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隔音建筑板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300824 阅读:26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1-10 19:50
本发明专利技术一种新型隔音建筑板,包括隔音建筑板主体,所述隔音建筑板主体左右两侧均固定安装有多个凸块,且每两个凸块之间形成凹槽,所述凹槽与卡块相配合,所述隔音建筑主体包括第一木质复合板、第二木质复合板、防水板和加固板,所述第一木质复合板上开设有多个蜂窝状凹槽,所述第一木质复合板与第二木质复合板内侧均设置有防水板,此发明专利技术隔音建筑板通过设置的以加固板为对称轴的隔音建筑板,设置有两层吸音棉、隔音腔和吸音板,明显增强了隔音的效果,隔音建筑板通过设置的蜂窝状凹槽与贯穿隔音建筑板主体内部的连接杆,可以提高隔音建筑板主体的牢固性,便于使用,通过设置的加固板进一步提高整体的牢固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新型隔音建筑板
本专利技术涉及建筑板
,具体为一种新型隔音建筑板。
技术介绍
建筑隔音建筑板是指平均隔声量(在无限大的空间中,声源与被测点之间放一张无限大的材料)超过30dB的板材,一般为高密度材料。声音的另一种传播就是跨介质传播。即从一种介质,穿过两种介质的临界接触面进入另一种介质,此时,声能的传递实质是振动幅度的传递。跨介质传播时,两种介质的密度相差越大,声能的损耗越大。而实际应用中,空气为人类常态下活动空间,于是与空气密度相差越大的材料一般为密度很高的材料(比空气密度还要低很多的材料除了真空,还真的不多),即可视为隔音材料。密度越高,隔音效果越好。这样的材料制成的板材,称为隔音板。现在的建筑隔音建筑板虽然具有一定的隔音效果,但是隔音效果不好,而且整体结构不牢固,使用效果不好。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专利技术目的是提供一种新型隔音建筑板,以改进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本专利技术结构简单,方便使用,隔音效果好,结构牢固。为了改进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是通过如下的技术方案来体现:一种新型隔音建筑板,包括隔音建筑板主体,所述隔音建筑板主体左右两侧均固定安装有多个凸块,且每两个凸块之间形成凹槽,所述凹槽与卡块相配合,所述隔音建筑主体包括第一木质复合板、第二木质复合板、防水板和加固板,所述第一木质复合板上开设有多个蜂窝状凹槽,所述第一木质复合板与第二木质复合板内侧均设置有防水板,所述防水板内侧紧贴设置有吸音棉,所述吸音棉内侧开设有隔音腔,所述隔音腔内侧设置有吸音板,所述吸音板内侧设置有粘合层,所述粘合层之间安装有加固板。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第一木质复合板与第二木质复合板分别安装在隔音建筑板主体的左右两侧。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第一木质复合板与第二木质复合板的四周与中间均开设有蜂窝状凹槽,且相对的蜂窝状凹槽之间通过连接杆连接。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连接杆的数量为五个。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隔音建筑板主体的内部结构为对称结构,且以加固板为对称轴。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防水板的左右两侧均设置有PVC防水层。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一种新型隔音建筑板,包括隔音建筑板主体、凸块、凹槽、卡块、第一木质复合板、蜂窝状凹槽、第二木质复合板、防水板、吸音棉、隔音腔、吸音板、粘合层、加固板、连接杆。1、此专利技术隔音建筑板通过设置的以加固板为对称轴的隔音建筑板,设置有两层吸音棉、隔音腔和吸音板,明显增强了隔音的效果。2、此专利技术隔音建筑板通过设置的蜂窝状凹槽与贯穿隔音建筑板主体内部的连接杆,可以提高隔音建筑板主体的牢固性,便于使用,通过设置的加固板进一步提高整体的牢固性。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一种新型隔音建筑板的拼接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一种新型隔音建筑板的剖视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一种新型隔音建筑板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图中:1、隔音建筑板主体,2、凸块,3、凹槽,4、卡块,5、第一木质复合板,51、蜂窝状凹槽,6、第二木质复合板,7、防水板,8、吸音棉,9、隔音腔,10、吸音板,11、粘合层,12、加固板,13、连接杆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专利技术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阐述本专利技术。