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弹性承载结构的新型接触网梯车抓轨设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297591 阅读:34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1-10 19: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接触网梯车抓轨设备,具体是一种基于弹性承载结构的新型接触网梯车抓轨设备。本发明专利技术解决了现有接触网梯车抓轨设备调整过程费时费力、调整过程存在安全隐患的问题。一种基于弹性承载结构的新型接触网梯车抓轨设备,包括支承机构、两个钢轨保护机构;所述支承机构包括两个抓轨器、四个第I滚轮、两个第I铰座、长支承杆、两个第II铰座、横条形支承板、两个第III铰座、两个第IV铰座、两根避震弹簧、四根短支承杆、两个定位合页;所述每个钢轨保护机构均包括矩形安装板、四根螺栓、四个套筒、四个第V铰座、四根第I弹簧、四根第II弹簧、两根第I连杆、两根第II连杆、四根第III连杆。本发明专利技术适用于接触网有轨段电气化改造领域。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基于弹性承载结构的新型接触网梯车抓轨设备
本专利技术涉及接触网梯车抓轨设备,具体是一种基于弹性承载结构的新型接触网梯车抓轨设备。
技术介绍
接触网梯车广泛应用于接触网有轨段电气化改造领域。在接触网有轨段施工作业过程中,为了防止接触网梯车发生倾倒,需要利用抓轨设备将接触网梯车安装在钢轨上。当接触网梯车途经铁路转弯处时,由于铁路转弯处的钢轨以内轨低外轨高的方式进行铺设(其目的是利用向心力来保证火车的可靠运行),需要对抓轨设备进行调整,以使接触网梯车顺利经过铁路转弯处。而在现有技术条件下,接触网梯车抓轨设备由于自身结构所限,只能通过人工方式进行提前调整,由此带来如下问题:其一,调整过程费时费力,由此导致施工作业效率低下。其二,调整过程存在安全隐患,由此容易导致施工人员受伤。基于此,有必要专利技术一种基于弹性承载结构的新型接触网梯车抓轨设备,以解决现有接触网梯车抓轨设备调整过程费时费力、调整过程存在安全隐患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为了解决现有接触网梯车抓轨设备调整过程费时费力、调整过程存在安全隐患的问题,提供了一种基于弹性承载结构的新型接触网梯车抓轨设备。本专利技术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基于弹性承载结构的新型接触网梯车抓轨设备,包括支承机构、两个钢轨保护机构;所述支承机构包括两个抓轨器、四个第I滚轮、两个第I铰座、长支承杆、两个第II铰座、横条形支承板、两个第III铰座、两个第IV铰座、两根避震弹簧、四根短支承杆、两个定位合页;两个抓轨器呈左右对称布置,且两个抓轨器的钳口均朝下;每个抓轨器的两个钳臂均呈左右对称布置,且每个抓轨器的两个钳臂头部均各开设有一个上下贯通的安装方孔;每个安装方孔的左孔壁和右孔壁之间均固定有一根呈横向设置的第I轮轴;四个第I滚轮一一对应地转动装配于四根第I轮轴的侧面;两个第I铰座分别固定于第一个抓轨器的基座上表面右部和第二个抓轨器的基座上表面左部;长支承杆呈横向设置,且长支承杆的两端分别铰接于两个第I铰座上;两个第II铰座均固定于长支承杆的侧面中部,且两个第II铰座呈左右对称布置;两个第II铰座均朝上设置;横条形支承板呈水平设置,且横条形支承板位于长支承杆的上方;两个第III铰座分别固定于横条形支承板的下表面左边缘和下表面右边缘;两个第IV铰座分别固定于横条形支承板的上表面左边缘和上表面右边缘;两根避震弹簧均呈竖向设置;两根避震弹簧的下端分别铰接于两个第II铰座上;两根避震弹簧的上端分别铰接于两个第III铰座上;第一根短支承杆和第二根短支承杆均呈左低右高倾斜设置,且二者的右端并排铰接于第一个第IV铰座上;第三根短支承杆和第四根短支承杆均呈左高右低倾斜设置,且二者的左端并排铰接于第二个第IV铰座上;两个定位合页均呈水平设置,且二者呈左右对称布置;第一个定位合页的芯轴两端分别转动支撑于第一根短支承杆的左端和第二根短支承杆的左端;第二个定位合页的芯轴两端分别转动支撑于第三根短支承杆的右端和第四根短支承杆的右端;每个定位合页的上页板中部均向上凹陷形成矩形凹槽;每个定位合页的上页板左部和上