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CO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302172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1-10 19:53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基于CO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基于CO2复叠制冷两次节流制备固-气流态干冰的系统
本专利技术属于制冷
,特别涉及一种基于CO2复叠制冷两次节流制备固-气流态干冰的系统。
技术介绍
干冰是CO2的固态形式,其常压下温度为-78.5℃,汽化潜热为573kJ/kg,1kg干冰变为25℃时的CO2气体能吸收653kJ的热量;相比之下,1kg的液氮(-196℃)变为25℃的氮气吸收的热量为411kJ,仅为干冰的60%。可见干冰释冷量大,再加上其常压下迅速升华,且安全无毒,因而被广泛应用于冷冻行业。目前干冰行业的制备主要以高压CO2液体为原料;CO2液体从储罐中排出,经节流阀节流后形成固-气两相状态,气相直接排入环境,而固相在冰模中收集;当冰模充满时,液压装置将疏松的CO2雪花状固体压实、形成干冰,并通过模具形成所需的形状排出。干冰用于冷冻用途是,一般是将干冰固体铺洒在被冷却对象表面,从而利用干冰的汽化过程吸收被冷却对象的热量。干冰的制备和利用过程简单、可靠,但仍存在四个方面的缺点:一是原料为CO2液体,需要在上游进行CO2气体液化环节,增加了成本;二是干冰制备过程需频繁更换液体CO2储罐,无法实现连续生产及应用;三是干冰用于冷冻时,主要以静态升华为主,不具备流动性,不利于冷量的控制和均匀化分布;四是原料无法回收利用,浪费较多且对环境不利。因此,需要提出一种固-气流态干冰制备系统,能克服上述缺点,实现干冰的低成本、持续生产,且具备流动性、原料可回收等特点。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提出了一种基于CO2复叠制冷两次节流持续制备固-气流态干冰的系统,目的是改进现有技术方案的不足,提高干冰生产经济性、生产持续性、产品流动性和环境友好性。本专利技术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一种基于CO2复叠制冷两次节流制备固-气流态干冰的系统,由高温级制冷回路和低温级制冷回路构成,其中低温级制冷回路中包括两次节流结构;所述的高温级制冷回路包括冷凝蒸发器,冷凝蒸发器高温级出口依次与气液分离器、压缩机、油分离器、冷凝器、贮液罐、干燥过滤器、膨胀阀连接,膨胀阀出口与冷凝蒸发器高温级入口连接,组成高温级制冷回路;所述的低温级制冷回路包括冷凝蒸发器,冷凝蒸发器低温级出口依次与干燥过滤器、一次节流阀、气液分离器、二次节流阀、蒸发器、气固分离器、压缩机、油分离器连接,油分离器出口与冷凝蒸发器低温级入口连接,组成低温级制冷回路;所述的高温级制冷回路和低温级制冷回路通过冷凝蒸发器相耦合,冷凝蒸发器采用套管式或板式;所述的两次节流结构包括:一次节流阀出口与气液分离器入口连接,气液分离器气管与压缩机吸气管连接,气液分离器液管与二次节流阀连接;所述的高温级制冷回路还包括温度传感器,温度传感器设置在冷凝蒸发器中部;温度传感器动态控制膨胀阀开度及压缩机转速,从而将冷凝蒸发器高温级冷凝温度控制在-20~-10℃区间内;所述的两次节流结构中还包括两个温度传感器,分别设置在一次节流阀和二次节流阀出口,从而将一次节流阀出口温度控制在-30~-20℃区间内;二次节流阀出口温度控制在-75~-65℃区间内;所述的低温级制冷回路中,蒸发器采用丝管式,蒸发器盘管折叠成搁架形状,被冷却物品可放置在蒸发器上,与蒸发器直接接触;所述的低温级制冷回路中,蒸发器采用丝管式,蒸发器盘管内壁缠绕低功率电热丝,在被冷却物品量较少或热负荷不够时提供热量,防止蒸发器内干冰沉积,影响流动性;所述的低温级制冷回路中,蒸发器采用丝管式,蒸发器盘管内壁进行光滑处理,以降低气-固流态干冰流动阻力,防止蒸发器内干冰沉积,影响流动性;所述的低温级制冷回路中,蒸发器入口管段采用渐扩管形式,即内径沿流动方向逐渐增大,防止入口管段干冰沉积,影响流动性;所述的低温级制冷回路中,气固分离器内部粘贴低功率电热丝,对分离出的固态干冰提供热量,使其升华成气相后进入压缩机压缩;所述的低温级制冷回路采用制冷剂为CO2;所述的高温级制冷回路采用的制冷剂为无机化合物、氟利昂、烷烃类环烷烃及其卤代物,以及链烯烃及其卤代物中的一种或者两种以上的混合物;所述的高温级制冷回路和低温级制冷回路各自全封闭,所有外部管路均粘贴保温棉。相对于现有技术,本专利技术具有以下优点:本专利技术最终制备产品为固-气流态干冰,相比于传统的固态干冰,固-气流态干冰流动性较好,因而其制冷量能精准控制和均匀化分布;本专利技术只需初期在低温级制冷回路中充注少量CO2原料气,即可用于制备固-气流态干冰产品,而无需在上游空分厂商环节购买液态CO2,从而降低了成本;传统干冰制备方法需频繁更换液体CO2储罐,因而无法实现持续制备干冰产品;本专利技术因为高温级和低温级均是闭式制冷回路,能实现持续制备固-气流态干冰产品;本专利技术在低温级制冷回路中制备的固-气流态干冰产品,在封闭的蒸发器中释放冷量后,产生的CO2气体又重新回到压缩机,进入系统循环利用,因而节约原料,并且对环境友好;本专利技术通过在高温级制冷回路中对冷凝蒸发器进行精确温控,以及在两级节流中对一次节流阀和二次节流阀开度进行精确控制,保证了固-气流态干冰生产稳定可靠性。