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稻虱缨小蜂(Anagrus nilaparvatae)的人工培育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6289295 阅读:31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1-10 19:05
本发明专利技术实施例公开了一种稻虱缨小蜂(Anagrus nilaparvatae)的人工培育方法,属于昆虫培育技术领域。所述方法以经二十烷处理后的碎米莎草或水蜈蚣作为褐飞虱产卵基质,具体包括以下步骤:水稻苗的准备;褐飞虱的饲养;褐飞虱产卵基质的准备;褐飞虱在产卵基质上产卵;寄生稻虱缨小蜂;田间释放。本发明专利技术中的碎米莎草或水蜈蚣经过4.0×10

An artificial breeding method of Anagrus nilaparvata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稻虱缨小蜂(Anagrusnilaparvatae)的人工培育方法
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涉及昆虫培育
,具体涉及一种稻虱缨小蜂(Anagrusnilaparvatae)的人工培育方法。
技术介绍
稻飞虱是半翅目(Hemiptera)飞虱科(Delphacidae)害虫,常见种类有褐飞虱(Nilaparvatalugens)、白背飞虱(Sogatellafurcifera)和灰飞虱(Laodelphaxstriatellus),其中以褐飞虱发生和为害最重,白背飞虱次之。稻飞虱对水稻的危害体现在刺吸水稻汁液能引起水稻水份和养分的流失,引起生长不良甚至枯萎。另外,稻飞虱还是多种水稻病毒病的传播媒介,如水稻草状丛矮病、齿叶矮缩病和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等,给水稻带来双重伤害。稻飞虱危害水稻后造成大量减产,给农业生产带来巨大损失。因此,稻飞虱已经被广泛认为是世界粮食安全的重大危害。长期以来,对稻飞虱的防治主要还是采用化学农药,但化学农药的长期使用会导致环境污染,破坏生态平衡,害虫的耐药性或抗药性不断增强。稻田的天敌保护利用一直被认为是防治稻飞虱的有效措施。稻虱缨小蜂隶属缨翅缨小蜂属(AnagrusHaliday),是稻飞虱卵期重要的寄生性天敌,对稻飞虱的自然种群有着显著的控制作用。但稻虱缨小蜂的田间种群数量对稻飞虱的田间种群数量具有明显的依赖性和滞后性,特别是在稻飞虱的暴发初期,稻虱缨小蜂的自然种群数量严重不足,不足以对稻飞虱起到有效的控制作用。利用人工培育害虫天敌并在田间释放,可有效的解决这一矛盾。
技术实现思路
为此,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稻虱缨小蜂的人工培育方法,采用该方法能大规模培育稻虱缨小蜂,在稻飞虱暴发前进行人工释放能够有效控制稻飞虱的种群数。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稻虱缨小蜂(Anagrusnilaparvatae)的人工培育方法,所述方法以经二十烷处理后的碎米莎草(CyperusiriaL.)或水蜈蚣(KyllingabrevifoliaRottb)作为褐飞虱产卵基质。具体地,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水稻苗的准备:用第一塑料盘种植水稻苗,生长30-40天后转移至第一养虫笼内用于饲养褐飞虱(Nilaparvatalugens);2)褐飞虱的饲养:在第一养虫笼内,于温度26-28℃,湿度60-80%,日光光照或LED灯光照周期L:D=14:10条件下,用步骤1)的水稻苗饲养褐飞虱;3)褐飞虱产卵基质的准备:碎米莎草(CyperusiriaL.)或水蜈蚣(KyllingabrevifoliaRottb)种子播种于第二塑料盘中,于温度26-28℃,湿度60-80%,日光光照或LED灯光照周期L:D=14:10条件下生长,待抽薹后用浓度为4.0×10-5的二十烷溶液喷雾处理后作为褐飞虱产卵基质,并将第二塑料盘转移至第二养虫笼内备用;4)第一养虫笼内的褐飞虱羽化后当天转移至新水稻苗交配取食,5-6天后用吸虫器吸出并转移至第二养虫笼内,在褐飞虱产卵基质上产卵,3-4天后用吸虫器将褐飞虱成虫吸除干净,然后将羽化率达60-80%的稻虱缨小蜂蜂种置于第二养虫笼中,让其自由寄生;5)田间释放:寄生第6天以后,将携带有稻虱缨小蜂的碎米莎草或水蜈蚣的花茎从基部割下,均匀扦插于稻田中即可。其中,二十烷(C20H42)溶液的配制方法:先用丙酮溶解二十烷晶体,然后用蒸馏水稀释至所需浓度。本专利技术实施例具有如下优点:1、在没有选择的条件下,褐飞虱虽可在碎米莎草和水蜈蚣上产卵,但产卵量较少,水蜈蚣和碎米莎草经过4.0×10-5mol/mL的二十烷溶液喷雾处理后,褐飞虱在碎米莎草和水蜈蚣花茎上的产卵量显著增加。2、因为碎米莎草和水蜈蚣均不是褐飞虱的自然寄主,以碎米莎草或水蜈蚣作为褐飞虱产卵基质时,未被稻虱缨小蜂寄生的卵,孵化后的若虫不取食或取食后均在第二天死亡,待寄生的稻虱缨小蜂发育至羽化期,碎米莎草或水蜈蚣产卵基质上只携带有稻虱缨小蜂而没有褐飞虱活体。