页板右部均各开设有一个上下贯通的第I装配方孔;每个定位合页的下页板左部和下页板右部均各开设有一个上下贯通的第II装配方孔;四个第I装配方孔和四个第II装配方孔一一正对;所述每个钢轨保护机构均包括矩形安装板、四根螺栓、四个套筒、四个第V铰座、四根第I弹簧、四根第II弹簧、两根第I连杆、两根第II连杆、四根第III连杆、两个第II滚轮、四个阻尼器;矩形安装板呈水平设置;矩形安装板的中央开设有上下贯通的中心圆孔;矩形安装板的四角各开设有一个上下贯通的螺孔;四根螺栓均呈竖向设置,且四根螺栓的头部均朝上;四根螺栓的杆体上段均为光杆段;四根螺栓的杆体下段均为螺杆段,且四根螺栓的螺杆段一一对应地贯穿矩形安装板上的四个螺孔;四个套筒一一对应地滑动套设于四根螺栓的光杆段;四个第V铰座一一对应地固定于四个套筒的外侧面中部;第一个第V铰座和第二个第V铰座均朝前设置;第三个第V铰座和第四个第V铰座均朝后设置;四根第I弹簧一一对应地套设于四根螺栓的外侧;四根第I弹簧的上端一一对应地紧压四根螺栓的头部;四根第I弹簧的下端一一对应地紧压四个套筒的上端面;四根第II弹簧一一对应地套设于四根螺栓的外侧;四根第II弹簧的上端一一对应地紧压四个套筒的下端面;四根第II弹簧的下端均紧压矩形安装板的上表面;两根第I连杆均呈横向设置;第一根第I连杆的两端分别与第一个套筒的外侧面中部和第二个套筒的外侧面中部固定;第二根第I连杆的两端分别与第三个套筒的外侧面中部和第四个套筒的外侧面中部固定;两根第II连杆均呈纵向设置;两根第II连杆的前端分别与第一根螺栓的下端和第三根螺栓的下端固定;两根第II连杆的后端分别与第二根螺栓的下端和第四根螺栓的下端固定;第一根第III连杆和第二根第III连杆均呈前高后低倾斜设置,且二者的后端分别与第一根螺栓的下端和第二根螺栓的下端铰接;第三根第III连杆和第四根第III连杆均呈前低后高倾斜设置,且二者的前端分别与第三根螺栓的下端和第四根螺栓的下端铰接;第一根第III连杆的前端和第二根第III连杆的前端之间、第三根第III连杆的后端和第四根第III连杆的后端之间各固定有一根呈横向设置的第II轮轴;两个第II滚轮分别转动装配于两根第II轮轴的侧面;所述每个阻尼器均包括第I矩形座板、第I凸杆、缸筒、第II矩形座板、第II凸杆、活塞杆、活塞头、第III弹簧、第IV弹簧;第I凸杆垂直固定于第I矩形座板的上表面;缸筒垂直固定于第I矩形座板的下表面中央;第II凸杆垂直固定于第II矩形座板的下表面;活塞杆垂直固定于第II矩形座板的上表面中央;活塞头同轴固定于活塞杆的上端面,且活塞头滑动穿设于缸筒内;第III弹簧套设于缸筒和活塞杆的外侧,且第III弹簧的两端分别紧压第I矩形座板的下表面和第II矩形座板的上表面;第IV弹簧穿设于缸筒内,且第IV弹簧的两端分别紧压第I矩形座板的下表面和活塞头的上端面;第一个阻尼器和第二个阻尼器均呈前低后高倾斜设置,二者的第I凸杆上端分别铰接于第一个第V铰座和第二个第V铰座上,二者的第II凸杆下端分别与第一根第III连杆的前端和第二根第III连杆的前端铰接;第三个阻尼器和第四个阻尼器均呈前高后低倾斜设置,二者的第I凸杆上端分别铰接于第三个第V铰座和第四个第V铰座上,二者的第II凸杆下端分别与第三根第III连杆的后端和第四根第III连杆的后端铰接;两个钢轨保护机构的矩形安装板分别固定于两个抓轨器的基座上表面,且两个抓轨器的手柄和两个第I铰座分别贯穿两个矩形安装板上的中心圆孔。所述每个第I铰座、每个第II铰座、每个第III铰座、每个第V铰座均包括两个相互正对的耳板,两个耳板的耳孔内共同穿设有一根铰轴。所述每个第IV铰座均包括两个并排固定在一起的三角形铰座,两个三角形铰座的耳孔内共同穿设有一根铰轴。所述每根避震弹簧的两端均带有挂钩。所述长支承杆、横条形支承板、每根短支承杆、矩形安装板、每根第I连杆、每根第II连杆、每根第III连杆均采用铝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基于弹性承载结构的新型接触网梯车抓轨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支承机构、两个钢轨保护机构;/n所述支承机构包括两个抓轨器(101)、四个第I滚轮(102)、两个第I铰座(103)、长支承杆(104)、两个第II铰座(105)、横条形支承板(106)、两个第III铰座(107)、两个第IV铰座(108)、两根避震弹簧(109)、四根短支承杆(110)、两个定位合页(111);/n两个抓轨器(101)呈左右对称布置,且两个抓轨器(101)的钳口均朝下