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适用于换热器技术领域,提供了一种壳体管壁联通换热器,包括外壳、介质管、横向隔板、竖向隔板和连通孔,介质管的外表面设有多个横向隔板和多个竖向隔板,多个横向隔板沿介质管的长度方向等距排列,竖向隔板位于两个横向隔板之间,并与横向隔板固定连接,挡板固定连接于介质管内部,并沿介质管内部上下交替排列,使用时,将温度不同的介质分别导入到横向隔板与竖向隔板之间的缝隙和介质管的内部,热介质通过横向隔板和竖向隔板上开设的连通孔沿介质管的外表面呈S型流动,冷介质通过挡板的阻挡作用在介质管的内部呈S型流动,大大提高了冷热两种介质在介质管内外停留的时间,从而提高了换热器的换热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壳体管壁联通换热器
本技术属于换热器
,尤其涉及一种壳体管壁联通换热器。
技术介绍
换热器,是将热流体的部分热量传递给冷流体的设备,又称热交换器。换热器在化工、石油、动力、食品及其它许多工业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其在化工生产中换热器可作为加热器、冷却器、冷凝器、蒸发器和再沸器等,应用广泛。传统的管壳式换热器通常采用套设的管道将不同温度的液体或气体通入,使液体或气体在不同的管道内部流动,通过较薄的管壁进行热量交换,从而实现换热功能,由于气体或液体的流动速度通常较快,因此在转换时导致热量的转换率较低。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供一种壳体管壁联通换热器,旨在解决传统的管壳式换热器通常采用套设的管道将不同温度的液体或气体通入,使液体或气体在不同的管道内部流动,通过较薄的管壁进行热量交换,从而实现换热功能,由于气体或液体的流动速度通常较快,因此在转换时导致热量的转换率较低的问题。本技术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壳体管壁联通换热器,包括外壳、介质管、横向隔板、竖向隔板和连通孔,所述介质管位于所述外壳内部,所述介质管通过所述横向隔板与所述外壳的内壁固定连接,所述横向隔板套设在所述介质管的外表面,并与所述介质管固定连接,所述竖向隔板的之间固定连接有竖向隔板,所述竖向隔板和所述横向隔板上均开设有用于流通液体的连通孔,所述介质管内部还固定连接有多个挡板。优选的,所述外壳的底部设有用于支撑作用的支架和底座,所述支架固定连接于所述外壳底部,所述底座与所述支架的底端螺接。优选的,所述介质管呈圆形管状结构,所述介质管的两端设有冷进水管和冷出水管,所述介质管的两端分别与冷进水管和冷出水管相连通。优选的,所述横向隔板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横向隔板沿所述介质管的长度方向等距排列,且相邻的两个之间留设有空隙。优选的,所述竖向隔板设置在两个所述横向隔板之间留设的缝隙内部,所述竖向隔板的两端与所述横向隔板侧壁固定连接,所述竖向隔板的底端与所述介质管的外壁固定连接。优选的,多个所述横向隔板上均开设有连通孔,多个所述连通孔使相邻的两个所述横向隔板之间留设的空隙相连通。优选的,多个所述挡板沿所述介质管的内壁等距交替排列。优选的,位于所述介质管两端的所述横向隔板上分别开设有进水孔和出水孔,所述进水孔和所述出水孔均与所述横向隔板内部留设的空隙相连通。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的一种壳体管壁联通换热器,通过设置外壳、介质管、横向隔板、竖向隔板和挡板,介质管的外表面设有多个横向隔板和多个竖向隔板,多个横向隔板沿介质管的长度方向等距排列,竖向隔板位于两个横向隔板之间,并与横向隔板固定连接,挡板固定连接于介质管内部,并沿介质管内部上下交替排列,使用时,将温度不同的介质分别导入到横向隔板与竖向隔板之间的缝隙和介质管的内部,热介质通过横向隔板和竖向隔板上开设的连通孔沿介质管的外表面呈S型流动,冷介质通过挡板的阻挡作用在介质管的内部呈S型流动,大大提高了冷热两种介质在介质管内外停留的时间,从而提高了换热器的换热效率。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中的外壳内部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中的介质管内部结构示意图;图中:11、外壳;12、介质管;13、冷进水管;14、横向隔板;15、竖向隔板;16、进水孔;17、出水孔;18、连通孔;19、挡板;20、冷出水管;21、支架;22、底座;23、热进水管。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请参阅图1-3,本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壳体管壁联通换热器,包括外壳11、介质管12、横向隔板14、竖向隔板15和连通孔18,介质管12位于外壳11内部,介质管12通过横向隔板14与外壳11的内壁固定连接,横向隔板14套设在介质管12的外表面,并与介质管12固定连接,竖向隔板15的之间固定连接有竖向隔板15,竖向隔15和横向隔板14上均开设有用于流通液体的连通孔18,介质管12内部还固定连接有多个挡板19。