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燃气灶的燃烧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301963 阅读:44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1-10 19:53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用于燃气灶的燃烧器,包括有基座,该基座具有开口朝上的凹腔,该凹腔的中央位置设置有喷射器,还包括有悬置于基座之上的板体,该板体的外周沿覆盖住凹腔的第一连接体,其特征在于:板体的中央位置具有向下延伸有竖向设置的引射管,该引射管的上端开口为出气口端,该引射管的下端开口为进气口端、并将伸入基座的凹腔内并与喷射器相对,板体与基座之间的间隙以及基座凹腔中引射管之外的部分构成一次空气通道,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专利技术的优点在于:一旦溢液通过一次空气通道进入凹腔中,引射管的管壁还可以作为阻挡溢液进入喷射器的防护壁,从而避免喷射器的堵塞。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燃气灶的燃烧器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燃烧器,尤其是涉及一种用于燃气灶的燃烧器。
技术介绍
目前,在不少燃气灶具中已经开始使用完全上进风式的燃烧器,由于完全上进风式的燃烧器在燃烧时所需的一、二次空气均来自灶具面板的上部,因而燃气灶具的底盘可以全密封,与传统的下进风结构的燃烧器相比,完全上进风式的燃烧器不仅使用更加安全,而且能够很好地解决开关橱柜门导致灶具熄火的问题。然而,传统的完全上进风的燃烧器在补充一次空气时都是通过混气室与基座间的间隙来实现,由此带来的问题是,混气室与基座间存在间隙,一方面容易造成燃烧器的外形不够美观,另一方面溢液会通过该间隙而流入基座内,不仅不利于燃烧器的清洁,而且溢液若长久得不到清除,则会影响到燃烧器的正常使用。为此,如专利号为ZL201020579358.1(授权公告号为CN2018586642U)的中国技术专利所公开的《一种完全上进风式燃烧器》,该完全上进风式燃烧器包括炉头座、火盖座、中心火盖和外环火盖,其中火盖座包括火盖上座、火盖下座和中心供气孔,火盖下座与炉头座之间具有一次空气进气间隙,且一次空气进气间隙位于面板的上方。又如本申请人提供一种一次空气和二次空气都通过混气室上的空气孔补入的用燃气灶的上进风式燃烧器,具体参见专利号为ZL201410209837.7(公告号为CN103994436B)的中国专利技术专利,由于该上进风式燃烧器中基座的凹腔与混气室的环形腔相互隔离,开在混气室侧部的一次空气孔与凹腔相通而构成一次空气通道,因而混气室与基座之间不必设置间隙即可进行一次空气补充,但一次空气孔和二次空气孔在使用的过程中仍然不可避免会使溢液进入,从而造成喷嘴的堵塞。另外,燃气燃烧产生的热量在沿着火盖-混气室-基座的路径过程中损失掉,因此想要提高热效率,其一种有效的途径就是减少高温火盖向下方的热传导损失或者将这部分热损失回收利用。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第一个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现状而提供一种避免溢液堵塞喷嘴的用于燃气灶的燃烧器。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第二个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现状而提供一种能有效预热一次空气温度、减少热损失的用于燃气灶的燃烧器。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第三个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现状而提供一种有效提高一次空气与燃气混合均匀度的用于燃气灶的燃烧器。本专利技术解决上述第一个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为:该用于燃气灶的燃烧器,包括有:基座,具有开口朝上的凹腔,该凹腔的中央位置设置有喷射器;第一连接体,包括有悬置于所述基座之上的板体,所述板体的外周沿覆盖住所述凹腔;其特征在于:所述板体的中央位置具有向下延伸有竖向设置的引射管,该引射管的上端开口为出气口端,该引射管的下端开口为进气口端、并伸入所述的基座凹腔内与所述喷射器相对,所述板体与基座之间的间隙以及所述基座凹腔中引射管之外的部分构成一次空气通道。