;每个抓轨器(101)的两个钳臂均呈左右对称布置,且每个抓轨器(101)的两个钳臂头部均各开设有一个上下贯通的安装方孔;每个安装方孔的左孔壁和右孔壁之间均固定有一根呈横向设置的第I轮轴;四个第I滚轮(102)一一对应地转动装配于四根第I轮轴的侧面;两个第I铰座(103)分别固定于第一个抓轨器(101)的基座上表面右部和第二个抓轨器(101)的基座上表面左部;长支承杆(104)呈横向设置,且长支承杆(104)的两端分别铰接于两个第I铰座(103)上;两个第II铰座(105)均固定于长支承杆(104)的侧面中部,且两个第II铰座(105)呈左右对称布置;两个第II铰座(105)均朝上设置;横条形支承板(106)呈水平设置,且横条形支承板(106)位于长支承杆(104)的上方;两个第III铰座(107)分别固定于横条形支承板(106)的下表面左边缘和下表面右边缘;两个第IV铰座(108)分别固定于横条形支承板(106)的上表面左边缘和上表面右边缘;两根避震弹簧(109)均呈竖向设置;两根避震弹簧(109)的下端分别铰接于两个第II铰座(105)上;两根避震弹簧(109)的上端分别铰接于两个第III铰座(107)上;第一根短支承杆(110)和第二根短支承杆(110)均呈左低右高倾斜设置,且二者的右端并排铰接于第一个第IV铰座(108)上;第三根短支承杆(110)和第四根短支承杆(110)均呈左高右低倾斜设置,且二者的左端并排铰接于第二个第IV铰座(108)上;两个定位合页(111)均呈水平设置,且二者呈左右对称布置;第一个定位合页(111)的芯轴两端分别转动支撑于第一根短支承杆(110)的左端和第二根短支承杆(110)的左端;第二个定位合页(111)的芯轴两端分别转动支撑于第三根短支承杆(110)的右端和第四根短支承杆(110)的右端;每个定位合页(111)的上页板中部均向上凹陷形成矩形凹槽;每个定位合页(111)的上页板左部和上页板右部均各开设有一个上下贯通的第I装配方孔;每个定位合页(111)的下页板左部和下页板右部均各开设有一个上下贯通的第II装配方孔;四个第I装配方孔和四个第II装配方孔一一正对;/n所述每个钢轨保护机构均包括矩形安装板(201)、四根螺栓(202)、四个套筒(203)、四个第V铰座(204)、四根第I弹簧(205)、四根第II弹簧(206)、两根第I连杆(207)、两根第II连杆(208)、四根第III连杆(209)、两个第II滚轮(210)、四个阻尼器;/n矩形安装板(201)呈水平设置;矩形安装板(201)的中央开设有上下贯通的中心圆孔;矩形安装板(201)的四角各开设有一个上下贯通的螺孔;四根螺栓(202)均呈竖向设置,且四根螺栓(202)的头部均朝上;四根螺栓(202)的杆体上段均为光杆段;四根螺栓(202)的杆体下段均为螺杆段,且四根螺栓(202)的螺杆段一一对应地贯穿矩形安装板(201)上的四个螺孔;四个套筒(203)一一对应地滑动套设于四根螺栓(202)的光杆段;四个第V铰座(204)一一对应地固定于四个套筒(203)的外侧面中部;第一个第V铰座(204)和第二个第V铰座(204)均朝前设置;第三个第V铰座(204)和第四个第V铰座(204)均朝后设置;四根第I弹簧(205)一一对应地套设于四根螺栓(202)的外侧;四根第I弹簧(205)的上端一一对应地紧压四根螺栓(202)的头部;四根第I弹簧(205)的下端一一对应地紧压四个套筒(203)的上端面;四根第II弹簧(206)一一对应地套设于四根螺栓(202)的外侧;四根第II弹簧(206)的上端一一对应地紧压四个套筒(203)的下端面;四根第II弹簧(206)的下端均紧压矩形安装板(201)的上表面;两根第I连杆(207)均呈横向设置;第一根第I连杆(207)的两端分别与第一个套筒(203)的外侧面中部和第二个套筒(203)的外侧面中部固定;第二根第I连杆(207)的两端分别与第三个套筒(203)的外侧面中部和第四个套筒(203)的外侧面中部固定;两根第II连杆(208)均呈纵向设置;两根第II连杆(208)的前端分别与第一根螺栓(202)的下端和第三根螺栓(202)的下端固定;两根第II连杆(20...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弹性承载结构的新型接触网梯车抓轨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支承机构、两个钢轨保护机构;
