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白茅根保健茶及其制作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6290822 阅读:54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1-10 19:08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茶饮料领域,特别是指一种白茅根保健茶及其制作方法,该保健茶包括有如下重量份的组分:白茅根30份、蒲公英10份、菊花10份、罗汉果4份。其中,以白茅根为原料并且辅以蒲公英、菊花和罗汉果三种原料制作,通过此四种原料复配并且用量合理,具有明显的协同作用,即充分发挥了白茅根、蒲公英和菊花的清热解毒作用,同时也发挥了罗汉果化痰止咳、清肺利咽、润肠通便的功效。同时,本发明专利技术的组分中还不含任何化学添加剂等成分,因此四季皆宜,男女老少均可饮用,不受人群体质所限。夏季可作为清火去热,清爽可口的饮料,春、秋和冬三个季节可作为一种预防流感和解毒、清火的保健茶来饮用,效果十分明显。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白茅根保健茶及其制作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茶饮料领域,特别是指一种白茅根保健茶及其制作方法。
技术介绍
自古以来我国就有用茶治病的记载,对茶的保健知识,最早可追溯到史前期,早在公元前200年的西汉初期,已把茶叶作为药用。唐代以后,以茶配伍中药有所发展,宋代有药茶专著,近代保健茶更为普遍。对药茶的研究和应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医学科学的发展,我国近20~30年来,在茶学、医学、药学、卫生、食品以及轻工等方面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证实了茶叶与中草药对人体健康的积极作用,很有成效,尤其是欧美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对中草药的营养成份和药效成份进行了一系列研究,对开发保健茶提供了理论依据。市场的需求促进了保健茶产业的迅速发展,保健茶已成为我国一个有一定影响的产业。然而,目前的保健茶但配方不太合理,功效也比较单一,药效不太理想,对人体的保健作用效果不明显。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
技术介绍
提出的不足,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白茅根保健茶及其制作方法。本专利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白茅根保健茶,其特征在于,该保健茶包括有如下重量份的组分:白茅根25~35份;蒲公英5~15份;菊花5~15份;罗汉果2~6份。作为进一步的改进,所述白茅根、蒲公英、菊花和罗汉果的重量份分别为:白茅根30份、蒲公英10份、菊花10份、罗汉果4份。作为进一步的改进,还包括有韭菜籽1~3份、薄荷6~10份、麦冬5~8份、山竹壳8~12份。作为进一步的改进,所述韭菜籽1份、所述薄荷9份、所述麦冬6份、所述山竹壳10份。一种白茅根保健茶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括有,制作白茅根颗粒,其制作步骤如下:S1:白茅根洗净、晒干后,揉去须根及膜质叶鞘;S2:破碎,获得白茅根颗粒;制作蒲公英茶叶,其制作步骤如下:S1:择取蒲公英的叶片,用盐水浸泡后,晒干;S2:破碎,获得蒲公英茶叶;制作菊花颗粒,其制作步骤如下:S1:将菊花洗净后,滤干水分;S2:将菊花放入锅中炒制,至菊花收缩后,获得菊花颗粒;制作罗汉果颗粒,其制作步骤如下:S1:取罗汉果果肉,破碎,获得罗汉果颗粒;将获得的白茅根颗粒、蒲公英茶叶、菊花颗粒和罗汉果颗粒按重量份配比混合,并搅拌至均匀,即可获得混合料;将所述混合料放置于烘焙机内,以100℃~200℃的温度烘烤2~10min后,取出即可获得保健茶。作为上述制作方法的进一步改进,获得的所述保健茶倒入茶包袋中,再封装茶包袋,即可获得成品的保健茶茶包。作为上述制作方法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白茅根颗粒、蒲公英茶叶、菊花颗粒以及罗汉果颗粒在混合搅拌之前均经过过筛处理。作为上述制作方法的进一步改进,该制作方法还包括有韭菜籽的制作,其制作步骤为:将采摘的韭菜籽放于锅中炒制,熟后,取出放凉即得。作为上述制作方法的进一步改进,该方法还包括有山竹壳颗粒的制作,其制作步骤如下:S1:将山竹洗净,剥开,取出果肉,留下山竹壳;S2:将山竹壳和蔗糖以10:0.5~1.2的比例倒入热水中熬煮5~10min;S3:捞出山竹壳,晒干;S4:取晒干的山竹壳,将其破碎,获得山竹壳颗粒;将山竹壳颗粒按重量份与所述白茅根颗粒、蒲公英茶叶、菊花颗粒和罗汉果颗粒一同搅拌,形成所述混合料。由上述对本专利技术结构的描述可知,和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具有如下优点:本专利技术中的各组分中,以白茅根为主要原料并且辅以蒲公英、菊花和罗汉果三种原料制作,通过此四种原料复配且用量合理,具有明显的协同作用,即充分发挥了白茅根、蒲公英和菊花的清热解毒的功效,同时也发挥了罗汉果化痰止咳、清肺利咽、润肠通便的功效,可见本专利技术配方合理并且具有多种功效。