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齐鹤鸣专利>正文

一种中药油及其制备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6295085 阅读:62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1-10 19:29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中药油,其特征在于:该中药油包括50g~100g茶油和/或100g~200g桐油、10g~50g蜈蚣、5g~15g蚤休和/或5g~15g藤黄。本发明专利技术采用最简单的中药配伍,将蜈蚣浸泡于桐油和/或茶油中,辅以藤黄、冰片、蚤休等,配方简单,充分发挥各物质间性能协同效果,能够有效治疗由病毒、细菌感染或其它外因而引起的皮肤疱疹、烫伤创面、湿疹及毒虫咬伤引起的肿胀及疼痛等局部皮肤疾病,生产加工简单、实用性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中药油及其制备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中药油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介绍
由病毒、细菌感染或其它外因而引起的皮肤疱疹、湿疹及烫伤均会不同程度损伤创面局部的原有代谢功能、毛细血管,导致创面代谢障碍,从而引起脓性水疱、灼热、疼痛难忍、血瘀等症状。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初次感染人体后,在机体免疫力低下时,存留于感觉神经节的VZV病毒被重新激活所致。根据疼痛变化,临床可分为急性期(约30天)、亚急性期(皮疹愈合后约30-90天)及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期(PHN,皮疹愈合后约90天)等。西医治疗多采用抗病毒药物、糖皮质激素、镇痛药物等。现代中医认为其病因由外邪(带状疱疹病毒)侵入机体,内伏于经筋(神经及皮肤)引起,遇到人体正气虚弱之时发病,为一毒一病之伏毒。因在体表阳位,其邪易从火化,致病因子多为热、火、毒、湿热,临床常出现灼热、疼痛难忍、脓性水疱等症状及体征。其治疗理念应从退火、解毒、祛湿、行瘀(瘀血不去,新血不生)角度出发。同样深Ⅱ度烫伤早期创面加深的病理基础主要是创面局部微循环障碍导致血瘀和过度炎症反应。血流不畅导致局部炎症因子和代谢产物堆积。炎症因子又加重局部炎症反应和组织水肿,压迫局部血管,加剧局部缺血缺氧,血瘀与炎症互为因果,恶性循环。现有的中药油虽具有一定的消炎或者抗病毒等功效,或可以治疗皮肤疱疹、或可以一定程度缓解烫伤症状,但一般功效比较单一,难以实现对治疗皮肤疱疹或者深Ⅱ度烫伤都具有良好的效果,而且现有的中药油配方复杂,生产加工成本高,因此,针对现有的中药油需要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第一个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可以治疗多种由病毒、细菌感染或其它外因而引起的皮肤病的中药油。本专利技术解决第一个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中药油,其特征在于:该中药油包括50g~100g茶油和/或100g~200g桐油、10g~50g蜈蚣、5g~15g蚤休和/或5g~15g藤黄。蜈蚣具有熄风镇痉、通络止痛、攻毒散结疗效,有较好的促进血肿消散、通畅血管、解痉止痛的作用。蜈蚣中有效成分主要源于蜈蚣毒,其主要由蛋白质、多肽类物质及多种酸类组成。蜈蚣毒能很好的溶于植物油,本申请采用茶油和/或桐油,茶油和桐油对蜈蚣毒具有很好的溶解作用,实践证明其溶解效果优于其它油类,其油浸溶液能有效增加创面组织VEGF(VEGF是内皮细胞专一的有丝分裂刺激因子和趋化因子,是一类相对分子量为34000~45000的糖蛋白,由角质细胞、巨噬细胞等分泌,是调节血管内皮增殖、迁移、加速新生血管形成的重要细胞因子,也是作用最强、特异性最高的一种因子)的合成和释放,该油浸溶液通过调控创面组织VEGF的合成和释放,促进创面组织微血管重建,减轻组织水肿、减少体液渗出;并且能够减少创面组织炎症因子IL-8的释放,减轻炎症反应,从而有效阻断创面加深与恶化。本专利技术中将茶油含量控制在50g~100g、桐油含量控制在100g~200g、蜈蚣控制在10g~50g,在该范围内蜈蚣中的蛋白质及酸类可以充分在油中浸出,且具有实现良好的治疗效果。藤黄有很好的镇痛与消肿功效,其本身为藤黄科藤黄属植物藤黄的树脂,能与蜈蚣毒中的蛋白质及酸类有效成分同溶于桐油及茶油。本申请将藤黄的添加量控制在5g~15g,在该范围内,能够与蜈蚣协同起到促进血肿消散、通畅血管、镇痛的作用。蚤休的油浸溶液有很好的抑菌和杀菌作用。与蜈蚣协同添加,在消肿的同时能够有效对创面抑菌和杀菌,将蚤休的添加量控制在5g~15g,可以起到良好的治愈效果。作为优选,该中药油还包括5g~15g冰片。冰片、蚤休的油浸溶液有很好的抑菌和杀菌作用,且两者可抑、杀菌种类互补,能为创面提供理想的康复微环境。作为优选,该中药油还包括5g~15g乳香和/或5g~15g没药。