在本实施方式中,外壳11的内部设有介质管12,介质管12的外表面固定连接有横向隔板14和竖向隔板15,介质管12通过横向隔板14和竖向隔板15与外壳11的内壁固定连接,横向隔板14和竖向隔板15之间留设有空隙,且横向隔板14和竖向隔板15上均开设有连通孔18,使沿介质管12长度方向上的两个相邻的缝隙之间能够相互连通,两个相邻的竖向隔板15的两端交替设有连通孔18,使用时,将热介质通过与进水孔16相连通的热进水管23导入到横向隔板14和竖向隔板15之间留设的空隙内部,使热介质沿开设在横向隔板14上的连通孔18依次进入到沿介质管12长度方向排列的横向隔板14和竖向隔板15之间留设的缝隙内部,然后介质通过介质管12尾部的竖向隔板15上开设的连通孔18进入到侧面的缝隙中,由于开设于竖向隔板15上的连通孔18在介质管12的两端交替排列,使热介质能够在介质管12的外表面呈S型输送,从而大大提高了热介质在横向隔板14和竖向隔板15之间留设的缝隙内部的时间,从而大大提高了换热效率。在本实施方式中,外壳11的内部设有介质管12,介质管12的外表面固定连接有横向隔板14和竖向隔板15,介质管12通过横向隔板14和竖向隔板15与外壳11的内壁固定连接,横向隔板14和竖向隔板15之间留设有空隙,且横向隔板14和竖向隔板15上均开设有连通孔18,使沿介质管12长度方向上的两个相邻的缝隙之间能够相互连通,两个相邻的竖向隔板15的两端交替设有连通孔18,使用时,将热介质通过与进水孔16相连通的热进水管23导入到横向隔板14和竖向隔板15之间留设的空隙内部,使热介质沿开设在横向隔板14上的连通孔18依次进入到沿介质管12长度方向排列的横向隔板14和竖向隔板15之间留设的缝隙内部,然后介质通过介质管12尾部的竖向隔板15上开设的连通孔18进入到侧面的缝隙中,由于开设于竖向隔板15上的连通孔18在介质管12的两端交替排列,使热介质能够在介质管12的外表面呈S型输送,从而大大提高了热介质在横向隔板14和竖向隔板15之间留设的缝隙内部的时间,从而大大提高了换热效率,介质管12的内部固定连接有多个挡板19,多个挡板19沿介质管12的内壁上下交替排列,用于阻挡介质管12内部介质的流动,降低介质管12内部冷介质的流动速度,增加热介质和冷介质之间接触的时间,避免了传统管壳式换热器换热效率不高的问题。进一步的,外壳11的底部设有用于支撑作用的支架21和底座22,支架21固定连接于外壳11底部,底座22与支架21的底端螺接。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外壳11的底部设置支架21和底座22用于降低整体结构的重心,底座22的底部截面较大,能够保证外壳11平稳放置,从而保证整体结构的平稳性。进一步的,介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壳体管壁联通换热器,包括外壳(11)、介质管(12)、横向隔板(14)、竖向隔板(15)和连通孔(18),其特征在于:所述介质管(12)位于所述外壳(11)内部,所述介质管(12)通过所述横向隔板(14)与所述外壳(11)的内壁固定连接,所述横向隔板(14)套设在所述介质管(12)的外表面,并与所述介质管(12)固定连接,所述竖向隔板(15)的之间固定连接有竖向隔板(15),所述竖向隔板(15)和所述横向隔板(14)上均开设有用于流通液体的连通孔(18),所述介质管(12)内部还固定连接有多个挡板(19)。/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壳体管壁联通换热器,包括外壳(11)、介质管(12)、横向隔板(14)、竖向隔板(15)和连通孔(18),其特征在于:所述介质管(12)位于所述外壳(11)内部,所述介质管(12)通过所述横向隔板(14)与所述外壳(11)的内壁固定连接,所述横向隔板(14)套设在所述介质管(12)的外表面,并与所述介质管(12)固定连接,所述竖向隔板(15)的之间固定连接有竖向隔板(15),所述竖向隔板(15)和所述横向隔板(14)上均开设有用于流通液体的连通孔(18),所述介质管(12)内部还固定连接有多个挡板(19)。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壳体管壁联通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11)的底部设有用于支撑作用的支架(21)和底座(22),所述支架(21)固定连接于所述外壳(11)底部,所述底座(22)与所述支架(21)的底端螺接。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壳体管壁联通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介质管(12)呈圆形管状结构,所述介质管(12)的两端设有冷进水管(13)和冷出水管(20),所述介质管(12)的两端分别与冷进水管(13)和冷出水管(20)相连通。
4.如权利要求...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源,
申请(专利权)人:无锡亚飞换热器制造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