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不对称换能的辐射空调末端,包括依次设置的隔热层、换能层和热阻尼层,隔热层的热阻大于热阻尼层的热阻;换能层包括第一主管、第二主管和多个支管,多个支管并行排列形成支管阵列,第一主管和第二主管平行,第一主管和第二主管分别固定在支管阵列的两端,第一主管和第二主管均与支管阵列连通。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的不对称换能的辐射空调末端提高了辐射效率,辐射热量更均匀,防止结露,换能层与辐射面的温差更大,减少热量损耗和浪费,更加节能;便于安装和运输,降低现场安装难度;可应用于不同的建筑场景中,如吊顶、墙面或地面等,对使用场合没有限制。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不对称换能的辐射空调末端
本专利技术涉及辐射空调领域,更为具体来说,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不对称换能的辐射空调末端。
技术介绍
辐射空调末端,作为一种新型的节能空调末端,应用范围广泛,且项目铺设面积大。传统的辐射空调末端中,用于输送冷水和热水的传热结构件,例如由传热管道和导热铝板组成的换能层,直接与金属辐射面板贴附连接,或者通过一层厚度<1mm的消声薄膜贴附在金属辐射面板上,由于盘管和辐射面板板面接触的密度不同,辐射面板在接近传热管道的区域,形成低温条状区域,低温条状区域的温度比其他区域温度低,使辐射面板温度不均匀;当这些低温区域的温度低于室内空气露点温度时,空气中的水蒸气容易在这些区域凝结形成水珠;辐射空调系统运行过程中,室内空气相对湿度随着室内人员及门窗开关情况有很大变动,导致室内空气露点温度升高,使辐射面板出现结露;辐射面板结露易滋生细菌,破坏室内卫生环境;为了防止低温区域的形成,通常的做法是提高空调冷冻水的水温,使辐射面板表面温度维持在室内空气露点温度之上,但供冷能力有所减小。目前传热管道均采用串联的形式进行传热,内部流体通道相当于串联式长行程,不便于安装,且传热效率差。辐射空调末端的传热管道多采用U型盘管,为了便于U型盘管的弯曲加工,管材宜使用圆管结构。但由于圆形的盘管与平面结构的接触面积小,热传导性差。因此通常需要在圆管外包裹增加热传导的散热翼,因此增加了生产工艺环节和制造成本,另外,既要保证散热翼和圆管贴合完好,还需保证散热翼与平面结构贴合的平整度,因此增加了生产工艺质量控制的难度。<br>现有辐射空调的金属辐射空调末端通常两侧都没有保温层覆盖,热量辐射在辐射空调末端两侧同时发生。如图1所示,在辐射空调末端100满铺于吊顶的情况下,会存在以下不足:(1)部分辐射热量滞留在下图的A空间内,难以扩散,造成热量浪费;(2)在致冷工况下,由于热空气密度低,吊顶内A区域的空气温度通常高于下方的温度。辐射空调末端上表面温度低于A区域空气的露点温度时,产生结露,而此时辐射空调末端下表面可能尚未产生结露,给日常检查维护带来困难。因此,如何提高辐射空调末端的传热效率、使辐射面板表面温度均匀、提高辐射面板的防结露能力、减少热量浪费,成为本领域重点关注且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现有辐射空调末端传热效果差、易结露、热量浪费大、安装和维护难度大等问题,本专利技术创新地提供了一种不对称换能的辐射空调末端,该辐射空调末端在换能层的两侧分别设置隔热层和热阻尼层,在换能层两侧热传递量不同,且换能层采用并联流体通道的形式进行传热,提高辐射效率,辐射热量更均匀,防结露,减少热量消耗、更加节能。为实现上述的技术目的,本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不对称换能的辐射空调末端,包括依次设置的隔热层、换能层和热阻尼层,所述隔热层的热阻大于所述热阻尼层的热阻;所述换能层包括第一主管、第二主管和多个支管,多个所述支管并行排列形成支管阵列,所述第一主管和所述第二主管平行,所述第一主管和所述第二主管分别固定在所述支管阵列的两端,所述第一主管和所述第二主管均与所述支管阵列连通。进一步地,所述热阻尼层的热阻为0.01-0.1m2K/W。进一步地,所述热阻尼层的厚度≤2.5mm,导热系数≥0.02W/mK。进一步地,所述热阻尼层的厚度为0.5-2.5mm,导热系数为0.02-0.05W/mK。进一步地,所述隔热层的热阻>0.1m2K/W。进一步地,所述隔热层的厚度为2.5-50mm,导热系数为0.001-0.05W/mK。进一步地,所述支管为矩形管,第一主管、第二主管和多个支管在辐射面上的投影面积之和大于多个支管间空隙的投影面积总和。进一步地,所述支管的管壁厚度为0.5-2.5mm,所述支管的导热系数为0.1-1.0W/mK。进一步地,所述换能层的进液口和出液口均设置在所述第一主管上,所述第一主管内部设有阻断件,所述阻断件位于所述进液口和所述出液口之间。进一步地,所述换能层的进液口设置在所述第一主管上,所述换能层的出液口设置在所述第二主管上,所述进液口和所述出液口设置在所述支管阵列的不同侧。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不对称换能的辐射空调末端提高了辐射效率;辐射热量更均匀,防止结露;换能层与辐射面的温差更大,减少热量损耗和浪费,更加节能;便于安装、运输,降低现场安装难度;可应用于不同的建筑场景中,如吊顶、墙面或地面等,对使用场合没有限制。