实现养殖用水的循环利用。现有的工厂化循环水养殖中采用微滤机过滤养殖水,微滤过程中,微滤机反冲洗产生一定的含悬浮物尾水,每天的尾水排放量占养殖水体的10%,因此,每日需补充养殖水体10%水量的新水,造成水资源浪费。另一方面,每日10%的养殖尾水含有高浓度的悬浮颗粒,不经处理直接排放会造成环境污染。因此,亟待提出一种能将尾水进行处理实现零排放的循环水养殖系统。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尾水零排放的循环水养殖系统,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工厂化循环水养殖通过微滤机过滤产生尾水排放,浪费水资源及破坏环境的问题。为达此目的,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尾水零排放的循环水养殖系统,其中,包括依次连接的养殖池、斜管沉降池、好氧流化床生物滤池、清水池及紫外杀菌器,所述紫外杀菌器与所述养殖池连接,以使养殖水循环利用;所述循环水养殖系统还包括:厌氧膜生物滤池,所述厌氧膜生物滤池的进水口与所述斜管沉降池底部的斜管沉降池排污口连接,所述厌氧膜生物滤池的出水口与所述好氧流化床生物滤池连接,以使所述斜管沉降池底部排出的养殖水流入所述厌氧膜生物滤池中经过处理循环利用。在本技术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斜管沉降池的所述斜管沉降池排污口、所述斜管沉降池的进水口、所述斜管沉降池的填料及所述斜管沉降池的出水口由下到上依次设置。在本技术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厌氧膜生物滤池包括内筒及外筒,所述外筒上端敞开下端封闭,所述内筒上端封闭下端敞开,所述内筒扣设于所述外筒中,所述内筒用于装悬浮生物填料。在本技术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内筒中设置有搅拌器。在本技术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内筒的侧壁设置有通水孔。在本技术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外筒的底部为锥形,且设置有厌氧膜生物滤池排污口。在本技术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养殖池与所述斜管沉降池之间设置有第一泵体,以使所述养殖池中的养殖水被所述第一泵体泵入所述斜管沉降池中。在本技术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清水池与所述养殖池之间设置有第二泵体,以使所述清水池中的水被所述第二泵体泵入所述养殖池中。在本技术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养殖池内设置有第一液位检测装置,所述第一液位检测装置与所述第一泵体电连接;所述清水池内设置有第二液位检测装置,所述第二液位检测装置与所述第二泵体电连接。在本技术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循环水循环水养殖系统还包括电控箱,所述搅拌器、所述第一液位检测装置、所述第二液位检测装置、所述第一泵体及所述第二泵体均与所述电控箱电连接。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设置了斜管沉降池和厌氧膜生物滤池来代替现有技术中的微滤机,使得斜管沉降的污水排到厌氧膜生物滤池中进行生物降解,去除养殖废水中的悬浮颗粒后流入好氧流化床生物滤池中继续循环使用,不会产生尾水排放,保护了周边环境,且节省了水资源。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中循环水养殖系统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00-循环水养殖系统;10-养殖池;20-斜管沉降池;30-好氧流化床生物滤池;40-清水池;50-紫外杀菌器;60-厌氧膜生物滤池;70-第一泵体;80-第二泵体;21-斜管沉降池排污口;31-通气装置;61-内筒;62-外筒;311-风机;312-通风管;611-搅拌器;621-厌氧膜生物滤池排污口。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本技术,而非对本技术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本技术相关的部分而非全部结构。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固定”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在本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在本实施例的描述中,术语“上”、“下”、“右”、等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和简化操作,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仅用于在描述上加以区分,并没有特殊的含义。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尾水零排放的循环水养殖系统,如图1所示,循环水养殖系统100包括依次连接的养殖池10、斜管沉降池20、好氧流化床生物滤池30、清水池40及紫外杀菌器50,紫外杀菌器50与养殖池10连接,以使养殖水循环利用。循环水养殖系统100还增加了厌氧膜生物滤池60,厌氧膜生物滤池60的进水口与斜管沉降池20底部的斜管沉降池排污口21连接,将斜管沉降池排污口21连接到厌氧膜生物滤池60的进水口,可以使得斜管沉降池20底部排出的养殖水流入厌氧膜生物滤池60中进行处理,去除养殖废水中的悬浮颗粒。厌氧膜生物滤池60的出水口与好氧流化床生物滤池30连接,以使厌氧膜生物滤池60中经过处理的养殖水流到好氧流化床生物滤池30中循环利用。现有技术的循环水养殖系统中,养殖池10出来的养殖水是经过微滤机然后依次流入好氧流化床生物滤池30、清水池40及紫外杀菌器50后再流回养殖池10,通过微滤机来处理养殖水不可避免的会产生一定量的尾水,一般为养殖总水量的10%左右。尾水排放到外界,会污染周围水源,且排放了尾水后需要补充新的水源到循环水养殖系统中,造成水资源的浪费,不利于节能环保。本申请中,不需要使用微滤机,通过斜管沉降池20和厌氧膜生物滤池60结合使用代替微滤机,斜管沉降池20底部排放的养殖废水可流入厌氧膜生物滤池60中,厌氧膜生物滤池60内添加有悬浮生物填料,悬浮生物填料上附着厌氧微生物,能通过生物降解去除养殖废水中的悬浮颗粒后,将去除了悬浮颗粒的养殖水流入好氧流化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尾水零排放的循环水养殖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依次连接的养殖池(10)、斜管沉降池(20)、好氧流化床生物滤池(30)、清水池(40)及紫外杀菌器(50),所述紫外杀菌器(50)与所述养殖池(10)连接,以使养殖水循环利用;所述循环水养殖系统还包括:/n厌氧膜生物滤池(60),所述厌氧膜生物滤池(60)的进水口与所述斜管沉降池(20)底部的斜管沉降池排污口(21)连接,所述厌氧膜生物滤池(60)的出水口与所述好氧流化床生物滤池(30)连接,以使所述斜管沉降池(20)底部排出的养殖水流入所述厌氧膜生物滤池(60)中经过处理循环利用。/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尾水零排放的循环水养殖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依次连接的养殖池(10)、斜管沉降池(20)、好氧流化床生物滤池(30)、清水池(40)及紫外杀菌器(50),所述紫外杀菌器(50)与所述养殖池(10)连接,以使养殖水循环利用;所述循环水养殖系统还包括:
厌氧膜生物滤池(60),所述厌氧膜生物滤池(60)的进水口与所述斜管沉降池(20)底部的斜管沉降池排污口(21)连接,所述厌氧膜生物滤池(60)的出水口与所述好氧流化床生物滤池(30)连接,以使所述斜管沉降池(20)底部排出的养殖水流入所述厌氧膜生物滤池(60)中经过处理循环利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循环水养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斜管沉降池(20)的所述斜管沉降池排污口(21)、所述斜管沉降池(20)的进水口、所述斜管沉降池(20)的填料及所述斜管沉降池(20)的出水口由下到上依次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循环水养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厌氧膜生物滤池(60)包括内筒(61)及外筒(62),所述外筒(62)上端敞开下端封闭,所述内筒(61)上端封闭下端敞开,所述内筒(61)扣设于所述外筒(62)中,所述内筒(61)用于装悬浮生物填料。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循环水养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筒(61)中设置有搅拌器(611)。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范明君胡灿灿程统吴志文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盛亚环境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