所述支承机构包括两个抓轨器(101)、四个第I滚轮(102)、两个第I铰座(103)、长支承杆(104)、两个第II铰座(105)、横条形支承板(106)、两个第III铰座(107)、两个第IV铰座(108)、两根避震弹簧(109)、四根短支承杆(110)、两个定位合页(111);
两个抓轨器(101)呈左右对称布置,且两个抓轨器(101)的钳口均朝下;每个抓轨器(101)的两个钳臂均呈左右对称布置,且每个抓轨器(101)的两个钳臂头部均各开设有一个上下贯通的安装方孔;每个安装方孔的左孔壁和右孔壁之间均固定有一根呈横向设置的第I轮轴;四个第I滚轮(102)一一对应地转动装配于四根第I轮轴的侧面;两个第I铰座(103)分别固定于第一个抓轨器(101)的基座上表面右部和第二个抓轨器(101)的基座上表面左部;长支承杆(104)呈横向设置,且长支承杆(104)的两端分别铰接于两个第I铰座(103)上;两个第II铰座(105)均固定于长支承杆(104)的侧面中部,且两个第II铰座(105)呈左右对称布置;两个第II铰座(105)均朝上设置;横条形支承板(106)呈水平设置,且横条形支承板(106)位于长支承杆(104)的上方;两个第III铰座(107)分别固定于横条形支承板(106)的下表面左边缘和下表面右边缘;两个第IV铰座(108)分别固定于横条形支承板(106)的上表面左边缘和上表面右边缘;两根避震弹簧(109)均呈竖向设置;两根避震弹簧(109)的下端分别铰接于两个第II铰座(105)上;两根避震弹簧(109)的上端分别铰接于两个第III铰座(107)上;第一根短支承杆(110)和第二根短支承杆(110)均呈左低右高倾斜设置,且二者的右端并排铰接于第一个第IV铰座(108)上;第三根短支承杆(110)和第四根短支承杆(110)均呈左高右低倾斜设置,且二者的左端并排铰接于第二个第IV铰座(108)上;两个定位合页(111)均呈水平设置,且二者呈左右对称布置;第一个定位合页(111)的芯轴两端分别转动支撑于第一根短支承杆(110)的左端和第二根短支承杆(110)的左端;第二个定位合页(111)的芯轴两端分别转动支撑于第三根短支承杆(110)的右端和第四根短支承杆(110)的右端;每个定位合页(111)的上页板中部均向上凹陷形成矩形凹槽;每个定位合页(111)的上页板左部和上页板右部均各开设有一个上下贯通的第I装配方孔;每个定位合页(111)的下页板左部和下页板右部均各开设有一个上下贯通的第II装配方孔;四个第I装配方孔和四个第II装配方孔一一正对;
所述每个钢轨保护机构均包括矩形安装板(201)、四根螺栓(202)、四个套筒(203)、四个第V铰座(204)、四根第I弹簧(205)、四根第II弹簧(206)、两根第I连杆(207)、两根第II连杆(208)、四根第III连杆(209)、两个第II滚轮(210)、四个阻尼器;
矩形安装板(201)呈水平设置;矩形安装板(201)的中央开设有上下贯通的中心圆孔;矩形安装板(201)的四角各开设有一个上下贯通的螺孔;四根螺栓(202)均呈竖向设置,且四根螺栓(202)的头部均朝上;四根螺栓(202)的杆体上段均为光杆段;四根螺栓(202)的杆体下段均为螺杆段,且四根螺栓(202)的螺杆段一一对应地贯穿矩形安装板(201)上的四个螺孔;四个套筒(203)一一对应地滑动套设于四根螺栓(202)的光杆段;四个第V铰座(204)一一对应地固定于四个套筒(203)的外侧面中部;第一个第V铰座(204)和第二个第V铰座(204)均朝前设置;第三个第V铰座(204)和第四个第V铰座(204)均朝后设置;四根第I弹簧(205)一一对应地套设于四根螺栓(202)的外侧;四根第I弹簧(205)的上端一一对应地紧压四根螺栓(202)的头部;四根第I弹簧(205)的下端一一对应地紧压四个套筒(203)的上端面;四根第II弹簧(206)一一对应地套设于四根螺栓(202)的外侧;四根第II弹簧(206)的上端一一对应地紧压四个套筒(203)的下端面;四根第II弹簧(206)的下端均紧压矩形安装板(201)的上表面;两根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田浩东马功民徐元成付波张亮张杰武宁张晓宙黄福长邬涛赵毅敏刘丽莹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铁建电气化局集团北方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山西;1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