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其中:1.冷凝蒸发器,2.温度传感器,3.气液分离器,4.压缩机,5.油分离器,6.冷凝器,7.贮液罐,8.干燥过滤器,9.膨胀阀,10.贮液罐,11.干燥过滤器,12.一次节流阀,13.气液分离器,14.二次节流阀,15.温度传感器,16.温度传感器,17.蒸发器,18.蒸发器入口段,19.气固分离器,20.压缩机,21.油分离器。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过程进行详细阐述,但本专利技术不限于该实施例。为了使公众对本专利技术有彻底的了解,结合搭建的系统详细说明具体的细节:如图1所示,本专利技术提出了一种基于CO2复叠制冷两次节流持续制备固-气流态干冰的系统,实现固-气流态干冰产品的低成本、持续生产、高流动性和环保减排的制备技术,包括:高温级制冷回路:冷凝蒸发器1高温级出口依次与气液分离器3、压缩机4、油分离器5、冷凝器6、贮液罐7、干燥过滤器8、膨胀阀9连接,膨胀阀9出口与冷凝蒸发器1高温级入口连接,组成高温级制冷回路;低温级制冷回路:冷凝蒸发器1低温级出口依次与贮液罐10、干燥过滤器11、一次节流阀12、气液分离器13、二次节流阀14、蒸发器17、气固分离器19、压缩机20、油分离器21连接,油分离器21出口与冷凝蒸发器1低温级入口连接,组成低温级制冷回路;高温级制冷回路和低温级制冷回路通过冷凝蒸发器1相耦合;两次节流结构:一次节流阀12出口与气液分离器13入口连接,气液分离器13气管与压缩机20吸气管连接,气液分离器13液管与二次节流阀14连接,组成两次节流结构;高温级制冷回路采用的制冷剂为无机化合物、氟利昂、烷烃类环烷烃及其卤代物,以及链烯烃及其卤代物中的一种或者两种以上的混合物;气液两相制冷剂在冷凝蒸发器1中蒸发,经气液分离器3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基于CO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CO2复叠制冷两次节流制备固-气流态干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由高温级制冷回路和低温级制冷回路构成,其中低温级制冷回路中包括两次节流结构;所述的高温级制冷回路包括冷凝蒸发器(1),冷凝蒸发器(1)高温级出口依次与气液分离器(3)、压缩机(4)、油分离器(5)、冷凝器(6)、贮液罐(7)、干燥过滤器(8)、膨胀阀(9)连接,膨胀阀(9)出口与冷凝蒸发器(1)高温级入口连接,组成高温级制冷回路;
所述的低温级制冷回路包括冷凝蒸发器(1),冷凝蒸发器(1)低温级出口依次与贮液罐(10)、干燥过滤器(11)、一次节流阀(12)、气液分离器(13)、二次节流阀(14)、蒸发器(17)、气固分离器(19)、压缩机(20)、油分离器(21)连接,油分离器(21)出口与冷凝蒸发器(1)低温级入口连接,组成低温级制冷回路;
所述的高温级制冷回路和低温级制冷回路通过冷凝蒸发器(1)相耦合;
所述的两次节流结构包括:一次节流阀(12)出口与气液分离器(13)入口连接,气液分离器(13)气管与压缩机(20)吸气管连接,气液分离器(13)液管与二次节流阀(14)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CO2复叠制冷两次节流制备固-气流态干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高温级制冷回路还包括温度传感器(2),温度传感器设置在冷凝蒸发器(1)中部;温度传感器(2)动态控制膨胀阀(9)开度及压缩机(4)转速,从而将冷凝蒸发器(1)高温级冷凝温度控制在-20~-10℃区间内。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CO2复叠制冷两次节流制备固-气流态干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两次节流结构中还包括温度传感器(15)和(16),其中温度传感器(15)设置在一次节流阀(12)出口,控制一次节流阀(12)开度,从而将一次节流阀(12)出口温度控制在-30~-20℃区间内;温度传感器(16)设置在二次节流阀(14)出口,从而将二次节流阀(12)出口温度控制在-75~-65℃区间内。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日晶位兴华乔琳黄东
申请(专利权)人:西安交通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陕西;6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