作为优选,该中药油包括50g~100g茶油和100g~200g桐油、10g~50g蜈蚣、5g~15g蚤休、5g~15g藤黄、5g~15g冰片。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第二个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中药油的制备方法。本专利技术解决第二个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中药油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制备流程为:1)将茶油和/或桐油加入到器皿中得到油A;2)将蜈蚣浸泡到油A中;在含有蚤休时,在蜈蚣浸泡到油A后将蚤休粉末添加;3)搅拌后密封静置,开封搅拌后得到混合油B;4)将其他中药研磨成粉末加入到混合油B中,静置后得到位于上层的成品中药油。传统的中药油采用煎制或者煎炸的方式制备,这两种方式因为是高温,对中药中的某些有效成分存在一定程度上的降解,特别是蜈蚣的有效成分,蜈蚣毒中含有的蛋白质及多肽类物质在高温下极易发生降解质变,使其溶血活性大大降低,难以发挥其应有的药效,因此,本申请采用茶油和/或桐油作为溶剂在适温环境下对中药进行浸泡,使其有效成分浸出。但该方法如果控制不当存在有效成分不能完全浸出等情况,需要控制中药的加料顺序等。因蜈蚣中有效成分蜈蚣毒需要充分浸泡才能更多的溶解于油液,所以蜈蚣先于其它药材浸泡,关键是藤黄浸泡后,其混合溶液影响蜈蚣中有效成分(蛋白质、多肽类及酸性物质)的浸出,进而降低用药后创面皮肤组织内VEGF的合成和释放,中药油去除血肿、消炎的作用大大降低。在含有蚤休时将蚤休和蜈蚣同时添加,一方面蚤休不能完全溶解于桐油及茶油,需优先浸泡,使其有效成分尽可能多的溶出,另一方面,蜈蚣中酸性物质的浸出有利于将蚤休溶解,促进其有效物质浸出,提高中药油的功效。将蚤休和其他中药以粉末形态添加,更有利于有效物质的浸出,提高中药油功效。作为优选,所述步骤3)中静置温度为10~38℃,静置时间40~80天。温度高于38℃,中药中的有效成分会产生一定的降解,温度低于10℃不利于中药中有效成分浸出,因此,将静置温度控制在10~38℃。静置时间40~80天可以保证蜈蚣中酸性物质成分充分浸出。作为优选,所述步骤2)和步骤4)中粉末的目数为80~100目。在该目数范围内更有利于有效物质浸出,作为优选,所述步骤4)中,每种中药粉分两次加入,先加入40~60wt%,搅拌后密封,静置20~50天得到混合油C,期间每隔7~15天搅拌一次;再加入余量的中药粉,搅拌后静置0.5~5天得到位于上层的成品中药油。蜈蚣在浸泡时会产生腥臭等异味,分两次加入藤黄、冰片、乳香、没药等可有效祛除中药油中的腥臭等异味。作为优选,所述混合油B中蜈蚣呈碎片状,蜈蚣的尺寸为5cm以下;所述混合油C中固体颗粒物的尺寸为5μm以下;所述成品中药油中固体颗粒物的含量在2wt%以下。混合油B中蜈蚣的尺寸为5cm以下时,说明蜈蚣中的酸性物质基本浸出;混合油C中固体颗粒物的尺寸为5μm以下时,蜈蚣、蚤休中能够溶解的物质已基本溶解,成品中药油中固体颗粒物的含量控制在2wt%以下,保证中药油的有效成分。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优点在于:传统的中药油配方复杂,多则含有十几种中药,少则也有七八种,中药种类的增多能够发挥多种药物的作用,但相互之间也存在相互克制,副作用也相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中药油,其特征在于:该中药油包括50g~100g茶油和/或100g~200g桐油、10g~50g蜈蚣、5g~15g蚤休和/或5g~15g藤黄。/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中药油,其特征在于:该中药油包括50g~100g茶油和/或100g~200g桐油、10g~50g蜈蚣、5g~15g蚤休和/或5g~15g藤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药油,其特征在于:该中药油还包括5g~15g冰片。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药油,其特征在于:该中药油还包括5g~15g乳香和/或5g~15g没药。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中药油,其特征在于:该中药油包括50g~100g茶油和100g~200g桐油、10g~50g蜈蚣、5g~15g蚤休、5g~15g藤黄、5g~15g冰片。


5.一种权利要求1至4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中药油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制备流程为:
1)将茶油和/或桐油加入到器皿中得到油A;
2)将蜈蚣浸泡到油A中;在含有蚤休时,在蜈蚣浸泡到油A后将蚤休粉末添加;
3)搅拌后密封静置,开封搅拌后得到混合...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齐鹤鸣
申请(专利权)人:齐鹤鸣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