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负极片及其制备方法和包含该负极片的锂离子电池技术

技术编号:26306710 阅读:78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1-10 20:06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负极片及其制备方法和包含该负极片的锂离子电池;所述负极片包括负极集流体、第一负极活性物质层、第二负极活性物质层、负极极耳,所述负极极耳设置在负极集流体一侧表面上,靠近所述负极极耳处且设置负极极耳一侧的负极集流体表面涂布第一负极活性物质层,远离所述负极极耳处且设置负极极耳一侧的负极集流体表面涂布第二负极活性物质层;所述第一负极活性物质层包括第一负极活性物质,所述第二负极活性物质层包括第二负极活性物质,本发明专利技术的负极片可以有效改善STP结构锂离子电池极耳位置析锂现象,改善锂离子电池的循环寿命;同时还可以有效缓解因为析锂带来的电芯析锂变形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负极片及其制备方法和包含该负极片的锂离子电池
本专利技术属于锂离子电池
,尤其涉及一种负极片及其制备方法和包含该负极片的锂离子电池。
技术介绍
锂离子电池因其平台电压高、循环寿命好、能量密度高、无记忆效应等优点,被广泛应用在便携式电子设备上,如手机、笔记本电脑等。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尤其是5G时代已经到来,市场对电池能量密度和充电速度的需求越来越高,常规的卷绕结构已经无法满足客户需求。一些电池厂商开发出了极耳中置的特殊电芯工艺(SpecialTabProcess,简称为STP)结构。这种结构一方面减少了空箔区面积,提升了能量密度,另一方面降低了电芯的阻抗,提升了电芯充电速度。但是这种结构也有一定的弊端,其中最突出的弊端就是极片靠近极耳位置处容易析锂,尤其是采用大倍率充电时。这会导致电芯在循环中析锂区域不断扩散,加快电解液消耗,最终导致电芯失效变形,带来很大的隐患。上述析锂问题的原因主要是充电过程中,中间极耳位置电流密度比其他位置大。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改善现有技术的不足,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负极片及其制备方法和包含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负极片,其中,所述负极片包括负极集流体、第一负极活性物质层、第二负极活性物质层、负极极耳,所述负极极耳设置在负极集流体一侧表面上,靠近所述负极极耳处且设置负极极耳一侧的负极集流体表面涂布第一负极活性物质层,远离所述负极极耳处且设置负极极耳一侧的负极集流体表面涂布第二负极活性物质层;/n所述第一负极活性物质层包括第一负极活性物质,所述第二负极活性物质层包括第二负极活性物质,所述第一负极活性物质层接受锂离子脱嵌的速度大于所述第二负极活性物质层接受锂离子脱嵌的速度。/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负极片,其中,所述负极片包括负极集流体、第一负极活性物质层、第二负极活性物质层、负极极耳,所述负极极耳设置在负极集流体一侧表面上,靠近所述负极极耳处且设置负极极耳一侧的负极集流体表面涂布第一负极活性物质层,远离所述负极极耳处且设置负极极耳一侧的负极集流体表面涂布第二负极活性物质层;
所述第一负极活性物质层包括第一负极活性物质,所述第二负极活性物质层包括第二负极活性物质,所述第一负极活性物质层接受锂离子脱嵌的速度大于所述第二负极活性物质层接受锂离子脱嵌的速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负极片,其中,LA/(LA+LB)=1/6-1/3;其中,LA为所述第一负极活性物质层的长度,LB为所述第二负极活性物质层的长度。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负极片,其中,LB/(LA+LB)=2/3-5/6;其中,LA为所述第一负极活性物质层的长度,LB为所述第二负极活性物质层的长度。


4.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负极片,其中,所述第一负极活性物质层的锂离子的脱嵌速度大于第二负极活性物质层的锂离子的脱嵌速度;和/或,
所述第一负极活性物质层的可支持的充电电流大于第二负极活性物质层的可支持的充电电流;和/或,
所述第一负极活性物质层的析锂窗口大于第二负极活性物质层的析锂窗口。


5.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负极片,其中,所述第一负极活性物质层中包括第一负极活性物质、第一导电剂、第一分散剂和第一粘结剂,所述第二负极活性物质层中包括第二负极活性物质、第二导电剂、第二分散剂和第二粘结剂。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金丹丹彭冲李俊义徐延铭
申请(专利权)人:珠海冠宇电池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