同时本专利技术的组分中不含任何化学添加剂等成分,因此四季皆宜,男女老少均可饮用,不受人群体质所限。夏季可作为清火去热,清爽可口的饮料,春、秋、冬三个季节可作为一种预防流感和解毒、清火的保健茶来饮用,效果十分明显。具体实施方式一种白茅根保健茶包括有如下重量份的组分,白茅根25~35份;蒲公英5~15份;菊花5~15份;罗汉果2~6份,以及韭菜籽1~3份、薄荷6~10份、麦冬5~8份、山竹壳8~12份。其中,上述组分中的白茅根具有凉血、清热、利尿的效用;蒲公英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罗汉果具有具有化痰止咳、清肺利咽、润肠通便的功效;菊花同样具有清热解毒,并且菊花还具有疏散风热、平肝明目等功效;另外山竹壳同样具有清热解毒以及去火等功效。可见本专利技术的组分冲泡的保健茶可具有清热解毒等功效。韭菜籽中含有大量维生素和粗纤维,能增进胃肠蠕动,以辅助治疗便秘,并且山竹壳内含有葡萄球菌等天然的消炎杀菌成分,能消除肠道中的炎症,可见本专利技术的保健茶还具有润肠通便的作用。另外,麦冬微甜,滋味较好,可使本专利技术保健茶适合小孩子、老人等脾胃虚弱的人群引用。上述一种白茅根保健茶的制作方法包括有以下制作步骤,制作白茅根颗粒,其制作步骤包括:S1:白茅根洗净、晒干后,揉去须根及膜质叶鞘;S2:破碎,获得白茅根颗粒,其中本实施方式所述的破碎均可以是在破碎机中进行;制作蒲公英茶叶,其制作步骤如下:S1:择取蒲公英的叶片,用盐水浸泡后,晒干,其中浸泡盐水可有效的去除蒲公英表面的农药或者泥土等残留物;S2:破碎,获得蒲公英茶叶,其破碎方式可以是用刀切段,或者也可以是在破碎机中进行。制作菊花颗粒,其制作步骤如下:S1:将菊花洗净后,滤干水分,其中菊花可选取刚开放的小菊花;S2:将菊花放入锅中炒制,至菊花收缩后,获得菊花颗粒。制作罗汉果颗粒,其制作步骤如下:S1:取罗汉果果肉,破碎,获得罗汉果颗粒。韭菜籽的制作,其制作步骤如下:S1:将采摘的韭菜籽放于锅中炒制,熟后,取出放凉即得。山竹壳颗粒的制作,其制作步骤如下:S1:将山竹洗净,剥开,取出果肉,留下山竹壳;S2:将山竹壳和蔗糖以10:0.5~1.2的比例倒入热水中熬煮5~10min,优选的,将山竹壳和蔗糖以10:0.8的比例倒入热水中熬煮8min,此熬煮的方式中,通过利用热水去除山竹壳中的鞣酸、苦味素、生物碱等苦味成分,并且辅以蔗糖中和山竹壳中苦味成分,以此避免冲泡的茶水发苦发涩;S3:捞出山竹壳,晒干;S4:取晒干的山竹壳,将其破碎,获得山竹壳颗粒。将麦冬与上述制作白茅根颗粒的方式一致的方式制作形成麦冬颗粒。将薄荷与上述制作蒲公英茶叶一致的方式制作形成薄荷茶叶。将获得的白茅根颗粒、蒲公英茶叶、菊花颗粒、罗汉果颗粒、薄荷茶叶、麦冬颗粒、韭菜籽颗粒以及山竹壳颗粒均经过过筛处理,具体过25目筛处理,以将破碎后细小的碎末去除。将获得的白茅根颗粒、蒲公英茶叶、菊花颗粒、罗汉果颗粒、薄荷茶叶、麦冬颗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白茅根保健茶,其特征在于,该保健茶包括有如下重量份的组分:/n白茅根 25~35份;/n蒲公英 5~15份;/n菊花 5~15 份;/n罗汉果 2~6 份。/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白茅根保健茶,其特征在于,该保健茶包括有如下重量份的组分:
白茅根25~35份;
蒲公英5~15份;
菊花5~15份;
罗汉果2~6份。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白茅根保健茶,其特征在于:所述白茅根、蒲公英、菊花和罗汉果的重量份分别为:白茅根30份、蒲公英10份、菊花10份、罗汉果4份。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白茅根保健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有韭菜籽1~3份、薄荷6~10份、麦冬5~8份、山竹壳8~12份。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白茅根保健茶,其特征在于:所述韭菜籽1份、所述薄荷9份、所述麦冬6份、所述山竹壳10份;
一种白茅根保健茶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括有,
制作白茅根颗粒,其制作步骤如下:
S1:白茅根洗净、晒干后,揉去须根及膜质叶鞘;
S2:破碎,获得白茅根颗粒;
制作蒲公英茶叶,其制作步骤如下:
S1:择取蒲公英的叶片,用盐水浸泡后,晒干;
S2:破碎,获得蒲公英茶叶;
制作菊花颗粒,其制作步骤如下:
S1:将菊花洗净后,滤干水分;
S2:将菊花放入锅中炒制,至菊花收缩后,获得菊花颗粒;
制作罗汉果颗粒,其制作步骤如下:
S1:取罗汉果果肉,破碎,获得罗汉果颗粒;
将获得的白茅根颗粒、蒲公英茶叶、菊花颗粒和罗汉果颗粒按重量份...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庄灿荣
申请(专利权)人:泉州灿荣茶业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福建;35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