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宁波大学专利>正文

一种双电机双系统智能门锁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6301044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1-10 19:5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双电机双系统智能门锁,通孔设置第一驱动电机和第二驱动电机两个电机,再由处理器根据各驱动电机在对应预设时间段内工作时的平均转速,得到在执行开关锁时,锁芯在第一驱动电机驱动下所移动的第一动态距离以及在第二驱动电机驱动下所移动的第二动态距离,进而再根据操作该门锁的用户的指纹识别结果和面部图像识别结果,分别命令两个驱动电机驱动锁芯朝着锁扣或者背离锁扣方向移动对应的距离,进而实现了基于各驱动电机转速和用户身份识别结果,完成对门锁开关过程的智能化准确控制,避免了通过简单拷贝指纹就可以打开门锁的隐患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双电机双系统智能门锁
本专利技术涉及门锁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双电机双系统智能门锁。
技术介绍
当前,门锁是门禁领域的必备设备。随着智能化发展,各式各样的智能门锁逐渐被推向市场。现有的智能门锁一般具有针对用户的身份识别功能,只要用户通过了智能门锁的用户识别,就可以打开门锁,进入室内。现有的智能门锁虽然方面,但是也存在问题:现有智能门锁多数是基于指纹识别技术实现的,即只要该门锁采集到的指纹被识别为具有权限打开该门锁的合法用户的指纹,智能门锁就不会再做进一步验证,而是直接打开门锁。一旦有人通过简答的指纹靠背技术试图打开当前的智能门锁,识别非常容易即可以突破门锁的指纹识别功能,进而实施非法行为,导致现有的智能门锁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提供一种双电机双系统智能门锁。本专利技术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双电机双系统智能门锁,包括门锁本体,门锁本体具有中空腔室和锁孔,中空腔室内具有移入或移出锁孔的锁芯,中空腔室具有锁芯出入孔,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双电机双系统智能门锁,包括门锁本体,门锁本体具有中空腔室和锁孔,中空腔室内具有移入或移出锁孔的锁芯,中空腔室具有锁芯出入孔,其特征在于,还包括:/n第一驱动电机(1),驱动锁芯在第一预设时间段内朝着锁孔的方向移动第一动态距离或者驱动锁芯远离锁孔的方向移动第一动态距离;其中,第一预设时间段标记为T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双电机双系统智能门锁,包括门锁本体,门锁本体具有中空腔室和锁孔,中空腔室内具有移入或移出锁孔的锁芯,中空腔室具有锁芯出入孔,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一驱动电机(1),驱动锁芯在第一预设时间段内朝着锁孔的方向移动第一动态距离或者驱动锁芯远离锁孔的方向移动第一动态距离;其中,第一预设时间段标记为T1,T1>0,第一驱动电机在第一预设时间段T1内的平均转速标记为R1(T1),锁芯在第一预设时间段T1内移动的第一动态距离标记为d1(T1);
第二驱动电机(2),与第一驱动电机(1)的驱动相对应,驱动锁芯朝着锁孔的方向移动第二动态距离或者驱动锁芯远离锁孔的方向移动第二动态距离;其中,第二预设时间段标记为T2,T2>0,第二驱动电机在第二预设时间段T2内的平均转速标记为R2(T2),锁芯在第二预设时间段T2内移动的第二动态距离标记为d2(T2);第一动态距离d1(T1)与第二动态距离d2(T2)之和为锁芯出入孔与锁孔之间的距离,锁芯出入孔与锁孔之间的距离标记为D,D=d1(T1)+d2(T2);
位移传感器(3),设置在锁芯上,获取锁芯移动的距离;
无线通信装置(4),设置在中空腔室内;
指纹识别装置(5),设置在门锁本体的表面;
主摄像装置(6),设置在门锁本体的正面;
副摄像装置(7),设置在门锁本体的背面;
计时器(8);
存储器(9),分别连接无线通信装置(4)、指纹识别装置(5)、主摄像装置(6)和副摄像装置(7);
USB端口(10),与存储器(9)连接,该USB端口(10)设置在门锁本体上;
触摸式显示屏(11),设置在门锁本体的表面;
处理器(12),分别连接第一驱动电机(1)、第二驱动电机(2)、位移传感器(3)、无线通信装置(4)、指纹识别装置(5)、主摄像装置(6)、副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郑紫微丁石磊陈梓嘉赵婷
申请(专利权)人:宁波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