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由柔性驱动器驱动的膝关节
本专利技术属仿生机器人
,具体涉及一种由柔性驱动器驱动的膝关节。
技术介绍
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和生物技术被称为世纪的关键技术,随着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机器人已成为具有代表性的高技术研究课题。随着仿生技术的快速发展,仿生机器人获得了快速发展并在社会的多个领域被广泛应用。近年来,各个领域对机器人的承载能力强、稳定性好、结构简单、易于控制、智能化、创新性、安全性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机器人执行机构的驱动器主要采用液压缸、气缸、电机等,这使得机器人有着体积庞大、重量大、刚度高、结构复杂等特点,不适合与人的直接接触,在与人交互操作时,有可能对人造成伤害,尤其在康复医疗、服务等领域中,人们期待机器人拥有较好的柔性及安全性。因此,具有柔性的驱动器受到了广泛关注,成为了研究的重点。首先是电活性聚合物EAP致动器是众所周知的人造肌肉,主要由电能驱动。它主要分为干的和湿的。虽然EAP执行器表现出类似肌肉的特性,但干式执行器需要相对较高的电压才能执行。相反,湿式驱动器虽然驱动电压较低,但其驱动力太弱。气动人工肌肉最近几年引起了研究者的兴趣。它们是由网状或纤维增强的弹性管组成的。由于它们的驱动是利用压缩空气产生的,因此需要气室、泵和阀门等辅助部件。形状记忆合金是一种由热能驱动的致动器。它们在应变和受力方面表现出良好的性能,然而,驱动速度低、滞环大、控制困难是其主要缺点。近年来出现了一种新型的超螺旋聚合物人工肌肉,一种基于聚合物纤维(尼龙等)扭转后螺旋卷绕而成的新型人工肌肉,其迟滞小、寿命长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由柔性驱动器驱动的膝关节,其特征在于:由仿生股骨(A)、仿生胫骨(B)、仿交叉韧带(C)、柔性驱动器(D)组成,其中仿生股骨(A)和仿生胫骨(B)上下排列,仿交叉韧带(C)位于仿生股骨(A)的仿生股骨髁(29)和仿生胫骨(B)的仿生胫骨髁(38)之间;仿交叉韧带(C)中前轴承(14)外圈与仿生胫骨(B)中前孔(52)过盈连接;仿交叉韧带(C)中后轴承(16)外圈与仿生胫骨(B)中后孔(37)过盈连接;仿交叉韧带(C)中左轴承(15)外圈与仿生股骨(A)中左孔(28)过盈连接;仿交叉韧带(C)中右轴承(17)外圈与仿生股骨(A)中右孔(25)过盈连接;柔性驱动器(D)中前仿生肌肉对(I)的两个仿生肌肉上部穿过仿生股骨(A)中前固定环对(22)的环对Ⅰ(23)、两个仿生肌肉上端与仿生股骨(A)中后仿生肌腱组件(21)的轴Ⅰ(20)活动连接、两个仿生肌肉下端与仿生胫骨(B)中前法兰组件(E)的前轴(3)活动连接;柔性驱动器(D)中后仿生肌肉对(J)的两个仿生肌肉上部穿过仿生股骨(A)中前固定环对(30)的环对Ⅱ(32)、两个仿生肌肉上端与仿生股骨(A)中前仿生肌腱组件(34)的轴Ⅱ(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由柔性驱动器驱动的膝关节,其特征在于:由仿生股骨(A)、仿生胫骨(B)、仿交叉韧带(C)、柔性驱动器(D)组成,其中仿生股骨(A)和仿生胫骨(B)上下排列,仿交叉韧带(C)位于仿生股骨(A)的仿生股骨髁(29)和仿生胫骨(B)的仿生胫骨髁(38)之间;仿交叉韧带(C)中前轴承(14)外圈与仿生胫骨(B)中前孔(52)过盈连接;仿交叉韧带(C)中后轴承(16)外圈与仿生胫骨(B)中后孔(37)过盈连接;仿交叉韧带(C)中左轴承(15)外圈与仿生股骨(A)中左孔(28)过盈连接;仿交叉韧带(C)中右轴承(17)外圈与仿生股骨(A)中右孔(25)过盈连接;柔性驱动器(D)中前仿生肌肉对(I)的两个仿生肌肉上部穿过仿生股骨(A)中前固定环对(22)的环对Ⅰ(23)、两个仿生肌肉上端与仿生股骨(A)中后仿生肌腱组件(21)的轴Ⅰ(20)活动连接、两个仿生肌肉下端与仿生胫骨(B)中前法兰组件(E)的前轴(3)活动连接;柔性驱动器(D)中后仿生肌肉对(J)的两个仿生肌肉上部穿过仿生股骨(A)中前固定环对(30)的环对Ⅱ(32)、两个仿生肌肉上端与仿生股骨(A)中前仿生肌腱组件(34)的轴Ⅱ(35)活动连接、两个仿生肌肉下端与仿生胫骨(B)中后法兰组件(G)的后轴(9)活动连接;柔性驱动器(D)中右仿生肌肉对(K)的两个仿生肌肉上端与仿生股骨(A)中右法兰组件(H)的右轴(6)活动连接、两个仿生肌肉下部穿过仿生胫骨(B)中左固定环对(39)的环对Ⅲ(41)、两个仿生肌肉下端与仿生胫骨(B)中左仿生肌腱组件(43)的轴Ⅲ(44)活动连接;柔性驱动器(D)中左仿生肌肉对(L)的两个仿生肌肉上端与仿生股骨(A)中左法兰组件(F)的左轴(12)活动连接、两个仿生肌肉下部穿过仿生胫骨(B)中右固定环对(49)的环对Ⅳ(51)两个仿生肌肉下端与仿生胫骨(B)中右仿生肌腱组件(47)的轴Ⅳ(48)活动连接。