附图说明图1现有的辐射空调末端满铺于吊顶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不对称换能的辐射空调末端的爆炸结构示意图。图3a为一种实施例的换能层的结构示意图。图3b为与图3a的接口位置不同的换能层的结构示意图。图4a为另一实施例的换能层的结构示意图。图4b为与图4a的接口位置不同的换能层的结构示意图。图5a为隔热层、换能层和热阻尼层的连接关系示意图。图5b为另一实施例的隔热层、换能层和热阻尼层的连接关系示意图。图6a为在热阻尼层远离换能层的一侧设有辐射面板的不对称换能的辐射空调末端的爆炸结构示意图。图6b为隔热层、换能层、热阻尼层和辐射面板的连接关系示意图。图6c为另一实施例的隔热层、换能层、热阻尼层和辐射面板的连接关系示意图。图7a为无热阻尼层的辐射空调末端的热量传递示意图。图7b为本专利技术的不对称换能的辐射空调末端的热量传递示意图。图7c为不同热阻的不对称换能的辐射空调末端的辐射力测试图。图7d为铜管外侧热阻尼层的温度分布呈对数曲线图。图8a为采用8℃冷冻水进入换能层时本专利技术的不对称换能的辐射空调末端的辐射面板板面温度测试图。图8b为采用8℃冷冻水进入换能层时无热阻尼层的辐射空调末端的辐射面板板面温度测试图。图9a为采用10℃冷冻水进入换能层时本专利技术的不对称换能的辐射空调末端的辐射面板板面温度测试图。图9b为采用10℃冷冻水进入换能层时无热阻尼层的辐射空调末端的辐射面板板面温度测试图。图中,100、辐射空调末端;1、换能层;2、热阻尼层;3、隔热层;4、辐射面板;11、第一主管;12、第二主管;13、支管;14、进液口;15、出液口;16、阻断件;17、接口;31通孔。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对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不对称换能的辐射空调末端进行详细的解释和说明。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具体公开了一种不对称换能的辐射空调末端,包括依次设置的隔热层3、换能层1和热阻尼层2,隔热层3的热阻大于热阻尼层2的热阻。隔热层3与热阻尼层2形成不对称传热,热量更多的向热阻尼层2一侧传递,提高辐射效率,而且热阻尼层2使得辐射更均匀,达到防结露的效果。热阻尼层2的热阻为0.01-0.1m2K/W。热阻的计算公式为:热阻R=d/λ;其中,d为材料厚度;关于导热系数λ:按照傅里叶导热定律,若传热件为厚度为dx的单层平板,传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不对称换能的辐射空调末端,其特征在于,包括依次设置的隔热层(3)、换能层(1)和热阻尼层(2),所述隔热层(3)的热阻大于所述热阻尼层(2)的热阻;所述换能层(1)包括第一主管(11)、第二主管(12)和多个支管(13),多个所述支管(13)并行排列形成支管阵列,所述第一主管(11)和所述第二主管(12)平行,所述第一主管(11)和所述第二主管(12)分别固定在所述支管阵列的两端,所述第一主管(11)和所述第二主管(12)均与所述支管阵列连通。/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不对称换能的辐射空调末端,其特征在于,包括依次设置的隔热层(3)、换能层(1)和热阻尼层(2),所述隔热层(3)的热阻大于所述热阻尼层(2)的热阻;所述换能层(1)包括第一主管(11)、第二主管(12)和多个支管(13),多个所述支管(13)并行排列形成支管阵列,所述第一主管(11)和所述第二主管(12)平行,所述第一主管(11)和所述第二主管(12)分别固定在所述支管阵列的两端,所述第一主管(11)和所述第二主管(12)均与所述支管阵列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不对称换能的辐射空调末端,其特征在于,所述热阻尼层(2)的热阻为0.01-0.1m2K/W。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不对称换能的辐射空调末端,其特征在于,所述热阻尼层(2)的厚度≤2.5mm,导热系数≥0.02W/mK。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不对称换能的辐射空调末端,其特征在于,所述热阻尼层(2)的厚度为0.5-2.5mm,导热系数为0.02-0.05W/mK。
5.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不对称换能的辐射空调末端,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热层(3)的热阻>0.1m2K/W。
6.根据权...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永强,韩磊峰,胡林浩,
申请(专利权)人:无锡菲兰爱尔空气质量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