与水稻苗产卵基质相比,本专利技术的碎米莎草或水蜈蚣产卵基质能够有效避免褐飞虱传播至稻田的风险。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示例性的,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引伸获得其它的实施附图。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碎米莎草花茎上的褐飞虱产卵痕;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水蜈蚣花茎上的褐飞虱产卵痕;图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水蜈蚣花茎;图4为未被寄生的褐飞虱卵;图5为褐飞虱卵被稻虱缨小蜂寄生,缨小蜂已羽化,但未出壳。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熟悉此技术的人士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专利技术的其他优点及功效,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实施例1一种稻虱缨小蜂(Anagrusnilaparvatae)的人工培育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水稻苗的准备:用第一塑料盘种植水稻苗,生长40天后转移至第一养虫笼内用于饲养褐飞虱(Nilaparvatalugens);2)褐飞虱的饲养:在第一养虫笼内,于温度26-28℃,湿度70%,日光光照或LED灯光照周期L:D=14:10条件下,用步骤1)的水稻苗饲养褐飞虱;3)褐飞虱产卵基质的准备:碎米莎草(CyperusiriaL.)或水蜈蚣(KyllingabrevifoliaRottb)种子播种于第二塑料盘中,于温度26-28℃,湿度70%,日光光照或LED灯光照周期L:D=14:10条件下生长,待抽薹后用浓度为4.0×10-5的二十烷(C20H42)溶液喷雾处理后作为褐飞虱产卵基质,并将第二塑料盘转移至第二养虫笼内备用,其中,二十烷溶液的配制方法:用丙酮溶解二十烷晶体,然后用蒸馏水稀释至所需浓度;4)第一养虫笼内的褐飞虱羽化后当天转移至新水稻苗交配取食,5天后用吸虫器吸出并转移至第二养虫笼内,在褐飞虱产卵基质上产卵,3天后用吸虫器将褐飞虱成虫吸除干净,然后将羽化率达70%的稻虱缨小蜂蜂种置于第二养虫笼中,让其自由寄生;5)田间释放:寄生第6天以后,将携带有稻虱缨小蜂的碎米莎草或水蜈蚣的花茎从基部割下,均匀扦插于稻田中即可。鉴于直接用水稻作为褐飞虱的产卵基质存在虫害传播的风险,需要寻找即能在其上大量产卵又能避免褐飞虱的传播的产卵基质。本试验对各类材料进行了筛选,并对筛选到的产卵基质进行优化处理,提高基质上的着卵量。试验例1试验在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内的人工气候室进行,养虫笼规格为长、宽、高分别为60cm、40cm、40cm,尼龙网眼孔径为100目。褐飞虱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稻虱缨小蜂(Anagrus nilaparvatae)的人工培育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以经二十烷处理后的碎米莎草(Cyperus iria L.)或水蜈蚣(Kyllinga brevifoliaRottb)作为褐飞虱产卵基质。/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稻虱缨小蜂(Anagrusnilaparvatae)的人工培育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以经二十烷处理后的碎米莎草(CyperusiriaL.)或水蜈蚣(KyllingabrevifoliaRottb)作为褐飞虱产卵基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稻虱缨小蜂(Anagrusnilaparvatae)的人工培育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1)水稻苗的准备:用第一塑料盘种植水稻苗,生长30-40天后转移至第一养虫笼内用于饲养褐飞虱(Nilaparvatalugens);
2)褐飞虱的饲养:在第一养虫笼内,于温度26-28℃,湿度60-80%,日光光照或LED灯光照周期L:D=14:10条件下,用步骤1)的水稻苗饲养褐飞虱;
3)褐飞虱产卵基质的准备:碎米莎草(CyperusiriaL.)或水蜈蚣(KyllingabrevifoliaRott...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居念施龙清占志雄姜照伟
申请(专利权)人: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福建;3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