2.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由柔性驱动器驱动的膝关节,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仿生股骨(A)由仿生股骨柱(18)、后仿生肌腱组件(21)、前仿生肌腱组件(34)、后固定环对(22)、前固定环对(30)、仿生股骨髁(29)、左法兰组件(F)和右法兰组件(H)组成,其中后仿生肌腱组件(21)由仿生肌腱组Ⅰ(19)的三条仿生肌腱和轴Ⅰ(20)组成,三条仿生肌腱前端经轴Ⅰ(20)固接;前仿生肌腱组件(34)由仿生肌腱组Ⅱ(3433)的三条仿生肌腱和轴Ⅱ(35)组成,三条仿生肌腱后端经轴Ⅱ(35)固接;后固定环对(22)由杆对Ⅰ(24)和环对Ⅰ(23)组成,杆对Ⅰ(24)前端与环对Ⅰ(23)后端固接;前固定环对(30)由杆对Ⅱ(31)和环对Ⅱ(32)组成,杆对Ⅱ(31)后端与环对Ⅱ(32)前端固接;仿生股骨柱(18)为圆柱形,后仿生肌腱组件(21)经其仿生肌腱组Ⅰ(19)后端固接于仿生股骨柱(18)前侧上部;前仿生肌腱组件(34)经其仿生肌腱组Ⅱ(33)前端固接于仿生股骨柱(18)后侧上部;后固定环对(2122)经其杆对Ⅰ(24)后端固接于仿生股骨柱(18)前侧下部;前固定环对(30)经其杆对Ⅱ(31)前端固接于仿生股骨柱(18)后侧下部;仿生股骨髁(29)为口朝下的圆弧形,仿生股骨髁(29)上设有左孔(28)、左螺纹孔组(27)、右孔(25)、右螺纹孔组(26);左法兰组件(F)由左法兰盘(10)、左连杆组(11)和左轴(12)组成,其中左连杆组(11)的三根连杆左端经左轴(12)固接,三根连杆右端与左法兰盘(10)左端固接;右法兰组件(H)由右法兰盘(4)、右连杆组(5)和右轴(6)组成,其中右连杆组(5)的三根连杆右端经右轴(6)固接,三根连杆左端与右法兰盘(4)右端固接;左法兰组件(F)的左法兰盘(10)右面固接于仿生股骨髁(29)的左孔(28)左面;右法兰组件(H)的右法兰盘(4)左面固接于仿生股骨髁(29)的右孔(25)右面;仿生股骨柱(18)下端固接于仿生股骨髁(29)上端。
3.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由柔性驱动器驱动的膝关节,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仿生胫骨(B)由仿生胫骨髁(38)、右仿生肌腱组件(47)、左仿生肌腱组件(43)、右固定环对(49)、左固定环对(39)、仿生胫骨柱(38)、前法兰组件(E)和后法兰组件(G)组成,其中仿生胫骨柱(45)为圆柱形;右仿生肌腱组件(47)由仿生肌腱组Ⅲ(46)和轴Ⅲ(48)组成,仿生肌腱组Ⅲ(46)左端经轴Ⅲ(48)固接;左仿生肌腱组件(43)由仿生肌腱组Ⅳ(42)和轴Ⅳ(44)组成,仿生肌腱组Ⅳ(42)右端经轴Ⅳ(44)固接;左固定环对(48)由杆对Ⅲ(50)和环对Ⅳ(51)组成,杆对Ⅲ(50)左端与环对Ⅳ(51)右端固接;左固定环对(39)由杆对Ⅳ(40)和环对Ⅳ(41)组成,杆对Ⅳ(40)右端与环对Ⅳ(41)左端固接;右仿生肌腱组件(47)经其仿生肌腱组Ⅲ(46)右端固接于仿生胫骨柱(45)左侧下部;左仿生肌腱组件(43)经其仿生肌腱组Ⅳ(42)左端固接于仿生胫骨柱(45)右侧下部;右固定环对(49)经其杆对Ⅲ(50)右端固接于仿生胫骨柱(45)左侧上部;左固定环对(39)经其杆对Ⅳ(40)左端固接于仿生胫骨柱(45)右侧上部;仿生胫骨髁(38)为口朝上的圆弧形,仿生胫骨髁(38)上设有前孔(52)、前螺纹孔组(53)、后孔(37)和后螺纹孔组(36);前法兰组件(E)由前法兰盘(1)、前连杆组(2)和前轴(3)组成,其中前连杆组(2)的三根连杆前端经前轴(3)固接,三根连杆后端与前法兰盘...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任露泉,赵顺,任雷,王坤阳,钱志辉,修豪华,梁威,
申请(专利权)人:吉林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吉林;22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