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请参阅图1至图3,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新型隔音建筑板,包括隔音建筑板主体1,所述隔音建筑板主体1左右两侧均固定安装有多个凸块2,且每两个凸块2之间形成凹槽3,所述凹槽3与卡块4相配合,所述隔音建筑主体1包括第一木质复合板5、第二木质复合板6、防水板7和加固板12,所述第一木质复合板5上开设有多个蜂窝状凹槽51,具有较好的牢固性,所述第一木质复合板5与第二木质复合板6内侧均设置有防水板7,所述防水板7内侧紧贴设置有吸音棉8,所述吸音棉8内侧开设有隔音腔9,所述隔音腔9内侧设置有吸音板10,增强隔音效果,所述吸音板10内侧设置有粘合层11,所述粘合层11之间安装有加固板12。工作原理:一种新型隔音建筑板使用时,通过设置的凹槽3与卡块4相互配合,可以实现隔音建筑板之间的合并,通过开设在第一木质复合板5与第二木质复合板6上的蜂窝状凹槽51,利用连接杆13可以对隔音建筑板的内部结构进行固定连接,增强整体的牢固性,通过设置的防水板7可以实现防水,防止影响吸音棉8的使用,通过设置的吸音棉8、隔音腔9与吸音板10可以提高隔音的效果,便于使用。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第一木质复合板6与第二木质复合板7分别安装在隔音建筑板主体1的左右两侧。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第一木质复合板5与第二木质复合板6的四周与中间均开设有蜂窝状凹槽51,且相对的蜂窝状凹槽51之间通过连接杆13连接,提高牢固性。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连接杆13的数量为五个,提高整体的牢固性。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隔音建筑板主体1的内部结构为对称结构,且以加固板12为对称轴,增强隔音效果。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防水板7的左右两侧均设置有PVC防水层,提高防水效果。本专利技术主要特点:本专利技术中,通过设置的以加固板12为对称轴的隔音建筑板,设置有两层吸音棉8、隔音腔9和吸音板10,明显增强了隔音的效果。此新型隔音建筑板通过设置的蜂窝状凹槽51与贯穿隔音建筑板主体1内部的连接杆13,可以提高隔音建筑板主体1的牢固性,便于使用,通过设置的加固板12进一步提高整体的牢固性。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专利技术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和本专利技术的优点,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专利技术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专利技术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专利技术。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专利技术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专利技术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此外,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新型隔音建筑板,包括隔音建筑板主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隔音建筑板主体(1)左右两侧均固定安装有多个凸块(2),且每两个凸块(2)之间形成凹槽(3),所述凹槽(3)与卡块(4)相配合,所述隔音建筑主体(1)包括第一木质复合板(5)、第二木质复合板(6)、防水板(7)和加固板(12),所述第一木质复合板(5)上开设有多个蜂窝状凹槽(51),所述第一木质复合板(5)与第二木质复合板(6)内侧均设置有防水板(7),所述防水板(7)内侧紧贴设置有吸音棉(8),所述吸音棉(8)内侧开设有隔音腔(9),所述隔音腔(9)内侧设置有吸音板(10),所述吸音板(10)内侧设置有粘合层(11),所述粘合层(11)之间安装有加固板(12)。/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型隔音建筑板,包括隔音建筑板主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隔音建筑板主体(1)左右两侧均固定安装有多个凸块(2),且每两个凸块(2)之间形成凹槽(3),所述凹槽(3)与卡块(4)相配合,所述隔音建筑主体(1)包括第一木质复合板(5)、第二木质复合板(6)、防水板(7)和加固板(12),所述第一木质复合板(5)上开设有多个蜂窝状凹槽(51),所述第一木质复合板(5)与第二木质复合板(6)内侧均设置有防水板(7),所述防水板(7)内侧紧贴设置有吸音棉(8),所述吸音棉(8)内侧开设有隔音腔(9),所述隔音腔(9)内侧设置有吸音板(10),所述吸音板(10)内侧设置有粘合层(11),所述粘合层(11)之间安装有加固板(12)。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隔音建筑板,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韩宾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艾德卡建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