为进一步解决第一个技术问题,为了避免溢液通过火盖的出火孔-经混气室-进入至引射管的出气口端-最后流入喷射器,优选地,还包括有设于所述第一连接体之上的第二连接体,所述第二连接体之上还设置有火盖,所述火盖与所述第二连接体之间形成用于混合一次空气和燃气的混气室,所述混气室与所述引射管之出气口端相流体连通,所述第二连接体还具有悬于所述第一引射管的出气口端之上并至少局部遮挡住出气口端的遮挡部。进一步地,所述火盖包括有外环部,所述混气室包括有对应外环部的第一混气室,所述第二连接体包括有同心间隔设置的内圈壁面和外圈壁面以及连接内圈壁面和外圈壁面的底壁,所述内圈壁面、外圈壁面、底壁以及外环火盖共同围设成所述第一混气室,所述内圈壁面的内周缘于所述引射管的出气口端之上向中央位置延伸形成有内盖板,所述内盖板构成所述遮挡部,而所述内盖板与所述第一连接体的上表面之间的间隙则构成第一混气室的入口。上述第二连接体采用一体件的方式设置,为了加工方便也可以采用分体设置的方式,如内圈壁面与内盖板一体设置,外圈壁面与底壁一体设置。为了实现燃烧器能满足用户对外周火和中心火的控制,所述火盖还包括有位于所述外环部内围的内环部,所述混气室包括有对应内环部的第二混气室,所述内盖板具有支承所述第二混气室的内环形壁,该内环部与所述内环形壁形成所述第二混气室,所述内盖板的中央开设有连通所述第二混气室与所述引射管之出气口端的通孔。为进一步解决第一个技术问题,为了避免溢液通过内环部的出火孔-经第二混气室-进入至引射管的出气口端-最后流入喷射器,优选地,所述通孔的孔壁向所述第二混气室凸出,该孔壁与所述内环形壁构成存储溢液的存液区域。进一步地,所述第二连接体还包括有至少两个连接所述内圈壁面和所述内环形壁的传输通道,该传输通道用于将混合后的一次空气和燃气从所述引射管的出气口端传输至到第一混气室。为了满足燃烧器为上进风燃烧器时,二次空气和一次空气均从面板之上对其补充,所述外圈壁面沿周向间隔开设有独立于所述第一混气室的二次进风通道,所述传输通道与所述二次进风通道间隔设置,相邻所述传输通道之间的间隙构成所述二次进风通道的出气口。进一步地,所述内环部包括有与所述内环形壁形成所述第二混气室的内火盖,所述内火盖包括有环形周壁以及覆盖在该环形周壁上的盖体,所述环形周壁沿周向间隔开设有连通所述第二混气室的内火孔。为了稳焰内火盖,所述环形周壁的顶部沿径向向内延伸有凹凸结构,所述盖体与所述凹凸结构形成有稳焰所述内火孔的稳焰通道。为进一步解决第二个技术问题,优选地,所述第一连接体于所述引射管的外周设置有用于预热所述一次空气通道中一次空气的预热元件。为了均匀经一次空气通道中流入至凹腔的一次空气,所述预热元件包括有至少两个围绕所述引射管设置的旋臂式预热片,各个预热片沿所述板体周向间隔设置并整体呈螺旋放射状。进一步地,各个所述旋臂式预热片包括有邻近所述引射管的内侧端和远离所述引射管的外侧端,所述内侧端沿着所述引射管的轴线方向向下延伸有凸筋,所述凸筋的外周缘与所述基座的内周壁相抵。该旋臂式预热片的内侧端与引射管直接连接,该旋臂式预热片的外侧端与基座的内周壁相抵,进而充分利用基座和引射管在燃烧器燃烧过程中产生的燃烧热对一次空气通道的一次空气预热。为了增大一次空气与预热元件的交换路径与交换时间,每个所述凸筋与所述引射管的中轴线有夹角或平行。进一步地,每个所述凸筋与所述引射管的中轴线有夹角,并且凸筋具有弧面。更好地,各个所述旋臂式预热片的外侧端外伸出所述凹腔之外,并延伸至所述板体的外周沿,相邻所述旋臂式预热片之间的间隙构成连通所述一次空气通道的入气口。以实现预热片还具有沿周向间隔地均匀分隔一次空气通道的入气口的作用。为了防止经一次空气通道流入至凹腔中的溢液对喷射器产生影响,所述基座于所述喷射器的外围设有环状挡壁,所述环状挡壁的上端出口至少局部伸入所述引射管的进气口端。为了实现环状挡壁还具有更好地导引一次空气进入引射管的进气口端,所述环状挡壁对应所述进气口端的顶部边沿自外向内逐渐向上倾斜。为了实现环状挡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燃气灶的燃烧器,包括有:/n基座(1),具有开口朝上的凹腔(11),该凹腔(11)的中央位置设置有喷射器(2);/n第一连接体(3),包括有悬置于所述基座(1)之上的板体(30),所述板体(30)的外周沿覆盖住所述凹腔(11),其特征在于:/n所述板体(30)的中央位置具有向下延伸有竖向设置的引射管(31),该引射管(31)的上端开口为出气口端(311),该引射管(31)的下端开口为进气口端(312)、并伸入所述基座(1)的凹腔(11)内与所述喷射器(2)相对,所述板体(30)与基座(1)之间的间隙以及所述基座(1)凹腔(11)中引射管(31)之外的部分构成一次空气通道(8)。/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燃气灶的燃烧器,包括有:
基座(1),具有开口朝上的凹腔(11),该凹腔(11)的中央位置设置有喷射器(2);
第一连接体(3),包括有悬置于所述基座(1)之上的板体(30),所述板体(30)的外周沿覆盖住所述凹腔(11),其特征在于:
所述板体(30)的中央位置具有向下延伸有竖向设置的引射管(31),该引射管(31)的上端开口为出气口端(311),该引射管(31)的下端开口为进气口端(312)、并伸入所述基座(1)的凹腔(11)内与所述喷射器(2)相对,所述板体(30)与基座(1)之间的间隙以及所述基座(1)凹腔(11)中引射管(31)之外的部分构成一次空气通道(8)。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燃气灶的燃烧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有设于所述第一连接体(3)之上的第二连接体(4),所述第二连接体(4)之上还设置有火盖,所述火盖与所述第二连接体(4)之间形成用于混合一次空气和燃气的混气室,所述混气室与所述引射管(31)之出气口端(311)相流体连通,所述第二连接体(4)还具有悬于所述第一引射管(31)的出气口端(311)之上并至少局部遮挡住出气口端(311)的遮挡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燃气灶的燃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火盖包括有外环部(5),所述混气室包括有对应外环部(5)的第一混气室(51),所述第二连接体(4)包括有同心间隔设置的内圈壁面(41)和外圈壁面(42)以及连接内圈壁面(41)和外圈壁面(42)的底壁(43),所述内圈壁面(41)、外圈壁面(42)、底壁(43)以及外环火盖(52)共同围设成所述第一混气室(51),所述内圈壁面(41)的内周缘于所述引射管(31)的出气口端(311)之上向中央位置延伸形成有内盖板(411),所述内盖板(411)构成所述遮挡部,而所述内盖板(411)与所述第一连接体(3)的上表面之间的间隙则构成第一混气室(51)的入口(511)。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燃气灶的燃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火盖还包括有位于所述外环部(5)内围的内环部(6),所述混气室包括有对应内环部(6)的第二混气室(61),所述内盖板(411)具有支承所述第二混气室(61)的内环形壁(4111),该内环部(6)与所述内环形壁(4111)形成所述第二混气室(61),所述内盖板(411)的中央开设有连通所述第二混气室(61)与所述引射管(31)之出气口端(311)的通孔(4112)。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用于燃气灶的燃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通孔(4112)的孔壁向所述第二混气室(61)凸出,该孔壁与所述内环形壁(4111)构成存储溢液的存液区域(4113)。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用于燃气灶的燃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接体(4)还包括有至少两个连接所述内圈壁面(41)和所述内环形壁(4111)的传输通道(44),该传输通道(44)用于将混合后的一次空气和燃气从所述引射管的出气口端(311)传输至到第一混气室(51)。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用于燃气灶的燃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圈壁面(42)沿周向间隔开设有独立于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方晓艳李林王一婷俞瑜郑军妹
申请(专利权)人:宁波方太厨具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